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童年 

我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我为我的爱追

根究底感到很不好意思,几乎就像一个日本移民官员应该——然而却

没有——为他的无礼唐突感到不好意思一样。对于我在不同事情上提

出的五、六组问题,毛泽东一谈就是十几个晚上,但很少提到他自己

或者他个人在谈到的某些事件中的作用。我开始以为,要想他给我谈

谈这方面的详细情况是不可能的了:他显然认为个人是不关重要的。

他也象我所遇见过的其他共产党人一样,往往只谈委员会啦、组织啦、

军队啦、决议案啦、战役啦、战术啦、“措施”啦等等等等,而很少

谈到个人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这种不愿详谈私事,甚至不愿谈他们同志们

的个人功绩,也许是出于谦虚,或者是对我有所顾忌或怀疑,或者是

考虑到其中许多人头上悬有赏格的缘故。后来我才发现,与其说是出

于上述的原因,而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实在不记得那些个人琐

事了。当我开始搜集传记材料的时候,我一再发现,共产党人是能够

说山青少年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但是一旦他参加红军以后,他

就把自己给忘掉在什么地方了,如果你不是一再地问他,就不会听到

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你所听到的只是关于红军、苏维埃或党的故

事——这些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的。他们能够滔滔不绝地谈每

次战役的日期和经过,他们进进出出别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无数地方

130

的情况;但是这些事件对他们只有集体的意义,不是因为他们作为个

人在那里创造了历史,是因为红军曾经到过那里,而在红军后面的是

他们为之战斗的那个意识形态的整个有机力量。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却造成了报道的困难。 

一天晚上,当我的其他问题都得到答复以后,毛泽东便开始回答

我列为“个人历史’的问题表。他看到“你结过几次婚”这个问题的

时候微笑起来。后来传出谣言说我问毛泽东有几个老婆,但是他毕竟

是主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不管怎样,他是不大相信有必要提供自传

的。但我力争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比其他问题上所提供的情况更为

重要。我说:“大家读了你说的话,就想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再说,

你也应该纠正一些流行的谣言。” 

我提请他注意关于他的死亡的各种传说,有些人认为他能说流利

的法语,有些人则说他是一个无知的农民,有一条消息说他是一个半

死的肺病患者,有的消息则强调他是一个发疯的狂热分子。他好象稍

为感到意外,人们竟然会花费时间对他进行种种猜测。他同意应该纠

正这类传说。于是他再一次审阅我写下的那些问题。 

最后他说,“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

告诉你,你看怎么样?我认为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些,结果也等于回答

了你的全部问题。” 

“我要的就是这个!”我叫道。 

在以后接着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象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

那个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我们中间毕剥着火

131

花,我振笔疾书,一直到倦得要倒头便睡为止。吴亮平坐在我身旁,

把毛泽东的柔和的南方方言译成英浯,在这种方言中,“鸡”不是说

成实实在在的北方话的“chi”,而是说成有浪漫色彩的"ghii”,“湖南”

不是“Hunan”,而是“Funan”,一碗“茶”念成一碗“ts’a”,还有

许多更奇怪的变音。毛泽东是凭记忆叙述一切的;他边说我边记。我

在上文已经说过,我记下的笔记又重译成中文,加以改正。除了对耐

心的吴先生的句法作了必要的修改以外,我并没有把它作文学上的加

工,下面就是这样做的结果: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我父亲叫毛顺生,

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宁叫文其美。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

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

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

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担谷①。

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

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

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

收八十四担谷。当我十岁家中只有十五亩地的时候,一家五口人是:

我父亲、母亲、祖父、弟弟和我。我们又买了七亩地以后,祖父去世

了,但又添了一个弟弟。可是我们每年仍然有四十九担谷的剩余,我

的父亲就靠此渐渐富裕起来。 

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就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

132

些钱。他成了‘富’农之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他雇了

一个长工,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我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了。

我父亲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他只是从贫苦农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

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个高一些的价钱。在冬天碾谷的

时候,他便多雇一个短工干活,那时我家就有七口人吃饭。我家吃得

很俭省,不过总是够吃的。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

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

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

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

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

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

久,离家才八里路。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

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

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帐。他要我学珠算。

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帐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

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

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

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

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133

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

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

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

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

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

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

法。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

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

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

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

他勤快得多。 

老头儿继续‘聚财’,这笔财产在那个小村子里已被认为是笔大

财了。他不再买进土地,但他典进了许多别人的地。他的资本增加到

了两三千元。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

展着②。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

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

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

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

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

134

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

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

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

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

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

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宇,足够记帐之用。我母亲完全不

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

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

《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

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

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

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

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

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

白天做—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

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

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造

135

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

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

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

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

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

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象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

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

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

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

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

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

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

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

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

在他进攻之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和神佛打

交道。 

可是,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了影响,我自己也越来越怀疑了。

我母亲开始为我担忧,责备我不热心拜佛,可是我父亲却不置可否。

后来,有一天,他出去收帐,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猝然遇见人,

慌忙逃跑了。可是我父亲却感到更加吃惊,对于他这次脱险的奇迹,

136

他后来想得很多。他开始觉得,是不是得罪了神佛。从此,他开始比

较敬佛,有时也烧些香。然而,对于我越来越不信佛,老头儿却不加

干涉。他只有处境不顺当的时候,才求神拜佛。” 

①一担和一百三十三磅又三分之一。②毛泽东在追忆这些事情的时候,幽默地笑着应

用这些政治名词来说明。 

 “《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厚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

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

后我从家里跑了。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

以后我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

新书。 

这时,湖南发生了一件事情,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读书的那个

小学堂外边,我们学生看到许多豆商从长沙回来。我们问他们为什么

都离开长沙。他们告诉我们城里闹了大乱子。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

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挤。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

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

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

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

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

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

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

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

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137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

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

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

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

些象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不久以后,在韶山,秘密会社哥老会①里的人同本地一个地主发

生了冲突。这个地主到衙门里去控告他们。因为他有钱有势,所以很

容易胜诉。哥老会里的人败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起来反

抗地主和政府,撤到本地一个叫做浏山的山里,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山

寨。官府派兵去攻打他们,那个地主散布谣言说,哥老会举起义旗的

时候,曾经杀死一个小孩祭旗。起义的领袖,是一个叫做彭铁匠的人。

最后他们被镇压下去了,彭铁匠被逼逃走,后来终于被捕斩首。但是

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英雄,因为大家都同情这次起义。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乡里发生了粮荒。穷人要求富户接

济,他们开始了一个叫做‘吃大户’的运动。我父亲是一个米商,尽

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

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我不同情他,可是我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

不对。 

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

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

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

张。 

138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童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

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

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

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

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

国家的前逾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

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

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

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

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

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

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

籍贯了。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元,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

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

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

去。那时我十六岁。 

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另外一

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

出他的辫子是假的。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

139

穿着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于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

酸。我只有一套象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

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

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

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

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有上、中、

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

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

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

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

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

报》,是梁启超编的②。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

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

的,但是他后来变成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二七

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 

许多学生因为假辫子而不喜欢那个‘假洋鬼子’,可是我喜欢听

他谈日本的事情。他教音乐和英文。他教的歌中有一首叫做(黄海之

战》的日本歌,我还记得里面的一些动人的歌词: 

麻雀歌唱, 

夜莺跳舞, 

140

春天里绿色的田野多可爱, 

石榴花红, 

杨柳叶绿, 

展现一幅新图画。 

这首歌是歌颂日本战胜俄国的,我当时从这首歌里了解到并且感

觉到日本的美,也感觉到一些日本的骄傲和强大③。我没有想到还有

一个野蛮的日本——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日本。 

我从假洋鬼子那里学到的就是这些。 

我还记得我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已

死去的——虽然新皇帝宣统[溥仪]已经在朝两年了。那时我还不是一

个反对帝制派;说实在的,我认为皇帝象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

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不过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变法罢了。中国古代

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使我向往,我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

同时我也学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在一篇讲美国革命的文章里,我

第一次听到美国这个国家,里面有这样一句:‘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

获胜利遂建国家。’在一部叫做《世界英杰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

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

盂德斯鸠和林肯”。 

①就是贺龙曾经加入过的秘密团体。②梁启超是清朝末年一个有才华的政论家,维新

运动的领袖,因此被迫流亡。康有为和他两人是一九一一年第一次革命的“精神之父”。林

语堂称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③这首歌唱的显然是在日俄战争终了、缔

结朴次茅斯条约之后日本欢庆春节的情况。 

141

二.在长沙的日子 

毛泽东接着说: 

“我开始向往到长沙去。长沙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省的省会,

离我家一百二十里。听说这个城市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少的学

堂,抚台衙门也在那里。总之,那是个很繁华的地方。那时我非常想

到那里去,进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那年冬天,我请我的一位高

小教员介绍我去,他同意了。我步行到长沙去,极其兴奋,一面又担

心不让我入学,我几乎不敢希望真能进这所有名的学堂。出乎意料,

我居然没有遇到困难就入学了。但是政局迅速发生变化,我后来在那

里只呆了半年。 

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

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

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

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

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

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

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

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

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

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立宪成为广大

人民的要求。皇帝的答复只是下旨设立一个资政院。在我的学堂里,

142

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为了发泄排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我的一个

朋友和我剪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

却不守信用。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

十几个人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

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主张全部取消辫子了。政治思想是

怎样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呵! 

