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 根植内心修养

记得前几年在大学读书时,报纸电视铺天盖地地报道于丹老师关于《论语》的解读,她把艰涩难读的古文化为妇孺皆知的语言,对人生的感悟解读得娓娓动听。北师大的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夜之间火了,被人称为“学术奶酪”,后来又有许多文人学者在与她理论,说她在麻痹和误导国人,错解《论语》之本意,自己对于《论语》的内容可谓一知半解,不敢苟同,于是一直盼望能有时间来细细品味《论语》这本书。暑假来了,终于暂时摆脱了一些繁琐之事,便不温不火,泡上一杯龙井茶,细细琢磨《论语》之味。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我心里有些迷惑与不爽,然而经典这本古书如同一碗心灵的鸡汤,让我迷茫的心渐渐趋于平静……
对话《论语》,干枯的心灵流连其间,我们像是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一位充满着智慧的孔子向我们昂首走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撒播着儒家的雨露。他的言行论述了治学、忠孝、治世、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他的思想言论不能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十分吻合,但对于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我们可以当作一面镜子反观自我。君子如何为人处世,因为君子有一颗宽容的心,他明白自己的权利,也知道自己的义务,君子成人之美,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成人之美就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就是一种君子的情怀。现在的社会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以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或一件事。许多孩子只知道自己享受,有了事情推脱责任,不愿意从自身的角度去反思,而是一味地埋怨别人,就是缺少“一日三省吾身”的境界。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感恩回报,真诚对待他人。用文质彬彬的“君子”精神指导我们的言行。
生活中人们常说命运、命运,特别遇到不顺心之事,只是埋怨命运不公,有句古语说“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难道孔子认为就应该听天由命吗?于丹教授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决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孔子自己其实曾经说过,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呀、学习呀,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要“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也不尤人,即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所谓知天命其实就是把人间百态,人间学习的道理,最后达到了一个熔铸的提升。
不断提升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形成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担忧的是不重视品德的修炼,不重视学问的研讨,听到应当做的义事不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道德的修养提升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道不远人,身边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家里的事情,社会的事情无不蕴藏着修身之所。著名的戏剧学家夏衍先生临终前,病痛得难以忍受。他的秘书急忙说:“我去叫大夫。”在他正要开门出去的时候,夏衍先生吃力地睁开了双眼,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大夫。”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不是叫,是请。”仅仅改动了一个字,或许是出于一位戏剧家对语言的敏感,或许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一代人。
面对人生,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不能仅仅感时伤事,这样只能够增加自己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可能再错过星星。记得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从前有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的膜拜,可谓香火旺盛,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花岗岩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就淡淡地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于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
汲取孔圣人《论语》之精髓,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所有我们先人有益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在这些智慧光芒的引导下,面对苦短的人生种种苦乐,让我们富有一个坦荡的君子情怀,无论做任何事情能够符合道德规范,不论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社会,让我们达到先人所说的那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用《论语》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找到自我,是否少了一些迷茫,是否已经了解了天地之大道,是否拥有了一颗包容体谅他人、感恩他人之心,面对外面诱人的花花世界,你是否终于做到了从心所欲。
众所周知,孔子生前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被迫游走四方,以授业传道为生。但是孔子不安于仅仅教书,授徒时他仍继续指责当朝的不满,揭露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希望他的学生将来能够用仁政的观点进行政治改革,降福于黎民百姓。其实一般人对于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太关心,而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体验。圣人孔子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玩味,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