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率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的时间及京城附近的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术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性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地再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乱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乱。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塞,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里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乘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军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构建过程,相信大家应该对战争和人数及指挥能力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个模型是理想化的,我们在此还要补充两种特殊情况。
首先,这个模型设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士,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人,能够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几米,穿墙入室,身负如乾坤大挪移之类的绝学,一个能打几百上千个。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对手果真是上述传说人物中的一个,那你还是快逃吧。不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是正面人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过他的,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了,他是稳赢的。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枪,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计也是没用的。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负捅渴汤捎谇
邝福苏氯耍览帜昙浣砍錾怼K饲辶终保杂谕跽竦暮鞣俏苁遣宦獯嗡鲜榉炊裕撬还嵋岳凑善沸械谋硐帧2怀鏊希姆炊砸脖徊祷兀獠⒉皇撬白栊形慕崾率瞪希魑桓龃邮贾林詹渭恿苏獯卧墩鞯娜耍炎约旱闹页媳A舻搅松淖詈笠豢獭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作出了决定:
邝概阃稣鳎谇菔贝肀渴乱恕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趺挥惺裁茨芰Γ嬲Ω闷鹱饔玫恼鸥ㄈ匆谎圆环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了,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们乱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性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