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诗经国风·邶风原文和翻译 对比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葛: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
诞〔dān〕:延,长。
节:指葛的枝节。
叔兮伯兮: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与:结盟,交好。
以:原因。
蒙戎:蓬松,杂乱。
匪:同“非”。
东:向东而行。
靡〔mǐ〕:没有。
琐兮尾兮:渺小卑微,后用以形容处境艰难。琐,细。尾,末。
褎〔yòu〕:服饰盛美,一说面带笑容。
充耳:塞住耳朵,指避而不听。
【翻译】
前高后低的山丘上有葛草,为什么它的枝节四处蔓延?卫国的叔伯们啊,为什么多日不来?你们停留在何处?一定是有盟约啊!为何拖延这么久?一定是有原因啊!狐裘已经变得蓬乱,不是车马不向东行。卫国的叔伯们啊,没有人与我们同心。身份渺小而卑微,正是颠沛流离的人们。卫国的叔伯们啊,身着华服却充耳不闻。
【解读】
古往今来,对于《旄丘》这首诗作的主旨,研究者都是各执一词,有着不同的解读。传统的说法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黎侯为狄人迫逐而客居卫国,黎国臣子责备卫国“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近当代学者则分歧较多,有“卫臣或黎臣责晋”说、“弃妇埋怨丈夫”说、“女子怀念情人”说、“兵士登高怀乡”说等。结合诗意而言,取“黎臣责卫”之说最为贴切。
此诗共有四章,每章四句,其中一、三、四章第三句运用叠句,第二章前后亦形成复沓结构。第一章以蔓延生长的“旄丘之葛”起兴,暗示黎臣常常登上旄丘,渴盼卫国援兵的到来。然而这些被尊称为“叔伯”的卫军久久不来,黎臣难免会焦灼不安,所以第二章描写了他们自问自答的设想:也许是有盟约在身,也许是别有他因,可谓委婉通达、曲尽人情。第三章起,以蓬乱的狐裘为喻,表明国家的情势危急,已经不堪如此拖延,而且说并非自己不出兵东行,只是因“叔伯”无人与我同心尽力,言语间已有归咎和指摘之意。第四章中,则更进一步渲染黎臣的困顿的处境,极言其卑微的身份和流离的凄楚,这与雍容华服的卫国“叔伯”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黎臣希望彻底的破灭和对卫军背信的强烈斥责。
全诗结构清晰,善用铺陈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黎臣由期盼到质疑,由疲敝到幻灭,由称誉到暗讽,情感的渐进变化合乎人情事理,也使得全诗具有了一波三折的层次感,是不可多得的咏志佳作。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