在剪辫子事件上,我和一个在法政学堂的朋友发生了争论,双方

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相反的理论。这位法政学生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

看法,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但是,我自己和反对蓄辫子

的人,站在反清的政治立场上,提出了一种相反的理论,驳得他哑口

无言。 

黎元洪领导的武汉起义发生以后,湖南宣布了戒严令。政局迅速

改观。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校长的许可,到中学来作了一次激

动人心的演讲。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强烈抨击

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会上人人聚精会神地听着。那

个革命的演说家是黎元洪属下的一个官员,他向兴奋的学生演说的时

候,会场里面鸦雀无声。 

听了这次演讲以后四五天,我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我决定

同其他几位朋友到汉口去,我们从同学那里筹到了一些钱。听说汉口

的街道很湿,必需穿雨鞋,于是我到一个驻扎在城外的军队里的朋友

那里去借鞋。我被防守的卫兵拦住了。那个地方显得非常紧张。士兵

们第一次领到子弹,他们正诵到街上去。 

143

起义军当时正沿着粤汉路逼近长沙,战斗已经打响。在长沙城外

已经打了一个大仗。同时,城里面也发生起义,各个城门都被中国工

人攻占了。我穿过一个城门,回到城里。进城后我就站在一个高地上

观战,最后终于看到衙门上升起了‘汉旗’。那是一面白色的旗子,

上面写着一个‘汉’字①。我回到学校,发现它已经由军队守卫了。

第二天成立了都督府②,哥老会的两名首领焦达峰和陈作新被推举为

都督和副都督。新政府设在省咨议局的旧址,议长谭延闿被免职了。

省咨议局本身也被撤销。革命党人所发现的清廷文件中,有几扮请求

召开国会的请愿书。原稿是由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徐特立

用血书写的。当时他切断指尖,表示诚意和决心。他的请愿书是这样

开头的:‘为吁请召开国会,予[为本省赴京代表]断指以送。’ 

新都督和副都督在职不久。他们不是坏人,而几有些革命要求。

但他们很穷,代表被压迫者的利益。地主和商人都对他们不满。过了

没有几天,我去拜访一个朋友的时候,看见他们已经陈尸街头了。原

来代表湖南地主和军阀的谭延闿组织了一次叛乱推翻了他们。 

这时,有许多学生投军。一支学生军已经组织起来,在这些学生

里面有唐生智③。我不喜欢这支学生军,我认为它的基础太复杂了。

我决定参加正规军,为完成革命尽力。那时清帝还没有退位,还要经

过一个时期的斗争。 

我的军饷是每月七元——不过,这比我现在在红军所得的要多了。

在这七元之中,我每月伙食用去两元。我还得花钱买水。士兵用水必

须到城外去挑,但是我是一个学生,不屑挑水,只好向挑夫买水。剩

144

下的饷银,我都用在订报纸上,贪读不厌。当时鼓吹革命的报刊中有

《湘江日报》,里面讨论到社会主义,我就是从那里第一次知道社会

主义这个名词的。我也同其他学生和士兵讨论社会主义,其实那只是

社会改良主义。我读了江亢虎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小册

子。我热情地写信给几个同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可是只有一位同

学回信表示同意。 

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

其余的都是一些庸碌之辈,有一个还是流氓,我另外又劝说两个学生

投了军,我同排长和大多数士兵也交上了朋友。因为我能写字,有些

书本知识,他们敬佩我的‘大学问’。我可以帮助他们写信或诸如此

类的事情。 

革命这时还没有定局。清朝还没有完全放弃政权,而国民党内部

却发生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湖南有人说战事不可避免要再起。有好

几支军队组织起来反对清朝,反对袁世凯④湘军就是其中之一。可是,

正当湘军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预定的

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南京政府解散了。我以为革命已经结

束,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我一共当了半年兵。 

①“汉”即中国人。②都督即军事总督。③唐生智后来在一九二七年担任武汉汪精卫

政府的国民军司令。他对汪精卫和共产党都叛变了,在湖南开始对“农民大屠杀”。④袁世

凯后来当了中国的“大总统”,一九一五年又想做皇帝。 

我开始注意报纸上的广告。那时候,办了许多学校,通过报纸广

告招徕新生。我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学校的优劣,对自己究竟想

做什么也没有明确主见。一则警察学堂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于是

145

去报名投考。但在考试以前,我看到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

不收学费,供给膳宿,还答应给些津贴。这则广告很吸引人,鼓舞人。

它说制造肥皂对社会大有好处,可以富国利民。我改变了投考警校的

念头,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我在这里也交了一元钱的报名费。 

这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成了法政学生,他劝我进他的学校。我也

读到了这所法政学堂的娓娓动听的广告,它许下种种好听的诺言,答

应在三年内教完全部法律课程,并且保证期满之后马上可以当官。我

的那位朋友不断向我称赞这个学校,最后我写信给家里,把广告上所

答应的一切诺言重述一遍,要求给我寄学费来。我把将来当法官的光

明图景向他们描述丁一番,我向法政学堂交了一元钱的报名费,等侯

父母的回信。 

命运再一次插手进来,这一次采取的形式是一则商业学堂的广告。

另外一位朋友劝告我,说国家现在处于经济战争之中,当前最需要的

人材是能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他的议论打动了我,我又向这个

商业中学付了一元钱的报名费。我真的参加考试而且被录取了。可是

我还继续注意广告。有一天我读到一则把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狡说得

天花乱坠的广告。它是政府办的,设有很多课程,而且我听说它的教

且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我决定最好能在那里学成一个商业专家,就

付了一块钱报名,然后把我的决定写信告诉父亲。他听了很高兴。我

父亲很容易理解善于经商的好处。我进了这个学校,但是只住了一个

月。 

我发现,在这所新学校上学的困难是大多数课程都用英语讲授。

146

我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懂得什么英语;说实在的,除了字母就不知道

什么了。另外一个困难是学校没有英语教师。这种情况使我感到很讨

厌,所以到月底就退学了,继续留心报上的广告。 

我下一个尝试上学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一块钱报了名,

多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这个学校很大,有许多学生,毕

业生也不少。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

好而很愿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览》,其中有乾

隆的上谕和御批。 

大致就在这个时候,长沙的一个政府火药库发生爆炸,引起大火。

我们学生却感到很有趣。成吨的枪弹炮弹爆炸着,火药燃烧成一片烈

焰,比起放爆竹来要好看得多了.过了一个月左右,谭延闿被袁世凯

赶走,袁现在控制了民国的政治机器。汤芗铭接替了谭延闿,开始为

袁筹备登基。 

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

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我在校六个月就退

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

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

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

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

147

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

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

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我那时住在湘乡会馆里。许多士兵也住在那里,都是‘退伍’或

者被遣散的湘乡人。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钱。住在会馆里的学

生和士兵总是吵架。一天晚上,他们之间的这种敌对爆发成为武斗了。

士兵袭击学生,要想杀死他们。我躲到厕所里去,直到殴斗结束以后

才出来。 

那时候我没有钱,家里不肯供养我,除非我进学校读书。由于我

在会馆里住不下去了,我开始寻找新的住处。同时,我也在认真地考

虑自己的‘前途’,我差不多已经作出结论,我最适合于教书。我又

开始留意广告了。这时候湖南师范学校的一则动听的广告,引起我的

注意,我津津有味地读着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有两个

朋友也鼓励我投考。他们需要我帮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作文。我把

我的打算写信告诉家里,结果得到他们的同意。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

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三个人都录取了——因此,我实际上是考

取了三次。那时候我并不认为我为朋友代笔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不过

是朋友之间的义气。 

我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最后,

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

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

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148

这所新学校有许多校规,我赞成的极少。例如,我反对自然科学

列为必修课。我想专修社会科学。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我

没有好好地去学,所以大多数这些课程我得到的分数很差。我尤其讨

厌一门静物写生必修课。我认为这门课极端无聊。我往往想出最简单

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教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

