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要:
一个北方男人寻找一个南方女人的故事。
网上对余华这本书的评价似乎并不太友善,但我觉得还行。这本来就是一个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故事。
《活着》这样的故事只有一个,所以你不能指望读完《文城》的感受会和读完《活着》的感受一样,可以让人敞开心扉地去哭,去哭富贵活着的不易;去哭富贵亲人们的命不是命;去哭富贵的活着,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敬畏。
《活着》让我们哭得死去活来,哭得前俯后仰,引爆读者的情绪,宣泄和释放着所有对生活的压力。
《文城》不是这样的一本书,也没有上述的那些功效,尽管它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看完《文城》以后,没法像模像样地偷哭一场,它让人心里堵得慌,里面所有的事件都围绕着这么一个主题:
生活怎么别扭,就怎么出现!
在旧中国,就像林祥福这样一个像模像样的地主的儿子,至始至终就没有一件事是顺心事,生活中的大事,要么因为历史原因,要么因为习俗问题,让我们看来完全是唾手可得的幸福,却总是得不到,或者得到后就转瞬即逝,让心里堵得难受。其他中国人的悲惨,更加可见一斑。
那些读完让人堵得慌的事,大概有这些:
1、娶媳妇,需要听媒婆的。自己虽然看上一个门当户对的,却因为媒婆的误判断,毁掉了自己的幸福,才给后来小美的到来留下空间。完全可以在一起幸福过一生的两个人,却因为媒婆的一个眼神而总是让生命充满遗憾,心底的感觉总是很怪。
2、娶了小美,小美却跑了。明明感受到互相的爱,却无法一直拥有,找不到任何原因和头绪,林祥福就只能漫无目的南下去寻找自己的女人,无头苍蝇一样,还带着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孩,心里怎么不慌?读者心里怎么不堵?
3、亲家的儿子嫖妓成瘾。林祥福隐隐察觉到不合适,但因为习俗的原因,已经和顾益民家定了亲,所以林祥福还得先棒打鸳鸯,让自己的女儿和她喜欢的人分开,随后才能去完成应有的婚约。
4、林祥福死之前还吃了人肝。虽然他是慷慨赴死,但是就看客来说,这个死又完全没有必要,但是这个赴死的过程却又显得合情合理。我们多想让林祥福在故事里多活几集啊。
5、小说最后,“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左侧,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原以为作者会安排一个桥段,让人指出他们曾是夫妻。结果并没有,曾经相爱过的人,就永远无法相见。
整个故事太虐!!!!而不是太好哭。。。。。
好哭的地方就一段,一个叫做“和尚”的土匪死后,大家去山林里接“和尚”他妈那一段:
“他死后若是有人来接她走,就是他在江湖有手足兄弟;若是没有人来接她走,就是他在江湖上没有手足兄弟。”
书中一些比喻不错:
1、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
2、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3、他们的语速很快,仿佛每个字都在飞
4、像是用手抚平一张柔软的宣纸
5、他们的身影像是原野上枯树散落在那里
6、与失去牲口后哭天嚎地的悲哀不同,失去一位亲人的悲哀显得平静
7、小美转过身来,一条鱼似的游到他的身上
8、醉酒后的头痛让往事如杂草一样在林祥福脑子里到处生长
9、可是他们的忧伤如同微风般地安详
10、烧瓦的烟柱同时伸向空中时犹如一片杉树林
11、每一天的黎明从灰白的天空里展开,每一天的黄昏又在灰白的天空中收缩
12、那里不再像木桩一样坚硬挺拔,而是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那样垂落
13、从脸色红润讲到脸色惨白
14、嫖娼也要讲一个军威
15、仿佛一件皱巴巴的衣服 被躺平了那样
16、这不安的情绪越来越广阔,仿佛田野一样在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