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经历之苦锤炼意志,境遇之苦磨炼心性,灵魂之苦孕育博爱

《名人传》是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三位杰出的艺术家。

罗曼·罗兰这样为此书开篇:

"我们试图在此为之立传的这些人,他们的人生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他们的伟大固然来自坚强的毅力,同时也来自所经历的忧患。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分怨天尤人!人类最优秀的人物与你们同在。从他们的勇气中汲取营养吧;如果我们太虚弱,就把头枕在他们的膝上稍事休息。他们会抚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涌流着公正之力和强大之善的激流。"

罗曼·罗兰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名人立传,更是希望通过这三位受难者的人生经历,来慰藉那些正经历痛苦的人们,包括他自己。

彼时,罗曼·罗兰事业受挫、婚姻失败,他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写这本书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俞敏洪说: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不受这个苦,就会受那个苦。”

普通人如此,伟人则受苦更多。恰恰是一个接一个的生活和心灵的苦难,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性情,塑造了他们坚韧、平和、博爱的精神品质。

1
经历之苦锤炼意志
书中的第一个名人,是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温暖,四岁就被父亲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
十一岁,他最爱的母亲死了,父亲则嗜酒如命,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家之长,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
25岁的时候,他盛名在外,靠作曲和演出几欲实现财务自由,而在这个时候,耳鸣不分昼夜地折磨他,内脏也疼痛不已。
他一度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更无法专注地练习乐器、进行创作。
但为了保住事业,他不敢告诉任何人,极力隐瞒自己的病情。
白天,他假装若无其事,凭借经验演奏;晚上,他拒绝一切社交,独自承受痛苦。
52岁,贝多芬彻底失聪了。
他去指挥一部歌剧时,因为听不到任何声音,跟不上歌唱演员的节奏,当场被人请下了台。
然而,他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弹奏和指挥。
贝多芬不但从25岁起就饱受病痛之苦,他一辈子在恋爱上也没有如意过,最终一生未婚,而自己收养的侄子也极不成器,让他十分失望。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都充满了波折,但是他从来没向命运屈服过,即使身处悲哀的深渊,贝多芬仍然讴歌“欢乐”。
世界名曲《欢迎颂》正是在他完全失聪之后的晚年创作的。
“当欢乐的主题即将首次出现时,整个乐队戛然而止,全场一片寂静,给引入的歌声带来一种神秘的、天上人间般的气氛。”
罗曼·罗兰这样评价贝多芬:
“多少人都赞颂他伟大的艺术,却不知他是受苦而不屈的人们最伟大、最优秀的朋友。当我们为世界上的苦难感到悲伤的时候,他来到我们身旁,默默地,在钢琴上用强忍的悲声唱起哀歌,安慰伤心落泪的人。当我们与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作斗争,因收效甚微而感到厌倦的时候,到这个意志与信念的海洋中再浸润一下,必将得到不可言喻的收获。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是有感染力的勇气,是斗争的欢欣、是意识到心中自有神灵的陶然醉意。”
2
境遇之苦磨炼心性
贝多芬之苦主要在于身体的病痛,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则与自己的境遇有关。
尽管他早早成名,却无法拥有创作的自由。作为一位艺术大师,他一生都被迫充当教皇的工具。
25岁时,教皇请他造一座陵墓。仅挑选石材,他就忙活了近一年。但喜怒无常的教皇,很快就对陵墓失去了兴趣,还因为他的反对意见而将他逐出了罗马。
不久后,教皇又强迫他回来铸造一座巨型铜像,而米开朗琪罗根本不懂铜像,他只好花十五个月现学,然后马不停蹄地制作,数次失败后终于完工。
刚做完铜像,教皇又让他去画教堂的壁画。他对壁画技术也一无所知,却辞不掉这项重任,只得硬着头皮再学壁画,累得腰背变形,视力也坏到了极点。
好不容易完成了壁画,新教皇又安排他去建造教堂,他又要从头学起.......
他的大部分人生就是在这种无奈中度过的,想干什么总也干不成,不想干什么,教皇偏偏要他干什么。
他曾经牢骚满腹:
“我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没有时间吃饭……十二年来,我累垮了身体,连日常必需的东西都没有……我一文不名,身无长物,浑身是病……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我在和贫困作斗争…”
其实他很有钱,他所说的贫困指的是他过的日子,他干起活来像拉磨的马。
看上去光鲜的艺术家头衔,所背负的却是一个皇家奴仆的身份。
“他活了九十岁,一辈子没休息过一天,没享受过一天真正的生活,艰苦的劳作竟实现不了一项伟大的计划。他认为最重要的作品没一件能够完成。命运嘲弄的结果,使这位雕塑家只能完成一些他所不愿意画的绘画。”
没有谁的人生是如意的,米开朗琪罗也一样。境遇之苦磨炼了他的心性,到了老年,他激烈的性格逐渐变得温和。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做慈善坚决不让人知道,不管多老也不允许侄儿来陪他,在他生命终结的前一天还在忙着雕刻.....
3
灵魂之苦孕育博爱
本书中最重量级的人物,当属最后登场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所经历的痛苦与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的大相径庭,也迥异于普通人的烦恼,但这种痛苦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
托尔斯泰的人生除了早年失去父母之外,几乎是一帆风顺。作为一位靠谱的贵族后裔,他从未为生计担忧,无私的姑妈和婶婶给予了他充足的关爱。他仅因为自己曾经像其他贵族一样放纵自我、不够自律而感到些许痛苦和自责。
他上大学、参军、写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理想。
他娶妻生子,妻贤子孝,事业一帆风顺,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让整个世界为他倾倒,他无比幸福,然而他却抑郁了。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幸福的顶点竟然是不幸,谁也逃避不了世间的痛苦。
托尔斯泰曾经抑郁到想自我了断,因此,不得不用意念阻止自己用绳子上吊。他不敢带枪出去打猎,他害怕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用枪将自己干掉。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他决定以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
在后半生,他一心想把田地分给穷人,尽最大努力帮助弱者,过最简朴的自食其力的农夫生活。
他很早就写信给妻子想要出走,因为他无法也不愿劝说妻子孩子和他一起放弃上流社会回归平民生活。
他妻子足够爱他足够理解他,可是又怎么可能认同他这看上去无比荒诞的想法呢?而托尔斯泰也足够爱他的妻子,所以他把那封要出走的信锁进了自己的抽屉十几年,直到他82岁高龄时终于出走了,在一个小客站过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几日。
托尔斯泰因灵魂的痛苦而孕育出了博爱的情怀。
他无限地同情弱者,却无力改变悲惨的社会现实,他的人生从某种程度上令人感到绝望,这世界真的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幸福,幸福和快乐永远是短暂的,受苦才是生命的本质。
罗曼·罗兰通过三位伟大人物的生命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艰难本质。金钱、地位与名望都无法使人免除痛苦。人生的核心便是承受苦难,而幸福与快乐不过是连接两个痛苦间隙中的短暂休憩。因此,我们应该如同享受快乐一般去体验痛苦,并告诉自己:我们是为了生活的过程而活,不要因明天的不确定而忽略了每一个可以开心的今天。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