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当前位置:主页论语子罕篇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9.1子罕言利①,与命与仁②。

【注释】

①罕:稀少。

②与:相信、赞许。

【翻译】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解读】

少讲利,多讲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核心内容是仁,所以他最注重的就是仁、义。孔子本人重义而轻利,也不愿意过多谈及“利”。并且,他把追逐功利还是求仁重义,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是有着深刻的思考的。所谓“利”,简而言之就是利益或财富。作为自然人,无需他人引导,每个人都有追逐功利的本能欲望,都渴望获得财富或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人们对追逐利益的愿望何等强烈。为了财富,有人坑蒙拐骗,费尽心机;有人偷盗抢劫,乃至谋财害命;还有人为了钱财,不惜出卖朋友和亲人,甚至是卖儿卖女。在这个世界上,被钱财蒙住双眼,丧尽天良者比比皆是。

从古自今,人类的所有争端和战争,绝大多数与利益争夺有关。从原始社会氏族间对食物的争夺,到奴隶时代对人口的掠夺,再到封建社会对土地的争夺,以及近现代社会对资源和市场的拼抢,财富和利益都是矛盾的焦点。现代国际上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便深刻说明了人类对财富强烈占有的贪婪欲望。

追求利益是人类最本能最强烈的欲望,是世界上一切争端和苦难的根源。作为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孔子对利益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不谈利益,人们也不会片刻忘怀。总把追逐利益和谋求财富挂在嘴边,只能激起人们更强的贪欲。无休止地讲论财富,不啻于鼓励人去放纵欲望,争夺利益。这便是孔子“罕言利”的用意所在。

孔子尽量少谈利益,多讲“天命”和“仁”。孔子讲天命,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他本人相信天命。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之类的话语,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天命的真诚信仰。其二,天命的观点,不论怎么看都有点宿命论和消极色彩,多谈这些,能给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望降温。其目的是通过降低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减少社会争端。争权夺利的人少了,或者渴求利益心淡了,你争我抢的现象就会相应减弱,如此一来,就有利于社会整体上的和谐稳定。

当然,孔子最看重的还是“仁”。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多次讲述过。“仁”的本质是关爱大众,帮助他人,进而构建良性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关爱他人也好,帮助他人也罢,最终都要求人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牺牲自己的利益。某种意义上说,“仁”与“利”是背离的,与“私利”则是矛盾的。看重自己利益的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样的人,不可能讲“仁”。孔子既然强调仁,逻辑上就无法在强调“利”。

我们还要知道,孔子“罕言利”,并非否定“利”,对于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他还是肯定甚至是支持的。他反对和抨击的,是那些被功利蒙蔽了双眼、将道义抛诸脑后、甚至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小人。也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求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