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镜花缘》,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武则天贬牡丹花到洛阳。当然这只是笔者记忆犹新的第一个故事,其实发生在第五回,但别的故事不那么引人注意罢了。
第五回中有,武后下御旨道:“昨朕赏雪,偶尔高兴,欲赴上苑赏花,曾降敕旨,令百花于来晨黎明齐放,以供玩赏。牡丹乃花中之王,理应遵旨先放。今开在群花之后,明系玩误。本应尽绝其种。姑念素列药品,尚属有用之材,著贬去洛阳。所有大内牡丹四千株,俟朕宴过群臣,即命兵部派人解赴洛阳,著该处节度使章更,每岁委员采贡丹皮若干石,以备药料之用。”此旨下过,后来纷纷解往,日渐滋生,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这个故事说的牡丹花被贬到洛阳,类似的说法在网上传的很多,不过一般的说法也都认为这是一种戏说。戏说,唐朝,洛阳,其实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那道理就是现代一般认为牡丹是唐朝时开始大规模种植的,而洛阳也确实比较适合牡丹生长。
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在《诗经·郑风·溱洧》里,牡丹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明明是芍药啊?古时牡丹与芍药分的不清楚,牡丹与芍药两者花型相似,花期相近,牡丹先开,芍药后开,花期相差15天左右。今天叫芍药的植物,是初夏开花,即阳历的五月。而这里所写的是郑国的上巳节,就是阴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之后改为阴历三月三,换算成阳历大约是四月上旬,正是牡丹盛开的时候,而不是芍药盛开的时候。因此《诗经·郑风·溱洧》中说的爱情信物应该是牡丹。
在牡丹的传承过程中,木本的牡丹和草本的芍药逐渐分开,人们把木本的独称为牡丹,其实现代划分牡丹,还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
中国被公认为牡丹的原产地,河南省政府网站上有一篇文章,“中国牡丹名称的由来”,今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发现的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
经过考证,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所说“前史无说牡丹者”大约是确实的,牡丹作为花的指代大规模出现于唐朝。至于有引用宋代传奇小说《海山记》描述的隋炀帝建造园林时大规模培植牡丹的说法,已经被证明引证不实。
对于牡丹这一称谓,《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北宋人唐慎微所编)说∶牡丹,生汉中。剑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牡丹,亦名百两金,京下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这里说的“土人谓之牡丹”,是北宋人对“牡丹”这一称谓有新鲜感的表现。
对牡丹本出剑南(大约是现在的四川),《镜花缘》也有说法。武后道:“……所余四百株,朕闻淮南节度使文隐昨在剑南剿灭倭寇,颇为出力,现在积劳成疾。闻彼处牡丹甚少,可将此花赐给文隐,令其玩花养病,以示朕轸念劳臣之意。”
《镜花缘》书中虽然说牡丹是后传进剑南的,但按史书的查证,剑南是牡丹的原产地。而牡丹在引入中原前,经过西安等地。但是后世误会,认为牡丹原产于西安,而原产地四川反倒成了传入地了。
牡丹自唐代盛行天下,成为皇家之花,李白的清平调将其与贵妃并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华浓是说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卢楞伽所绘制的《六尊者像》(有认为此系宋代仿画)之一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显著位置有牡丹花。
而牡丹花被贬洛阳的说法,其实恐怕是由于牡丹适合在洛阳生长。据分析,“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其气候基本与中国“二十四节气”同步,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
古人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而且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
因此自牡丹传入洛阳,大兴于世。
中国花卉协会本世纪初分别赠予“中国牡丹花都”给河南洛阳,“中国牡丹之都”给山东菏泽。为什么山东菏泽也成为一个胜地呢?
《聊斋志异》里《葛巾》篇讲的洛阳一书生到山东曹州(就是现在的菏泽)寻访名贵牡丹,与牡丹仙子葛巾结下姻缘,并促成了其弟与葛巾堂妹玉版的婚事。好像牡丹是原产自曹州,其实牡丹大约是在明代时引入曹州的,只不过后来兴盛起来了。查一查史书,史上找不到明前曹州有牡丹的种植史。
而且,还有一个地方,江苏的淮南卞仓以枯枝牡丹出名。网传,在卞仓,将牡丹枝梗摘下,放人火内,如干柴一般,登时就可烧著。这个异种,大约就是武则天留的“甘棠遗爱”。
你看,洛阳与菏泽争牡丹花的产地,还有卞仓虎视眈眈,其实据笔者看,牡丹还是原产于四川秦岭南麓,就是古代所谓的剑南,这个差不多。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