面加上一个半圆,表示‘半壁见海日’。①又有一次,在图画考试时,

我画了一个椭圆形就算了事,说这是蛋。结果图画课得了四十分,不

及格。幸亏我的社会科学各课得到的分数都很高,这样就扯平了其他

课程的坏分数。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绐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

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

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

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

过得去的文言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

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

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

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

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

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

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一位姓唐的教员常常给我一些旧《民报》看,我读得很有兴趣。

149

从那上面我知道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②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

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

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

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 

第二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一个名叫

萧瑜的学生与我同行。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

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和

我一同旅行的萧瑜这个家伙,后来在南京在易培基手下当国民党的官。

易培基原来是湖南师范的校长,后来成了南京的大官,他给萧瑜谋到

北京故宫博物院管理的职位.萧瑜盗卖了博物院里一些最珍贵的文物,

于一九三四年卷款潜逃。 

我这时感到心情舒畅,需要结交一些亲密的同伴,有一天我就在

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我联系。

我指明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

从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

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

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

③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

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但是,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

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④。这是一小

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

150

定要有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

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我对女人不感兴趣。

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

和她一起生恬过——后来也投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

没有想到她。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恬中,议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

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

事情也拒绝谈论。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对我说起要买

些肉,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买肉的事,最后吩咐他去买一

块。我生气了,以后再也不同那个家伙见面了。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

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

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

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

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

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

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

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

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我同住在其他大小城市的许多学生和朋友建立了广泛的通信关

系。我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组织。一九一七年,我

和其他几位朋友一道,成立新民学会。学会有七、八十名会员,其中

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参加过

151

新民学会的较为知名的共产党人有:罗迈,现任党的组织委员会书记;

夏曦,现在在二方面军;何叔衡,中央苏区的最高法院法官,后来被

蒋介石杀害;郭亮,有名的工会组织者,一九三〇年被何健杀害;萧

子(日章),作家,现在在苏联;蔡和森,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一九二七年被蒋介石杀害; 

易礼容,后来当了中央委员,接着‘转向’国民党,成了一个工

会的组织者;萧铮,党的一个著名领导人,是在最早发起建党的文件

上签名的六人之一,不久以前病逝。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在一九

二七年反革命中都被杀害了。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体,叫做互助社,同

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人。其中有它的

领袖恽代英,在反革命政变中被蒋介石杀害。现在的红军大学校长林

彪也是社员。还有张浩,现在负责白军工作。北京也有一个团体叫做

辅社,它的一些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员。在中国其他地方,主要是

上海、杭州、汉口、天津⑤,一些激进的团体由富有战斗精神的青年

组织起来,开始对中国政治产生影响。 

这些团体的大多数,或多或少是在《新青年》影响之下组织起来

的。《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

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

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

楷模。 

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

152

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

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我在一

九一二年进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毕业。” 

①李白一首名诗之中的话。②同盟会是孙逸仙博士成立的秘密革命团体,为目前在南

京当政的国民党的前身。当时大多数会员流亡在日本,对“帝制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和康

有为进行激烈的“笔战”。③李立三后来实行有名的“李立三路线”,遭到毛泽东的激烈反

对。《西行漫记》下文将述及毛泽东谈到李立三与红军的斗争以及斗争的结果。④新民学会。

⑤在天津,领导激进青年的组织是觉悟社。周恩来是创始人之一。此外还有:邓颖超(周

恩来夫人);马骏,一九二七年在北京被处死;谌小岑,当时担任国民党广州市委书。 

153

三.革命的前奏 

在毛泽东追述往事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个旁听者至少和我同

样感兴趣,这就是他的妻子贺子珍。很明显,他谈到的有关自己和共

产主义运动情况,有许多是她以前从来没有听见过的,毛泽东在保安

的同志,大多数也是这样。后来,当我向红军其他领导人搜集传记材

料的时候,他们的同事常常围拢来兴趣盎然地聆听他们第一次听到的

故事。尽管他们已经在一起战斗了多年,他们多半不知道彼此在参加

共产党以前的日子的情况,他们往往把这些日子看做一种黑暗时代,

真正的生命只是在成为共产党人以后才开始的。 

在另一个晚上,毛泽东盘膝而坐,背靠在两只公文箱上。他点燃

了一直纸烟,接起前一天晚上中断的故事的线索说下去: 

“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

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

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

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①从

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二七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

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母亲去世了,这样我更不想回家了。那年

夏天,我决定到北平去,当时叫北京。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

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曾经用这种办法招

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打算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我协助

组织了这个运动,在一批批出国的人里面有许多湖南师范学校的学生,

154

其中大多数后来成了著名的激进分子。徐特立也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

他放弃了湖南师范学校的教席到法国去,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不

过他到一九二七年才参加共产党。 

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

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

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那些决定去法国

的学生从现在任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石曾那里学习法文,我却没有这样

做。我另有打算。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

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佗理学教员杨昌济,

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

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李大钊,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

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

有八块钱。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

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

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

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

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

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

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遇到了别的学生,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

155

南京当大官了;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之后又变成所谓‘第

三党’的党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

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

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还遇到了张国焘②——现在的苏维

埃政府副主席;康白情,他后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入了三K党[!!!]

段锡朋,现在在南京当教育部次长。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

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在我的青年时代杨

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

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可是就在这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

们的话来说,我正在找寻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

很受影响。我常常和来看我的一个名叫朱谦之③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

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在另一方面,故都的美对

于我是一种丰富多采、生动有趣的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

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于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

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是,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

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

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梅冬树挂珠的诗

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156

①当时现代报纸在中国仍是个新鲜事物,许多人,特别是当官的对之极为厌恶,今天

(指斯诺成文的时候)犹是如此!②张国焘一九三八年叛党,投靠蒋介石国民党。③原文

 ChuHsun-pei 

一九一九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我只有到天

津的车票,不知道到后怎样才能再向前走。可是,象中国俗语所说的,

‘天无绝人之路’,很幸运,一位同学从北京孔德学校弄到了一些钱,

他借了十元给我,使我能够买一张到浦口的车票。在前往南京途中,

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

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

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颜回住

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在这次旅行中,我

登了山东的神岳泰山,冯玉样将军曾在这里隐居,并且写了些爱国的

对联。 

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

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可是最糟糕的是,我仅有

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又是‘天无绝人之路’,

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

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

上诲去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随时留神着我

的新鞋。到了上海,我了解到已经募集了大批款项,协助把学生送到

法国去,还拨出一些钱帮助我回湖南。我送朋友们上轮船以后,就起

程回长沙了。 

记得我在第一次到北方去的途中游历过这些地方: 

157

我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我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

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

都环绕过一次。最后,我登了泰山,看了孔墓。这些事情,我在那时

看来,是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比美的。 

我回到长沙以后,就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在五四运动以

后,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政治活动上。我是《湘江评论》的主

笔;这是湖南学生的报纸,对于华南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我在长

沙帮助创办了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现代文化和政治趋势的团体。

这个书社,特别是新民学会,都激烈地反对当时的湖南督军张敬尧,

这家伙很坏。我们领导了一次学生总罢课反对张敬尧,要求撤换他,

并且派遣代表团分赴北京和西南进行反张的宣传,因为那时孙中山正

在西南进行活动。张敬尧查禁了《湘讧评论》来报复学生的反对。 

于是我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在那里组织反军阀运动。新民

学会把反对张敬尧的斗争扩大成为普遍的反军阀的宣传,为了促进这

个工作我担任了一个通讯社社长的职务。这个运动在湖南取得了一些

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推翻了,长沙建立了新政权。大致就在这个时

候,新民学会开始分成两派——右派和左派,左派坚持进行深刻的社

会、经济、政治改革的纲领。 

一九一九年我第二次前往上海。在那里我再次看见了陈独秀。①

我第一次同他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

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那时候我也遇见了胡适,我去拜访他,想争取

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了我们组织‘改造

158

湖南联盟’的计划。接着我回到长沙着手组织联盟。我在长沙一边当

教员,一边继续我在新民学会的活动。那时新民学会的纲领要争取湖

南‘独立’,所谓独立,实际上是指自治。我们的团体对于北洋政府

感到厌恶。认为湖南如果和北京脱离关系,可以更加迅速地现代化,

所以主张同北京分离。那时候,我是美国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的坚决

拥护者。 

谭廷闿被一个叫做赵恒惕的军阀赶出湖南,赵利用‘湖南独立’

