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动不动就心情不好,做事不会顺利,要么自我状态出现了混乱,要么人生坐标选错了位置!

约翰·麦斯威尔在《第二次机会》中说

“消极的心态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扼杀了所有可能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心情不好,情绪总是不稳定,那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太顺利。

心理学科普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原本性格活泼的蛤蟆突然整个人都不好了。他感觉自己活得没什么价值,总想讨好别人,却不被人尊重,心里有气也发不出来,活得就象一个笑话。灰暗的心情让他无心打理蛤蟆庄园,校董的位置也险些被老獾抢走。

在朋友们的强迫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苍鹭。

在与苍鹭医生的10次会谈中,蛤蟆先生找到了自己心情抑郁的病根,了解到自己被困在了“儿童自我”和“父母之我”之中,看待自己和看待他人的方式有严重的问题。

最后,他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坏情绪,通过调整人生坐标,接纳完整的自我,顺利地摆脱了精神困境,实现了自己的二次成长,不但保住了他喜爱的校董位置,还开了自己的房产公司。

1

感知自己处于哪种自我状态,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坏情绪。

书中把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分成三种:儿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

儿童自我状态包含了我们小时候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模式。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可能会表现出孩子气的行为,如愤怒、悲伤或兴奋。

父母自我状态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当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会像父母一样批评、安慰或指导他人。

成人自我状态则是我们的理性部分,它帮助我们根据事实做出决定。

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蛤蟆先生通过回忆和反思,感知到自己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两种状态。

当蛤蟆先生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表现出孩子般的无助感和沮丧,如他在抑郁期间不愿意起床或照顾自己。

蛤蟆先生也有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但表现形式比较隐蔽。蛤蟆先生虽并不喜欢批评他人,却非常喜欢自责。他从不发火,却常常独自生闷气。

通过这些自我状态的概念,蛤蟆先生开始理解和接受自己现在的坏情绪。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风格在童年即已形成,极难改变。这意味着“儿童自我”和我们所模仿的“父母自我”已经深植于我们的内心身处,当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儿童自我或父母自我状态很容易本能地被激发出来。

为了避免这样的本能反应,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设置一个刹车和过滤器。

当我们感受到情绪不对的时候,不妨暂停做出反应,在大脑的过滤器里仔细地琢磨一下,这种情绪到底来自“儿童自我”还是“父母自我”呢?

如果感受到了“儿童自我”,不妨问一下自己,作为一个成人还应该像儿童一样胆怯、逃避、需要依赖别人的认可或评价吗?

如果感受到了“父母自我”,就问一下自己,有必要模仿原本就不赞同的父母去指责或批评别人,向别人或向自己发火吗?

确认了自己处在何种自我状态,就能深度同理自己的情绪,不必为这些糟糕的情绪而感到过度的自责或害怕,也会慢慢放松下来,促使自己逐渐抛弃不健康的儿童情绪或父母情绪,回归到理性的成人自我状态。

2

扭曲的人生坐标让人陷入了错误的自我状态,修正人生坐标,心情才能变好,人生才能变顺。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

痛苦不是来自外在的环境,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应。

人们遇事时内心作何反应,取决于人的一种内在的信念系统。这个信念系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在书中,苍鹭医生将这个信念系统叫做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系由四个基本选项组成: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苍鹭医生说道: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人生坐标系的四个基本选项代表着一个人不同的底层心理架构,如果不打破这个架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发生变化,由这种架构所引发的烦恼和痛苦也就不会消失。

如果我们像蛤蟆先生一样处于“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中,我们便扮演了生活受害者的角色,这与儿童自我状态相对应。身处这样的坐标中,我们会把他人想象得很强大,过分地渴望被爱、被安慰、被理解、被照顾,精神难以自立,快乐和烦恼都依赖于他人的反馈和评价,这等同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来决定。不幸的是,没有人能控制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那就容易让自己陷入无助的抑郁状态。

如果我们身处“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中,我们便扮演了控制者的角色,相当于处于父母自我状态。身处这样的坐标中,就很容易发现他人的缺点和毛病,喜欢评价、教育和操控他人,快乐和烦恼依赖于他人是否顺从自己的意愿,或者是否按自己的要求做出改变。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指指点点,也不可能只因为他人的胁迫而作出真正的改变,所以,这样的人不受欢迎,他可能会因为达不到控制目标而焦虑或恼火,老獾和蛤蟆的父亲正是这类人。

如果处在“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生坐标之中,那就容易既看不起别人,也看不起自己,每天生活在人性的灰暗之中。

所谓成长,就是要努力地跳出童年时期被原生家庭锁定了的人生坐标,努力消除因为坐标锁定而形成的消极预设,为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象蛤蟆先生一样,勇敢而坚定地向“我好,你也好”的象限靠拢,用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也从好的方面看待别人,让积极体验慢慢覆盖掉消极感受。

坐标改变了,心情就变了,人生才能改变。

3

接纳完整的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并不完美,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荣格所说的没长大的“内在小孩”,但无论我们是怎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缺陷,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性格缺陷的别名是性格潜能,是有待开发的宝藏,所以我们应该象爱我们的优点一样拥抱这些缺点,好好地爱自己。

关于爱自己,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的这段话令人动容: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粹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义务或者职责来做出选择,是我们爱自己的重要体现。”

“恐惧、内疚、羞愧”是身处“我不好,你好”坐标中的儿童自我给我们的负担,“义务和职责”则是身处“我好,你不好”的父母自我所施加给我们的压力。

愿我们能早日跳出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对我们的消极影响,重新选择人生坐标,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好好地爱自己,爱这个世界,做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