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影评:悲剧依然不断上演

影评 | 何以为家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其实我很少写长篇影评,虽然我自己很喜欢看电影,但是对于看完一部电影来说,我只会更多站在平民观众的角度简单地评判一下“嗯,不错。”或者是“啊啊啊那个细节设置的好好。”又或者是“某某的演技简直了!”仅限于推荐和不推荐,仅此而已。至于去深究电影背后各种内容情感输出,导演的野心等等,需要很费功夫的去回想,去搜集资料,才可能写的比较像样,所以这种费工夫的事情就和我想借看电影来放松娱乐就背道而驰了。又或者说,即使我能察觉到些什么,但是碍于肚子墨水不够,我这嘴巴也吐不出什么象牙,最多只是尴尬笑一笑露出个大门牙(●ˇ∀ˇ●)

      以前看完一部很不错的片子之后都会跑去看看别人的影评,然后看着各方大神洋洋洒洒的深刻剖析着画面结构、故事内容、演技灯光等等细节,总是很容易被人带着跑,一旦看了之后就总是会不自觉地印在脑子里,或者是引用别人的观点,(因为的确挺认同的哈哈哈)就比较难写出自己的新意,所以迟迟没有下笔。

     但是有些东西,就像看书,看电影,如果当时不去记录,也许就会遗忘。虽然也不是非得要去记住些什么,但如果写下来,起码能让很久以后的自己看见当初的经历和感悟,于是,就有了这些。

     

      这部片子已经上映很久了(19年),直到今年新年的时候我才在表姐家的电视把它一口气看完。当初得知这部片子是因为幕后花絮中有提到过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和所讲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导演娜丁·拉巴基选择一批真实生活在难民区的人出演影片,要求演员必须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包括主演赞恩的饰演者,他也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被导演发掘时,当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确实,电影为我们展现了在贫民区边缘底层人民对于生活命运以及生育后代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电影的海报其中有一张选择了在影片最后赞恩为拍护照在镜头前而偶然一笑的画面。

     可能如果不是剧情里特意设置了这样一个笑容,我们也许都不会发现,这灿烂治愈的笑容本应该是这个正处童年的孩子应该也值得拥有的,但现实,一点都不好笑。赞恩母亲肚子里的孩子,说明了这种悲剧依然不断上演,像车轮不断往前一样,推着孩子们走向深渊。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

赞恩从小就比普通孩子更成熟

    不管是在家里被当作工具人和苦力做着工作无法上学、还是护着妹妹不受欺负最终只能挥舞自己无力的拳头、抑或是出走后想重新开始生活却阴差阳错变成帮人抚养孩子。一次次反抗矛盾—出走—回归—再次反抗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在家的时候,赞恩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对抗他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他是这个体制和恶劣环境的第二级受害者,他的反抗对象更多的是对他的父母。而在出走后,他却真正需要承担起责任,从此刻起他的角色转换成为了“父母”,成为了这个环境的第一级受害者,他这次不是要面对家庭中的妹妹被送走,而是要在残酷的现实中活下去,面对的是血淋淋的存亡问题。

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救不了妹妹,而有了选择却依然救不了尤纳斯,“罪犯父母”比自己更加无助,救世主始终没有出现,即使抗争了也没能成为英雄。在环境的底端人到底能改变什么,能依靠什么,能拯救什么。既然终究会失去,不如赌上自己来控诉自己的源头。社会是罪人,父母是罪人,假如我也会变成罪人,那不如从来没有出生过

赞恩将父母告上法庭

    影片就是以这样的“假设”开头的——赞恩将父母控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生下了他,却没能好好的抚养他。豆瓣上的影评里有很多关于体制、命运、阶级等等的探讨了,我在这里就不谈了,也谈不出嚯嚯嚯。其实看完电影更多感触是在教育抚养这一方面。因为“生育”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指生孩子”。但它的意思远不止于此,从字面意思上看,“生育”本来就包括了“生”和“育”两个过程。固然,母亲十月怀胎很辛苦很不容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单单这一句话,似乎就奠定了父母对于孩子掌控的无上权力,成为众多父母的“免死金牌”。但是事实上,你有问过孩子真的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吗?“给予生命”的另一面是,他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上受苦受难,这是他本意所愿吗?抚养孩子长大是义务,是责任,但是“养育”的标准又是无人能定义的。有些父母能做到的只有将“养活”作为养育孩子的标准,至于孩子是否需要爱需要教育等一概不管,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延续命运的工具。

     贫苦底层人民总是寄希望于多生孩子,将来支持家里,出生即是劳动力,沉重的抚养负担导致许多家庭仍然陷于经济与阶层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于是越生越多,越生越穷。等到实在没办法或者是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把孩子当作利益交换的一个筹码,赞恩的妹妹萨哈就是这样的,没有例外,女孩最终的结局就是嫁出去。

      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这样说“可怕的不是穷的父母,而是愚昧。”(虽然二者的条件其实都无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条件,只是后者影响更大罢了)电影的大框架其实就是讲一个孩子将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没有生了却没有抚养。看似荒谬,实则似乎每个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都在默默地反抗着,躲避着,想走出这怪圈。

      每个人都想冲破这前人设下的困局,但是无一例外的重蹈覆辙。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也将成为父母。如果自己都没有能力照顾好,爱好,为何还要强拉出另一个人来承受这些呢?为人父母,需要考虑和学习的,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