运动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他假装拥护这个运动,主张中国联省自治。

可是他一旦当权,就大力镇压民主运动了。我们的团体曾经要求实行

男女平权和代议制政府,一般地赞成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我们在自己

办的报纸《新湖南》上公开鼓吹进行这些改革。我们领导了一次对省

议会的冲击,因为大多数议员都是军阀指派的地主豪绅。这次斗争的

结果,我们把省议会里张挂的胡说八道和歌功颂德的对联匾额都扯了

下来。 

冲击省议会这件事被看成湖南的一件大事,吓慌了统治者。但是,

赵恒惕篡夺控制权以后,背叛了他支持过的一切主张,特别是他凶暴

地压制一切民主要求。因此,我们的学会就把斗争矛头转向他。我记

得一九二〇年的一个插曲,那年新民学会组织了一个示威游行,庆祝

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这次示威游行遭到警察镇压。有些示威者要想

在会场上升起红旗,警察禁止这样做。示威者指出,依照宪法第十二

条,人民有集会、结社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警察听不进去。他们

回答说,他们不是来上宪法课,而是来执行省长赵恒惕的命令的。从

159

此以后,我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才能

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 

一九二〇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

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

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

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

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

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

普著。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

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

主义者了。同年,我和杨开慧结了婚。②” 

①陈独秀于一八七九年生于安徽,乃一著名学者和政论家,担任“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主任多年,他本人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主张采用白话代替文言,开始了这个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主要提倡者,后来

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在一九三三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举行了一次

滑稽戏一样的“审判”,被判长期徒刑,现在南京狱中(指斯诺成文的时候)。他与鲁迅一

起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学人物。②毛泽东以后没有再提到他和杨开慧的生活。从各方

面的记述来看,她是一个杰出的妇女,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大革命中的一个青

年领袖,最活跃的女共产党员之一。他们的结合被当时湖南的新青年认为是“理想的罗曼

史”。他们两人显然十分忠诚。杨开慧女士后来大约是在一九三〇年被何键杀害的。 

160

四.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这时候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

这是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共产党的组织。早在一九一九年,陈独秀就

同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一九二〇年,第三国际的精力充沛、富有口

才的代表马林前来上海,安排同中国党联系。不久之后陈独秀就在上

海召集了一次会议,几乎同一个时候,在巴黎的一批中国学生也开了

会,打算在那里成立一个共产党组织。 

如果我们想到中国共产党还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少年,那么它的成

就实在不能算少了。除了俄国以外,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共产党,也

是除了俄国以外,唯一能够自称有一支自己的强大军队的共产党。 

又是一个晚上,毛继续他的叙述: 

“一九二一年五月,我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在这个大

会的组织上,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两人都是中国最

有才华的知识界领袖。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

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陈独秀对于我在这

方面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

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

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海这次有历史竟义的会议上,除了我以外,只有一个湖南人。

其他出席会议的人有张国焘、包惠僧和周佛海。我们一共有十二个人。

那年十月,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了。我是委员之一。

接着其他省市也建立了党组织。在上海,党中央委员会包括陈独秀,

161

张国焘[现在四方面军],陈公博[现为国民党官员],施存统[现为南京

官员],沈玄庐,李汉俊[一九二七年在武汉被害],李达和李森[后被

害]。在湖北的党员有董必武[现任保安共产党党校校长],许白昊和施

洋。在陕西的党员有高崇裕和一些有名的学生领袖。在北京是李大钊

[后被害]、邓中夏、张国焘[现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罗章龙、刘

仁静[现为托洛茨基派]和其他一些人。在广州是林伯渠[现任苏维埃政

府财政人民委员]、彭湃[一九二七年被害]。王尽美和邓患铭是山东支

部的创始人。 

同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几乎是

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周恩来。李

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

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在德国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只是

时间稍后一些;党员有高语罕,朱德[现任红军总司令]和张申府[现任

清华大学教授]。在莫斯科,支部的创始人有翟秋白等人。在日本是

周佛海。 

到一九二二年五月,湖南党——我那时是书记——已经在矿工、

铁路工人、市政职员、印刷工人和政府造币厂工人中组织了二十多个

工会。那年冬天,展开了蓬蓬勃勃的劳工运动。那时共产党的工作主

要集中在学生和工人身上,在农民中间工作做得非常少。大部分大矿

的工人都组织起来了,学生几乎全数组织了起来。在学生战线和工人

战线上,进行了多次的斗争。一九二二年冬天,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

处决两个湖南工人——黄爱和庞人铨,这引起了广泛的反对赵恒惕的

162

宣传运动。被杀死的两个工人之一黄爱,是右派工人运动的一个领袖,

以工业学校学生为基础,是反对我们的。可是在这次事件以及其他许

多斗争中,我们都是支持他们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工会当中也很有势

力,这些工会那时候已经组织成为湖南全省劳工会。但是我们同无政

府主义者达成妥协,并且通过协商,防止了他们许多轻率和无益的行

动。 

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

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

的地点,又拽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

动工会的工作。第二年春天,湖南发生多次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

善待遇和承认工会。大部分罢工都是成功的。五月一日湖南举行了总

罢工,这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力量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 

一九二三年,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作出了有

历史意义的决定:参加国民党,和它合作,建立反对北洋军阀的统一

战线。我到上海去,在党中央委员会中工作。第二年[一九二四年]春

天,我前往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三月,我回到上

海,在共产党执行局工作的同时,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委员。其

他执行委员,有[后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和胡汉民。我和他

们共事,协调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行动。那年夏天,黄埔军官学校成立

了。加伦担任该校顾问,其他苏联顾问也从俄国来到。国共合作开始

具有全国革命运动的规模。那年冬天我回到湖南休养——我在上海生

了病。但在湖南期间,我组织了该省伟大的农民运动的核心。 

163

以前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但是,在[一

九二五年]‘五卅’惨案以后,以及在继之而起的政治活动的巨浪中,

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我离开了我在休养的家,发动了一个

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在几个月之内,我们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会,

这引起了地主的仇恨,他们要求把我抓起来。赵恒惕派军队追捕我,

于是我逃到广州。我到达那里的时候,正逢黄埔学生打败云南军阀杨

希闵和广西军阀刘震寰。广州市和国民党内部弥漫着一片乐观气氛。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之后,蒋介石被任命为第一军总司令,汪精卫任国

民政府主席。 

我在广州担任《政治周报》的主编,这是国民党宣传部出版的一

个刊物。后来它在抨击和揭露以戴季陶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时,起了非

常积极的作用。我还负责训练农民运动组织人员,为此目的,开办了

一个讲习所,参加学习的来自二十一个不同省份的代表,包括从内蒙

来的学生。我到广州不久便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和中央候补委员。林祖

涵那时是国民党农民部长,另一个共产党员谭平山是工人部长。 

我那时文章写得越来越多,在共产党内,我特别负责农民工作。

根据我的研究和我组织湖南农民的经验,我写了两本小册子,一本是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另一本是《赵恒惕的阶级基础和我们当

前的任务》。陈独秀反对第一本小册子里表示的意见,这本小册子主

张在共产党顿导下实行激进的土地政策和大力组织农民。陈独秀拒绝

在党中央机关报刊上发表它。后来它在广州《农民月刊》和在《中国

青年》杂志上刊出了。第二篇论文在湖南出了小册子。大致在这个时

164

候,我开始不同意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我们逐渐地分道扬镳

了,虽然我们之间的斗争直到一九二七年才达到高潮。 

我继续在广州国民党内工作,大概一直到一九二六年三月蒋介石

在那里发动他的第一次政变的时候。在国民党左右两派达成和解,国

共团结得到重申以后,我于一九二六年春天前往上海。同年五月国民

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蒋介石主持下召开。我在上海指导共产党农

民部的工作,接着被派到湖南去担任农民运动的视察员。同时,在国

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情况下,一九二六年秋天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

