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序言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其人,工诗画,善散文,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终身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下,常年生活在社...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其人,工诗画,善散文,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终身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下,常年生活在社...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况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嫁人之女,抚人之儿,指不胜屈。挥金如土,多为他人。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谚云:“处...
余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
本篇记叙沈复之行藏,写的是他的“浪漫的生涯”(俞平伯语)。河曲之秀丽,风景之幽微,风俗之殊同,乃至烟花僧侣,泉林菊柿,这些在沈复的笔下或幽或奇,或静或动,或自然天成,或巧夺天工,或可近观,或可远眺,心随景动,笔锋所及,跌宕起伏,曲尽其妙,从...
中山记历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 于是,赵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充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绵州人,官内阁中书,副焉。介山...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只是在我们朋友家中有时遇见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
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读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
说明:此文来源于网上,是网友根据俞平伯先生的《浮生六记》年表,以白话文重新搜集整理的。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1月陈芸出生,11月22日沈复出生。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陈芸父亲陈心馀死,陈芸、沈复4岁。 清乾隆四十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