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当前位置:主页唐诗三百首唐代诗人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读】

开元二十三年(735)春,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夜晚忽闻笛曲《折杨柳》,感而作此诗。诗中并未对吹笛人做过多的描写,单从“闻”字入手,描写诗人听到笛声之后的感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以问句起笔。在春风宜人的夜晚,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随着东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谁家”和“暗飞声”指笛声不知由来,表现了诗人听到笛声时的精神状态。“暗”字突出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正是这种在这寂静的夜中断断续续的笛声才更容易引人遐想,符合全诗思乡的意境。

“满洛城”三字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渲染笛声的影响力与穿透力,将诗境带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散”字表明声音是均匀地遍布在城中的,“满”是表明了笛声无处不在,这两个字前后对应,给人一种笛声余音渺渺之感。

经过前两句的铺排、蓄势,后两句的抒情紧扣本诗的主题。“此夜曲中闻折柳”指出了诗人所听到的笛曲名,它正是述说离愁别绪的《折杨柳》。它为全诗主旨所在,点破诗题。

《折杨柳》是用于抒发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当诗人发现打动他的曲子正是《折杨柳》时,他的思乡之情就变得更加浓烈了。“此夜”道出了诗人听到笛声的时间,夜深人静时正是人们最容易感到孤单,最多愁善感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容易思念家乡的时刻。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道出了诗人独自客居异乡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

【评诗】

第三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