的北伐。 

在湖南我视察了长沙、醴陵、湘潭、衡山、湘乡五个县的农民组

织和政治情况,并向中央委员合作了报告,主张在农民运动中采取新

的路线。第二年初春,我到达武汉的时候,各省农民联席会议正在举

行。我出席会议并讨论了我的文章中提出的建议——广泛地重新分配

土地。出席会议的还有彭湃、方志敏等人和约克、沃伦两个俄国共产

党员,会议通过了决议,采纳我的主张并提交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考虑。但是,中央委员会把它否决了。 

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一九二七年五月在武汉召开的时候,党仍然

在陈独秀支配之下。尽管蒋介石已经发动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南京

开始袭击共产党,陈独秀却依旧主张对武汉的国民党妥协退让。他不

顾一切反对,执行小资产阶级右倾机会主义政策。对于当时党的政策,

特别是对农民运动的政策,我非常不满意。我今天认为,如果当时比

较彻底地把农民运动组织起来,把农民武装起来,开展反对地主的阶

165

级斗争,那么,苏维埃就会在全国范围早一些并且有力得多地发展起

来。 

但是,陈独秀强烈反对。他不懂得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大大低

估了当时农民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在大革命危机前夜举行的第五

次代表大会,没有能通过一个适当的土地政纲。我要求迅速加强农民

斗争的主张,甚至没有加以讨论。因为中央委员会也在陈独秀支配之

下,拒绝把我的意见提交大会考虑。大会给地主下了个定义,说‘有

五百亩以上土地的农民’为地主,就没有再讨论土地问题。以这个定

义为基础来开展阶级斗争,是完全不够和不切实际的,它根本投有考

虑到中国农村经济的特殊性。然而,大会以后,还是组织了全国农民

协会,我是第一任会长。 

到一九二七年春天,尽管共产党对农民运动采取冷淡的态度,而

国民党也肯定感到惊慌,湖北、江西、福建,特别是湖南的农民运动

已经有了一种惊人的战斗精神。高级官员和军事将领开始要求镇压农

运,他们把农会称作‘痞子会’,认为农会的行动和要求都过火了。

陈独秀把我调出了湖南,认为那里发生的一些情况是我造成的,激烈

地反对我的意见。 

四月间,反革命运动已经在南京和上海开始,在蒋介石指使下对

有组织的工人的大屠杀已经发生。在广州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五月

二十一日,湖南发生了许克祥的叛乱,许多农民和工人被反动派杀害。

不久以后,在武汉的国民党‘左’派,取消了它和共产党的协议,把

共产党员从国民党和政府中‘开除’出去,而这个政府本身很快也就

166

不存在了。 

许多共产党领导人这时得到党的命令,要他们离开中国,到俄国

去或者到上海和其他安全的地方去。我奉命前往四川,但我说服陈独

秀改派我到湖南去担任省委书记,十天以后,他又命令我立刻回去,

指责我组织暴动反对当时在武汉当权的唐生智。这时,党内情况处于

混乱状态。几乎人人反对陈独秀的领导和他的机会主义路线。不久之

后,武汉的国共合作瓦解,陈独秀也就垮台了。” 

167

五.苏维埃运动 

关于一九二七年春天发生的引起很多争论的事件,我和毛泽东曾

有一次谈话,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在这里一提。这并不是他向我口述的

自传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他个人对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一生经历中的

转折点的看法,在这里提一下,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问毛泽东,在他看来,对于一九二七年共产党的失败,武汉联

合政府的失败,南京独裁政权的整个胜利,谁应负最大的责任。毛泽

东认为陈独秀应负最大的责任,陈独秀的“动摇的机会主义,在继续

妥协显然意味着灾难的时刻,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

直接路线”。 

他认为仅次于陈独秀,对于失败应负最大责任的是俄国首席政治

顾问鲍罗廷。毛泽东解释说,鲍罗廷完全改变了他的立场,他在一九

二六年是赞成大规模重新分配土地的,可是到了一九二七年又竭力反

对,对于自己的摇摆没有提出任何合乎逻辑的根据。“鲍罗廷站在陈

独秀右边一点点,”毛泽东说:“他随时准备尽力去讨好资产阶级,甚

至于准备解除工人的武装,最后他也下令这样做子。”共产国际的印

度代表罗易,“站在陈独秀和鲍罗廷两人左边一点点,可是他只是站

着而已”。据毛泽东说,他“能说,而且说得太多了,却不提出任何

实现的方法。”毛泽东认为,客观地来说,罗易是个蠢货,鲍罗廷是

个冒失鬼,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 

“陈独秀实在害怕工人,特别害怕武装起来的农民。武装起义的

现实终于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完全失掉了他的理智。他不能再看清

168

当时的形势。他的小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陷于惊惶和失败。” 

毛泽东说,在那个时候,陈独秀是中国党的彻头彻尾的独裁者,

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作出重大的决定。“他不把共产国际的

命令给党的其他领导人看”,据毛泽东说,“甚至于不和我们讨论这些

命令。”但是,到头来还是罗易促成了同国民党的分裂。共产国际发

给鲍罗廷一个电报,指示党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罗易得到了一个抄

件,马上拿给汪精卫看。汪精卫那时是国民党左派武汉政府的主席。

这种轻率的做法的结果①是大家都知道的。武汉政权把共产党人从国

民党中开除出去,它自己的力量就垮了,不久就被蒋介石所摧毁。 

看来共产国际在一九二七年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不是什么“意

见”,而是干脆发的命令,中国共产党显然甚至无权不接受。当然,

武汉的大失败,后来成了俄国国内在世界革命性质问题上的斗争的焦

点,在这个阶段以后,俄国反对派被摧毁,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

理论被弄臭,苏联开始认真“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它由此出发,

今天成了世界和平砥柱的地位。 

即使共产党在和国民党分裂以前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政策,从工人

和农民中创建了党的军队,毛泽东也并不认为反革命在一九二七年会

被打败,“但是,苏维埃就可能在南方大规模展开,就可能有一个后

来无论如何不会被消灭的根据地……” 

毛泽东的自述现在已经谈到苏维埃的开端。苏维埃是从革命的废

墟上兴起的,它要赤手空拳从失败中斗争出一个胜利的结果来。他接

着说: 

169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贺龙、叶挺率领的第二十军,同朱德合

作,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红军的前身组织起来了。一星

期以后,即八月七日,党中央委员会举行了非常会议,撤销了陈独秀

的总书记职务。自从一九二四年广州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就是党

的政治局委员,对于这个决定,我是积极出了力的。出席会议的其他

十位委员中,有蔡和森、彭公达和翟秋白。党采取了新的路线,同国

民党合作的一切希望暂时是放弃了,因为国民党已经无可救药地成了

帝国主义的工具,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了。长期的公开夺取政权

的斗争现在开始了。 

我被派到长沙去组织后来被称为‘秋收起义’的运动。我在那里

的纲领,要求实现下面五点:(一)省的党组织同国民党完全脱离;(二)

组织工农革命军;(三)除了大地主以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财产;(四)

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政权;(五)组织苏维埃。第五点当

时受到共产国际的反对,后来它才把这一点作为—个口号提出来。 

九月间,我们通过湖南的农会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广泛的起义,

工农军队的第一批部队建立起来了。新战士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民本

身汉阳矿工,起义的国民党部队。这个早期的革命军事力量称为‘工

农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由汉阳矿工组成。第二团是由平江、浏阳、

醴陵和湖南其他两县的部分农民赤卫队组成。第三团来自反叛了汪精

卫的武汉警卫团的一部分。这支军队经湖南省委批准建立,但湖南省

委和我军的总纲领,却为党中央委员会所反对,不过后者似乎只是采

取观望的政策,而不是积极反对的政策。 

170

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

我被一些同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

点,好几百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枪杀。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

去处死。但是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略押送的人释

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我遭到枪决,于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

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不允许。于是我决定逃跑。但

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二百码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机会。我在那地方

挣脱出来,跑到田野里去。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

里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追捕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

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虽然有五、六

次我已经放弃希望,觉得我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我还是没有被发现。

最后,天黑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连夜赶路。我没

有鞋,我的脚损伤得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农民,他同我交了朋友,

给我地方住,又领我到了下一乡。我身边有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

把伞和一些吃的。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

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新师成立以后,我担任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原武汉警卫团的一

