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当前位置:主页论语子罕篇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②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

【翻译】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解读】

高贵的志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这句话强调了人格的高贵,志向的尊严。同时,这也是孔子通过对人的内在志节的肯定,间接肯定了人的价值。与西方以神为主导宗教文化不同,儒学一开始就认可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倡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和能力提升,最终建功立业,实现一个充实而壮美的人生。这种思想,是典型的人文主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才进入人文主义阶段。

“三军夺帅”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比这更难的的是夺人之志。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夺帅”是可以靠外力完成的,而“夺匹夫之志”绝非外力能够实现的。在此处,孔子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肯定了人的尊严,将坚定的志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在告诫人们人格的尊严要比生命更加可贵。

一个人的志向,可以说是人们自身所有思想的来源,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侵犯剥夺,只要自尊自爱,每个人都可以维护好自己的人格尊严。正因为志节是如此的高贵,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坚守住个人的志向,珍惜自己的人格。但是,前提是自己内心有这样远大的志向与崇高的志节。而这种志节,只有在学习圣贤之道,不断体认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才能确立,也只有在摆脱各方面的威胁与诱惑之后,才能坚守住。这一点,就像孔子在《述而篇》中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心中有志向才能有所守。

一个人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志向,完全在于自己,成也由己,败也由己。虽然一个人的性命可能随时都会丢掉,但其思想却是很难被外力所改变。例如,元世祖在率兵攻打南宋之时,可以说是杀人无数。在俘虏了文天祥以后,虽然花了三年的时间,尝尽了各种办法,却拿文天祥毫无办法。最终,元世祖只能又爱又恨地将其杀掉。面对强权,临节不变,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表现。

可是,反观我们近现代的历史,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家可以看到不少汉奸的身影。如汪精卫等人,为了一己私利,竟无视人民的死活。而且,他们的变节行为也没有人逼迫,敌人只是对他们稍加诱惑,他们就心甘情愿地加入了叛国变节的队伍,怎能不遭人唾弃?

在当今的社会,身为一名领导者,当你的职位越高时,你所受到的诱惑就越大、越频繁。此时,你能否保持得住自己的志向不会发生偏移,关键还得看你自身的定力如何。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自身的修养高了,自然不怕恶鬼缠身,但若修养低了,恐怕只能堕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另外,对于那些没有权力、没有金钱的人而言,在权力与财富面前,千万不能气短,更得坚定自己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正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无论外界的威胁与诱惑有多大,只有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既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道理。

一个人只有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才能不断地奋发向上,提升着自身的人格和精神上修养,抵受得住任何的威胁与诱惑。只要有着这股信念作为支撑,无论大家的奋斗是否有成果,都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