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论语卫灵公篇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①。今亡矣夫②!”
【注释】
①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难以索解,存疑而已。
②亡(wú):无。
【翻译】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中存疑空阙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借给别人骑,现在没有这样的了。”
【解读】
做学问的阙如态度
在这里,孔子阐释了自己在做学问上的态度,认为做学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要诚实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对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持保留意见,不要不懂装懂,乱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有存疑精神。
学海无涯,而吾生也有涯。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尽世间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做到。因而,对每个人而言,已拥有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极细小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之外,是大海般广阔的未知领域。面对未知的领域,你没有发言权,应该藏拙。这里所说的藏拙是指对不懂的东西诚实面对,不可信口开河,以免成为方家眼中的笑柄。如果不懂装懂,强行瞎解,有可能会给他人造成误导。如果有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作出纠正,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如果恰巧这个知识众人都不了解,胡蒙的人又说得“头头是道”,后学者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吸收,就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现在,书中存在着很多对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成语的误解,究其源头,就是有人在不懂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信口开河,给大家造成了误解。而误解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就是孔子所说的“阙如”,也就是存疑。孔子曾对子路说过:“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这句话就是批评子路轻率鲁莽,强不知以为知,明确指出对待那些自己不了解、不懂得的事,应该“暂付阙如”,这种态度才是科学的。李商隐有一首五言律诗《街西池馆》,其中第三联是“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这一联前一句化用了一个典故,就是西晋时期,王濬晚上做梦,梦见头上悬了三把刀,突然又加了一把,醒后百思不得其解。下属李毅为其解梦,说:“三刀为州,又加一把是益,意思是要升迁为益州的长官了。”果然,不久王濬就做了益州刺史。后来,人们都用“三刀梦”或“梦刀”等比喻升官。就诗歌对仗来看,前句用典,后句也必然用典。但是“将军一箭歌”这一句所用的典故及出处,至今也没人知道。清代著名的学者朱鹤龄和冯浩均在注解中特别注明“未详”。这种“暂付阙如”的态度得到后世学者的赞许。同时代的另一位注家姚培谦却自作聪明,牵强附会地认为《旧唐书》中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是“将军一箭歌”的出处,被李商隐“改三为一”,还大批用典“谬哉”。朱、冯二人的学术态度受到后人敬仰,姚培谦牵强附会、自以为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问题,他的这种做法却深为后人诟病。这种情况在古书注解中大量存在,有些注疏家秉着科学的态度,对不知道的东西,就实事求是地“暂付阙如”,要么以待来日,要么以待后来学者继续补缺。但是有的人却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很多说法都没有可查证的依据,没有理论或事实支持,也大胆地写出来。这固然可以作为一家之言看待,但是这种后人不负责任的态度,危害是相当大的。
存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做学问就要具备这样的态度和精神,首先实事求是的情况下,对未知的问题存疑,然后以积极求证的态度,寻求答案,消除疑问。即便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无法解决问题,也不做“不懂装懂”的事。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