个指挥员余洒度,任第一军军长。余多少是因部下的态度而被迫就任

的,不久他就逃到国民党那里去了。现在他在南京给蒋介石工作。 

这支领导农民起义的小小队伍,穿过湖南向南转移。它得突破成

千上万的国民党部队,进行多次战斗,经受多次挫折。当时部队的纪

171

律差,政治训练水平低,指战员中有许多动摇分子。开小差的很多。

余洒度逃跑以后,部队到达宁都时进行了改编。陈浩被任命为剩下来

大约一团兵力的部队的指挥员;后来他也‘叛变’了。但是,在这个

最早的部队中,有许多人始终忠心耿耿,直到今天还在红军中,例如

现任一军团政委的罗荣桓,现任军长的杨立三。这支小队伍最后上井

冈山②的时候,人数总共只有一千左右。 

由于秋收起义的纲领没有得到中央委员会批准,又由于第一军遭

受严重损失,而且从城市观点来看,这个运动好象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明确地批评我。我被免去政治局和党的前委的职

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尽管这样,我

们仍然在井冈山把军队团结起来了,深信我们执行的是正确的路线。

后来的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部队补充了新兵,这个师人员又充

实了,我担任了师长。” 

①从国民党左派观点来看的这个事件和这个时期一个有趣的叙述,见唐良礼[译音]

《中国革命内幕史》(一九三〇年伦敦)。②井冈山在湘赣边界,是个不可攻破的山寨,原

来为土匪所占。史沫特莱所著《中国的红军在前进》(一九三三年纽约)一书对共产党攻占

此山及后来在那里的情况有所记述。 

“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到一九二八年秋天,第一师守住了井冈山的

根据地。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边界的茶陵成立了,

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选举出来了。主席是杜修经。在这个苏维埃以及后

来的苏维埃中,我们推行了一个民主的纲领,采取温和的政策,建筑

在缓慢而不断的发展这一基础上。这样一来,井冈山就遭到党内盲动

主义者的斥责,他们要求对地主实行抢、烧、杀的恐怖政策,为了使

172

他们丧胆。第一军前敌委员会拒绝采用这种策略,所以被头脑发热的

人污蔑为‘改良主义者’。我因为没有实行更加‘激进的’政策,遭

到他们猛烈的攻击。 

一九二七年冬天,两个以前在井冈山附近当土匪头子的王佐和袁

文才参加了红军。这使红军的实力增加到将近三团人。王、袁都被任

为团长,我是军长。这两个人虽然过去当过土匪,可是率领队伍投身

于国民革命,现在愿意向反动派作战。我在井冈山期间,他们是忠实

的共产党人,是执行党的命令的。 

一九二八年五月,朱德来到井冈山,我们的队伍会了师。我们一

同制订丁一个计划,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县的苏区,逐步地稳定并巩

固湘赣粤边区的共产党政权,并以此为根据地,向更广大的地区发展。

这个战略同党的建议是相反的,后者一味作迅速发展的空想。在军队

内部,朱德和我得同两个倾向作斗争:第一个倾向是要立即进攻长沙,

我们认为这是冒险主义;第二个倾向是要撤退到广东边界以南去,我

们认为这是‘退却主义’。根据我们当时的看法,我们的主要任务有

二:分地和建立苏维埃。我们要武装群众来加速这个过程。我们的政

策主张自由贸易,优待被俘敌军,以及总的来说主张民主的温和主义。 

一九二八年秋天,在井冈山召开了一个代表会议,出席的有井冈

山以北的苏区的代表。在苏区的党员中,对于上述各点仍然有一些意

见分歧。在这次会议上,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分地发表出来子。少数人

认为在上述政策的基础上我们的前途大受限制,但是多数人相信这个

政策,因此当宣告苏维埃运动将获得胜利的决议案提交表决的时候很

173

容易就通过了。但是,党中央委员会还没有批准这个运动。直到一九

二八年冬天,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的消息传到井

冈山的时候,才得到批准。 

对于那次代表大会所采取的新路线,朱德和我是完全同意的。从

那时起,党的领导人和农村地区苏维埃运动的领导人之间的分歧消除

了,党恢复了一致。 

六人的决议总结了一九二五年到二七年的革命和南昌起义、广州

起义、秋收起义的经验。它的结论是赞成把重点放在土地运动上。大

约在这时候,红军开始在中国其他地方出现。一九二七年冬天,湖北

西部和东部发生了暴动,为建立新苏区打下了基础。在西面的贺龙和

在东面的徐海东,开始建立自己的工农军队。徐海东活动的区域成了

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后来徐向前和张国焘去了那里。一九二七年冬天,

方志敏和邵式平在邻接福建的江西东北部边界,也开展了一个运动,

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彭湃率领一

部分忠心耿耿的部队到海陆丰去,那里成立了一个苏维埃,由于它执

行盲动主义的政策,很快就被摧毁。它的一部分军队在古大存指挥下

从那个地区突围,同朱德和我取得了联系,后来成为红军第十一军的

核心。 

一九二八年春天,由李文林、李韶九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江西

的兴国、东固活跃起来。这个运动以吉安一带为根据地,这些游击队

后来成为第三军的核心,而这个地区本身则成为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根

据地。在福建西部,张鼎丞、邓子恢和后来变成社会民主党人的傅柏

174

翠,建立了苏维埃。 

在井冈山‘反冒险主义斗争’时期,第一军打败了白军两次攻占

井冈山的企图。对于我们正在建立的那种机动部队说来,井冈山证明

是绝好的根据地。它有很好的天然屏障,种的农作物足够供给一支小

小的军队。它方圆有五百里,纵横约八十里。本地人有另外的名称,

叫它大小五井;真正的井冈山是附近的一座早已荒废的山。五井这个

名称是从山麓五口大井得来的,即大、小、上、下、中五井,山上的

五个村就是以这五口井相称。 

我们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以后,进行了改编,著名的红军第四军

创立了,朱德任军长,我任党代表。一九二八年冬天,何键的部队发

生起义和哗变以后,井冈山来了更多的军队,这样就产生了红军第五

军。彭德怀任军长。除了彭德怀以外,还有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牺牲

的邓萍;一九三一年在江西牺牲的黄公略;和滕代远。 

来了这么多军队,山上的条件变得很差了。部队没有冬衣,粮食

奇缺。我们有好几个月几乎只靠吃南瓜过活,战士们喊出他们自己的

口号:‘打倒资本主义吃南瓜!’——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就是地主和

地主的南瓜。朱德留下彭德怀守井冈山,自己突破了白军的封锁,一

九二九年一月,我们的第一次守山就此结束。 

第四军这时迅速而顺利地展开了打通江西南部的战斗。我们在东

固建立了苏维埃,和当地的红军部队会合。我们接着分兵挺进永定、

上杭和龙岩,在这几县成立了苏维埃。红军来到以前就存在于这些地

区的战斗的群众运动,保证了我们的胜利,帮助我们能够在稳定的基

175

础上,非常迅速地巩固苏维埃政权。通过群众性的土地运动和游击队

活动,红军的影响扩大到了其他几个县,但是共产党人到后来才在那

里充分掌握权力。 

红军在物质上和政治上的情况都有了改进,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

良倾向。例如‘游击主义’就是一种弱点,反映在缺乏纪律,极端民

主化和组织涣散上面。另一种需要克服的倾向,是‘流寇思想’——

不愿意安心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喜欢流动、变换环境,喜欢新奇

的经历和事件。还有军阀主义残余,个别指挥员虐待甚至殴打战士,

凭个人好恶,对人有所歧视或者偏爱。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在闽西古田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

后,许多这样的弱点都被克服了。大会讨论了改进的办法,消除了许

多的误解,通过了新的计划,这就为在红军中提高思想领导奠定了基

础。在这以前,上面所说那些倾向是十分严重的,而且被党内和军事

领导内的一个托洛茨基派别利用了来削弱运动的力量。这时开展了猛

烈的斗争来反对他们,有些人被撤销了党内职务和军队指挥职务。刘

恩康——一个军长,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据揭发,他们阴谋在对敌

作战时使红军陷入困境而消灭红军。几次作战失败后,他们的计划就

暴露得非常明显了。他们恶毒地攻击我们的纲领,反对我们的一切主

张。经验已经证明他们的错误,他们被撤去领导职务,在福建会议以

后,他们就没有影响了。 

这次会议为在江西建立苏维埃政权铺平了道路。第二年取得了一

些光辉的胜利。几乎整个江西南部都落入红军之手。中央苏区的根据

176

地建立起来了。 

一九三〇年二月七日,江西南部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党会议,

讨论今后苏维埃的纲领。当地党、军、政代表都出席了会议。会上详

细讨论了土地政策的问题,由那些反对分配土地的人所发动的反对

‘机会主义’的斗争被打败了。会议决定分配土地,加速建立苏维埃,

在这以前,红军只是组织地方的和乡的苏维埃,在这次会议上,决定

了建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对于这个新的纲领,农民报以热烈的拥护,

这有助于在后来的几个月中打败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77

六.红军的成长 

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

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

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

“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

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他的叙述越接近结束,我越发需要询问他自己的事情。当时他在

做什么?当时他担任什么职务?遇到这种或那种情况,他抱什么态度?

