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论语卫灵公篇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
【注释】
①躬自:亲自。
【翻译】
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解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于是纠纷和矛盾就产生了。孔子历来主张主动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也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多替别人考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能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一旦发生了矛盾,不能一味地指责别人,甚至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去,而要多“反躬自省”,作好自我批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责己严、待人宽,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很多情况下,还反其道而行之,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别人的做法统统都是有毛病的。究其原因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祟,人人都爱面子,都想让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不能不犯错,那就只好让尽量少的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失误。因此,很多人犯了错,不管别人原谅不原谅,自己先原谅自己,为自己找托词,先把责任推干净。另外,这类人还常常通过苛责别人抬高自己。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即便自己也不高明,但也被那些被自己贬得“更不高明”的人衬托得高明起来了,这就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唐代宰相韩滉不仅精明强干,而且是个出色画家,按说应该成为一代名相。但是,因为为人苛察,总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史书这样评价他:“然苛克颇甚,覆治案牍,勾剥深文,人多咨怨。”在他做宰相的时候,主管度支的元琇不愿同他一起督运漕粮。韩滉很没面子,便千方百计找茬,一次次诬告元琇,最终把他贬为雷州司户。朝廷上下,都为元琇叫屈,鄙视韩滉。韩滉总是指责他人,下属都怨声载道,但对他又无可奈何,便编故事坏他名声。有一本叫《前定录》的书,写了这么个故事,说韩滉做宰相时,让一位官员来见自己。那个官员来迟了,韩滉便让人鞭打他。那人说:“还有人管着我,所以迟到,请大人饶恕。”韩滉说:“你是宰相下属,还有谁管你?”那位官员说:“是阴司的阎王”。韩滉问他在阴司主管何事,那人说:“主管三品官以上的饮食。”韩滉说:“那好,你能说出我明天是吃什么,我就饶了你?”那个官员写下来,第二天果然应验,才放过人家。
孔子强调,“躬自厚而薄则于人”才能“远怨”。试想,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对别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自然不会招致怨恨。在现实生活中,就要求我们对自己多反思,对别人要宽容,并把这一点作为立身处世的重要法则加以实践。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自己很宽宏大量,经常会为自己找幌子掩盖过失,却常常苛责别人,把失误或者过错一股脑儿地推给别人。这样做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但会使自己失去认清自己不足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还会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甚至会引发别人的怨恨。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意思是,君子应该有严于律己的勇气和宽以待人的度量。身居高位之时,要有庄重严肃的态度(望之俨然),但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丝毫不会有芥蒂(即之温然)。我们应深思此言,做一个这样的君子。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