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①乃②坐。
【注释】
①命:本义指发号施令、发布命令,后引申为生命、指派、天命等释义,这里指吩咐、命令。
②乃:多用作代词,表示你、他、这个等义,又有就是、竟然等释义,此处用作副词,表示才。
【白话翻译】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能坐着。长辈坐下了,晚辈得了长辈的吩咐准许才能坐下。
【解释】
《弟子规》还规定了我们侍立在长辈身边时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总体而言,就是要时刻以长辈为尊,随时听候长辈吩咐,尽力满足长辈的要求。
当然,现代社会在长辈面前的坐立规矩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但敬重长辈的精神内核在礼仪规范上还是有所体现的。比如吃饭应该让长辈坐尊位,长辈开始动筷吃饭,小辈们才能开始动筷吃饭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该有些规矩和礼仪的,就像总该有些信仰一样,有了那些我们的生活才能更有序,我们也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解读】
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意思是没有礼仪的个人和国家都是无法生存和兴旺的。尊礼可以助人成事,可以助国富强;无礼却会败人前程,会引发战争。
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就是个知礼守礼的人。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给他讲《孝经》:“曾子听老师讲书,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师叫他坐着听,他说站着听是对老师的尊敬。”父亲抬头看玄奘,发现玄奘已离开座位站着了。父亲叫他坐下听讲,他说:“曾子听老师讲书还站着,我听父亲讲书怎么敢坐着听呢?”父亲称赞儿子会学以致用,说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果不其然,后来玄奘在自己28岁时,从京城出发,到天竺取经,艰难险阻中依旧尊礼守礼,最终成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
王生是汉初的隐士,喜欢黄老之学,很受当时人的尊重。他曾应召入朝,当时三公九卿均在场,王生的鞋带松了,就让张释之替他系上,张释之便跪下替他系好了鞋带。事后,有人问王生为什么要在朝廷上羞辱张释之,王生说:“我年纪大了,地位也不高,想着自己也帮不上张廷尉什么忙,所以才这样做。张释之是天下名臣,我羞辱他,正是为了增强他的名声。”大臣们听到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后人常用这一典故,来形容人的贤能和德行,也称作“王生袜”“结袜”。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
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孟子自己不守礼在前,所以也就不能责怪妻子的不知礼。尊重是相互的,守礼也是相互的,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以礼相待。
公元前592年,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他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的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那天晚上,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坚决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
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笑声惊动了众使者,等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雪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
经过长期的筹备和安排,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齐国因为无礼而招致战争,最终让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不尊礼守礼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从种种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尊礼守礼的人同样会得到相应的尊重,而失礼无礼的人则不会得到应有的礼遇。守礼成就功业,失礼造成纠纷。所以,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分,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