我的提问,总的说来,使得他在这最后一章自述中有几处提到自己: 

“逐渐地,红军的群众工作改进了,纪律加强了,新的组织方法

也摸索出来了。各地的农民开始自愿帮助革命了。早在井冈山时期,

红军就给战土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

西;打土豪要归公。一九二八年会议以后,曾经作了很大努力争取农

民的支持,在上述三条之外,又添了八项。这八项是: 

一、上门板;① 

二、捆铺草; 

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 

四、借东西要还; 

五、损坏东西要赔; 

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 

七、买东西要付钱; 

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178

最后两项是林彪加的。这八项执行得越来越成功,到今天还是红

军战士的纪律,他们经常背诵。②另外还向红军宣讲三项守则,作为

主要任务: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死;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

筹款帮助斗争。 

早在一九二九年,李文林、李韶九领导的几支游击队,经过改编

加入了红军第三军。第三军由黄公略指挥,陈毅任政委。在同一时期,

朱培德的民团有一部分哗变,加入了红军。他们是在一个国民党指挥

员罗炳辉率领下投奔共产党营垒的。他对国民党感到幻灭而愿意参加

红军。现在他是红二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军长。从福建的游击队和红军

正规部队骨干,又创立了红军第十二军,由伍中豪指挥,谭震林是政

委。后来伍中豪作战牺牲,由罗炳辉继任。 

红军一军团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总司令是朱德,我是政委。

它由第三军、林彪指挥的第四军,和罗炳辉指挥的第十二军组成。党

的领导是前敌委员会,我是前委主席。那时一军团已经有一万多人,

编成十个师。在这支主力之外,还有许多地方的独立团、赤卫队和游

击队。 

除了这个运动的政治基础以外,红军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

军事上的胜利发展。我们在井冈山采取了四个口号,提纲挈领地说明

了我们所采用的游击战术,而红军就是从这种游击战中成长起来的。

这些口号是: 

一、敌进我退! 

二、敌驻我扰! 

179

三、敌疲我打! 

四、敌退我追! 

这四个口号最初为许多有经验的军人所反对,他们不赞成我们所

主张的这种战术。但是,后来许多的经验都证明这种战术是正确的。

一般说来,凡是红军背离了这些口号,他们就不能打胜仗。我们的军

力很小,敌人超过我们十倍到二十倍;我们的资源和作战物资有限,

只有把运动战术和游击战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有希望在反对

国民党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因为国民党是在雄厚得多的基础上作战的。 

红军的最重要的一个战术,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进攻时集中

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这意味着避免阵地战,力求在运动中歼灭

敌人的有生力量。红军的机动性和神速而有力的。‘短促突击战’,就

是在上述战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扩大苏区时,红军一般地采取波浪式或潮水式的推进政策,而

不是跳跃式的不平衡的推进,不去深入地巩固既得地区。这种政策同

上面说过的战术一样,是切合实际的,是从许多年集体的军事经验和

政治经验产生出来的。这些战术,遭到李立三的激烈批评,他主张把

一切武器集中到红军中去,把一切游击队合并到红军中。他只要进攻,

不要巩固;只要前进,不要后方;只要耸动视听的攻打大城市,伴之

以暴动和极端的行动。那时候李立三路线在苏区以外的党组织中占统

治地位,其声势足以强迫红军在某种程度上违反战地指挥部的判断而

接受它的做法。它的一个结果,是进攻长沙;另一个结果是向南昌进

军。但是在这两次冒险中,红军并没有停止游击队的活动或把后方暴

180

露给敌人。” 

①这条命令并不象听起来那么神秘费解。中国房子的木板门是可

以轻易卸下来的,到晚上常常卸下来放在板凳上临时当床使。②红军

有一个这样内容的歌曲,也是每天唱的。 

六 

红军的成长(中) 

“一九二九年秋天,红军挺进江西北部,攻占了许多城市,多次

打败了国民党军队。一军团在前进到离南昌很近的时候,突然转向西

方,向长沙进发。在进军中,一军团同彭德怀会师了,彭德怀曾一度

占领长沙,但为避免遭占极大优势的敌军所包围而被迫撤出。彭德怀

在一九二九年四月曾不得不离开井冈山到赣南活动,结果它的部队大

大地增加了。一九三〇年四月,他在瑞金同朱德和红军主力重新会合,

接着召开了会议,决定彭德怀的三军团在湘赣边界活动,朱德和我则

转入福建。一九三〇年六月,三军团和一军团再次会师,开始第二次

攻打长沙。一、三军团合并为一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我任政委。

在这种领导下,我们到达长沙城外。 

大致在这个时候,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我当选为主席。

红军在湖南有广泛的影响,几乎和在江西一样。湖南农民都知道我的

名字。因为悬了很大的赏格不论死活要缉拿我、朱德和其他红军领导

人。我在湘潭的地被国民党没收了①。我的妻子和我的妹妹,还有我

的兄弟毛泽民、毛泽覃两个人的妻子和我自己的儿子,都被何键逮捕。

我的妻子和妹妹被杀害了。其余的后来得到释放。红军的威名甚至于

181

扩展到湘潭我自己的村里,因为我听到一个故事,说当地的农民相信

我不久就会回到家乡去。有一天,一架飞机从上空飞过,他们就断定

飞机上坐的是我。他们警告那时种我的地的人,说我回来看我的地了,

看看地里有没有树木被砍掉。他们说,如果有砍掉的,我一定会向蒋

介石要求赔偿。 

但是第二次打长沙失败了。国民党派来大批援军,城内有重兵防

守;九月间,又有新的军队纷纷开到湖南来攻打红军。在围城期间,

只发生一次重大的战斗,红军在这次战斗中消灭了敌军两个旅。但是,

它没有能占领长沙城,几星期以后就撤到江西去了。 

这次失败有助于摧毁李立三路线,并使红军不必按照李立三所要

求的那样对武汉作可能招致惨败的进攻。红军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补充

新的兵员,在新的农村地区实行苏维埃化,尤其重要的是在苏维埃政

权的坚强领导下巩固红军攻克的地区。为了这些目的,没有必要打长

沙,这件事本身含有冒险的成分。然而如果第一次的占领只是一种暂

时的行动,不想固守这个城市,并在那里建立政权的话,那么,它的

效果也可以认为是有益处的,因为这对全国革命运动所产生的反响是

非常大的。企图把长沙当做一种根据地,而不在后面巩固苏维埃政权,

这在战略上和在战术上都是错误的。” 

我在这里要冒昧。打断一下毛泽东的叙述,对李立三提供一些令

人感到兴趣的情况。李立三是湖南人,法国留学生。他经常来往于上

海、汉口之间,因为共产党在这两个地方都设“地下”总部,到一九

三〇年以后,党的中央委员会才迁到苏区去。李立三是中国共产党人

182

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许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一个人,大概也是中国

所产生的最够得上成为托洛茨基的一个人。从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一年,

李立三统治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他被解除了政治局的职务,派

到莫斯科去“学习”,至今仍在那里。李立三也和陈独秀一样,对农

村苏维埃缺乏信心,他主张对长沙、武汉、南昌那样的战略大城市采

取大举进攻的策略。他主张在农村搞“恐怖”,来打掉地主豪绅的气

焰;主张工人发动“强大的攻势”,举行暴动和罢工,使敌人在自己

的地盘上陷于瘫痪;主张在苏联支持下从外蒙和满洲展开北面的“侧

击”。也许在莫斯科心目中他的最大“罪过”是他在一九三〇年认为

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这就否认苏联的这个地位。 

现在话归原处: 

“但是李立三既过高估计了那时候红军的军事力量,也过高估计

了全国政局的革命因素。他认为革命已经接近胜利,很快就要在全国

掌握政权。当时助长他这种信心的,是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的旷日持

久、消耗力量的内战,这使李立三认为形势十分有利。但是在红军看

来,敌人正准备内战一停就大举进攻苏区,这不是进行可能招致惨败

的盲动和冒险的时候。这种估计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湖南事件、红军撤回江西,特别是占领吉安以后,‘李立三

主义’在军队里被克服了。而李立三本人在被证明是错误了以后,很

快就丧失了党内影响。但是,在‘李立三主义’被确定地埋葬以前,

军内曾经历一个危急的时期。三军团的一部分人赞成执行李立三路线,

要求三军团从红军中分离出来。但是,彭德怀对这种倾向进行了坚决

183

的斗争,维持了在他的指挥下的部队的团结和他们对上级指挥部的忠

诚。但是,第二十军在刘铁超领导下公开叛变,逮捕了江西苏维埃的

主席,逮捕了许多指挥员和政府干部,并在李立三路线的基础上对我

们进行了政治的攻击。这件事发生在富田,因此称为‘富田事件’。

富田在苏区的心脏吉安的附近,因此这个事件引起了一时的震动,有

许多人想必认为革命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斗争的结局。幸而这次叛乱很

快就被镇压下去,这是由于三军团的忠诚、党和红军部队的总的团结,

以及农民的支持。刘铁超被逮捕,其他叛乱分子被解除武装和消灭。

我们的路线重新得到肯定,‘李立三主义’确定地被镇压下去了,结

果苏维埃运动随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时南京被江西苏区的革命潜力完全惊醒了,在一九三〇年年底

开始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②敌军总数超过十万,兵分五路开始包

围苏区,以鲁涤乎为总指挥。当时红军能动员起来抗击敌军的部队约

有四万人。我们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术,迎击并克服了第一次围剿,取

得了巨大的胜利。我们贯彻执行了迅速集中和迅速分散的战术,以我

主力各个击破敌军。我们诱敌深入苏区,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进攻孤立

的国民党部队,取得主动地位,能够暂时包围他们,这样就把数量上

占巨大优势的敌人所享有的总的战略优势扭转过来。 

一九三一年一月,第一次围剿完全被打败了。我认为红军如果不

是在围剿开始时创造了三个条件,那末这次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一、

一军团和三军团在集中的指挥下统一起来了;第二、清算了李立三路

线;第三、党战胜了红军内和苏区内的 AB 团[刘铁超]及其他现行反

 184

革命分子。” 

①毛泽东在大革命中曾把这些地的地租用于湖南农民运动。②这次围剿在杨健[译音]

著《中国共产党现况》(一九三一年南京)一书中有详尽描述,颇有兴趣。 

“仅仅经过四个月的喘息,南京就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以现任军

政部长何应钦为总司令。他的兵力超过二十万,分七路向苏区推进。

当时红军的处境被认为非常危急。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区域很小,资源

有限,装备缺乏,敌人的物质力量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红军。但是,

红军仍然坚持迄今赖以制胜的战术来对付这次进攻。我们放敌军诸路

深入苏区,然后集中主力突然攻击敌第二路,打败了好几个团,摧毁

了他们的进攻力量。我们马上迅速地相继进攻第三路、第六路、第七

路,逐个击败他们。第四路不战而退,第五路被部分地消灭。在十四

天中,红军打了六仗,走了 

八天路,结果得到决定性的胜利。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一路军,

在其他六路被击溃或退却以后,没有认真打一仗就撤退了。 

一个月以后,蒋介石亲身出马统率三十万军队,要‘最后剿灭“赤

匪”。协助他的有他最得力的将领陈铭枢、何应钦、朱绍良,每人负

责一路大军。蒋介石指望用长驱直入的办法占领苏区,‘荡平赤匪’。

他一开始就每天进军八十里,深入苏区的腹地。这恰恰给红军提供了

最合适的作战条件,蒋介石的战术很快就被证明犯了严重错误,我军

主力只有三万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杰出的运动,在五天之中进攻了

五路敌军。第一仗红军就俘虏了许多敌军,缴获了大批弹药、枪炮和

装备。到九月间,蒋介石就承认第三次围剿已经失败,在十月间撤退

了他的军队。 

185

这时候红军进入一个比较和平的成长时期。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召开,中央苏维埃

政府宣告成立,我担任主席。朱德当选为红军总司令。就在这个月,

发生了宁都大起义,国民党二十八路军有两万多人反正,参加了红军。

他们是由董振堂、赵博生率领的。赵博生后来在江西作战牺牲,董振

堂今天仍然是红五军军长,五军团就是由宁都起义后过来的部队建立

的。 

红军现在发动自己的攻势了。一九三二年它在福建漳州打了一个

大仗,占领了这个城市。在南方,红军在南雄进攻了陈济棠,而在蒋

介石的战线上,红军猛攻乐安、黎川、建宁和泰宁。它攻打了赣州,

但没有占领。从一九三二年十月起,直到长征西北开始,我本人几乎

用全部时间处理苏维埃政府工作,军事指挥工作交给了朱德和其他的

人。 

一九三三年四月,南京开始第四次,也许是败得最惨的一次‘围

剿’。①这一次红军第十仗就把敌两个师解除了武装,俘虏了两个师

长。敌第五十九师被部分消灭,第五十二师被全部消灭。这一仗是在

乐安县的大龙坪和桥汇打的,红军一举就俘虏了一万三千敌军。蒋介

石最精锐的部队国民党第十一师,接着也被消灭,几乎全部被缴械,

它的师长受了重伤。这几仗构成了决定性的转折点,第四次围剿随即

结束。蒋介石当时写信给他的战地司令官陈诚,说他认为这次失败是

他一生中‘最大的耻辱’。陈诚是不赞成搞这种围剿的。他当时对人

说,在他看来,同红军作战是一种‘终身职业’,也是一种‘无期徒

186

刑’。这话传到蒋介石那里,他就解除了陈诚的总司令职务。 

为了他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围剿,蒋介石动员了将近一百万

人,而且采取了新的战术和战略。蒋介石根据德国顾问们的建议,在

第四次围剿时就已经开始采用堡垒体系。在第五次围剿中,他就完全

依赖这个了。 

在这个时期,我们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其一是在一九三三年福

建事变中没有能同蔡廷锴的部队联合。其二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

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御战略。用阵地战对付占巨大优势的南京

军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红军无论在技术上或者在精神上都不

适合于阵地战。 

由于犯了这些错误,由于蒋介石在围剿中采用新的战术和战略,

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技术上占压倒的优势,到了一九三四年,红

军就不得不努力去改变它在江西的迅速恶化的处境了。其次,全国的

政治形势也促使我们决定将主要的活动场所迁移到西北去。由于日本

侵略东北和上海,苏维埃政府早在一九三二年二月就已经正式对日宣

战。但因苏维埃中国遭到国民党军队封锁包围,宣战自然不能生效。

接着,苏维埃政府又发表宣言,号召中国所有的武装力量组成统一战

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一九三三年初,苏维埃政府宣布愿在下列基

础上同任何白军合作:停止内战,停止进攻苏区和红军,保障民众的

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武装人民进行抗日战争。 

第五次围剿于一九三三年十月开始。一九三四年一月,在苏维埃

首都瑞金召开了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总结革命的成就。

187

我在会上作了长篇报告,大会选举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就是现在的

这批人员。不久以后,我们就准备长征了。长征开始于一九三四年十

月,在蒋介石发动他的最后一次围剿刚好一年以后,这一年作战和斗

争几乎不断,双方的损失都很大。 

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在随后的四个月,红

军几乎不断地行军,并且进行了最有力的战斗。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

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

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

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

这一切天然障碍物,并且打破了粤、湘、桂、黔、滇、康、川、甘、

陕地方军队的堵截,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目前

在中国的大西北的根据地。 

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

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

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

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①在许多关于剿共战争的报道中,对于进攻苏区的大围剿次数,众说纷纭。有的作者

说“围剿”共达八次之多,但是南京所进行的这几次大动员,有些完全是防御性的。红军

指挥员口中只有五次大围剿。每次直接卷入的南京军队兵力大致如下:第一次,一九三〇

年十二月到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万人;第二次,一九三一年五月到六月,二十万人;第三

次,一九三一年七月到十月,三十万人;第四次,一九三三年四月到十月,二十五万人;

第五次,一九三三年十月到一九三四年十月,四十万人(共动员了九十万以上的军队进攻

188

三个主要苏区)。一九三二年南京没有发动大围剿,当时蒋介石用五十万左右军队在红区周

围设防。但这一年却是红军发动大攻势的一年。显然南京在一九三二年的防御活动被许多

作者误解为大围剿了,因为南京当时是把它作为“剿共”来宣传的。但红军没有这么谈论,

蒋介石也没有。 189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