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献给乡村的诗

我的诗献给中国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
和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我想起乡村边上澄清的池沼——
它的周围密密地环抱着浓绿的杨柳,
水面浮着菱叶、水葫芦叶、睡莲的白花。
它是天的忠心的伴侣,映着天的欢笑和愁苦;
它是云的梳妆台,太阳、月亮、飞鸟的镜子;
它是群星的沐浴处,水禽的游泳池
而老实又庞大的水牛从水里伸出了头,
看着村妇蹲在石板上洗着蔬菜和衣服。

我想起乡村里那些幽静的果树园——
园里种满桃子、杏子、李子、石榴和林檎,
外面围着石砌的围墙或竹编的篱笆,
墙上和篱笆上爬满了茑萝和纺车花:
那里是喜鹊的家,麻雀的游戏场;
蜜蜂的酿造室,蚂蚁的堆货栈;
蟋蟀的练音房,纺织娘的弹奏处;
而残忍的蜘蛛偷偷地织着网捕捉蝴蝶。

我想起乡村路边的那些石井——
青石砌成的六角形的石井是乡村的储水库,
汲水的年月久了,它的边沿已刻着绳迹,
暗绿而濡湿的青苔也已长满它的周围,
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
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它们从乡村通到溪流、山岗和树林,
通到森林后面和山那面的另一个乡村。

我想起乡村附近的小溪——
它无日无夜地从远方引来了流水
给乡村灌溉田地、果树园、池沼和井,
供给乡村上的居民们以足够的饮料;
我想起乡村附近小溪上的木桥——
它因劳苦削瘦得只剩了一副骨骼。
长年地赤露着瘦长的腿站在水里,
让村民们从它驼着的背脊上走过。

我想起乡村中间平坦的旷场——
它是村童们的竞技场,角力和摔跤的地方,
大人们在那里打麦,掼豆,扬谷,筛米……
长长的横竹竿上飘着未干的衣服和裤子;
宽大的地席上铺晒着大麦、黄豆和荞麦;
夏天晚上人们在那里谈天、乘凉,甚至争吵,
冬天早晨在那里解开衣服找虱子、晒太阳;
假如一头牛从山崖跌下,它就成了屠场。

我想起乡村里那些简陋的房屋——
它们紧紧地挤挨着,好像冬天寒冷的人们,
它们被柴烟薰成乌黑,到处挂满了尘埃,
里面充溢着女人的叱骂和小孩的啼哭;
屋檐下悬挂着向日葵和萝卜的种子,
和成串的焦红的辣椒,枯黄的干菜;
小小的窗子凝望着村外的道路,
看着山峦以及远处山脚下的村落。

我想起乡村里最老的老人——
他的须发灰白,他的牙齿掉了,耳朵聋了,
手像紫荆藤紧紧地握着拐杖,
从市集回来的村民高声地和他谈着行情;
我想起乡村里最老的女人——
自从一次出嫁到这乡村,她就没有离开过,
她没有看见过帆船,更不必说火车、轮船,
她的子孙都死光了,她却很骄傲地活着。

我想起乡村里重压下的农夫——
他们的脸像松树一样发皱而阴郁,
他们的背被过重的挑担压成弓形,
他们的眼睛被失望与怨愤磨成混沌;
我想起这些农夫的忠厚的妻子——
她们贫血的脸像土地一样灰黄,
她们整天忙着磨谷、舂米,烧饭,喂猪,
一边纳鞋底一边把奶头塞进婴孩啼哭的嘴。

我想起乡村里的牧童们,
想起用污手擦着眼睛的童养媳们,
想起没有土地没有耕牛的佃户们,
想起除了身体和衣服之外什么也没有的雇农们,
想起建造房屋的木匠们、石匠们、泥水匠们,
相起屠夫们、铁匠们、裁缝们,
想起所有这些被穷困所折磨的人们——
他们终年劳苦,从未得到应有的报酬。

我的诗献给乡村里一切不幸的人——
无论到什么地方我都记起他们,
记起那些被山岭把他们和世界隔开的人,
他们的性格像野猪一样,沉默而凶猛,
他们长久地被蒙蔽,欺骗与愚弄;
每个脸上都隐蔽着不曾爆发的愤恨;
他们衣襟遮掩着的怀里歪插着尖长快利的刀子,
那藏在套里的刀锋,期待着复仇的来临。

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卑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像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
它存在于我的心里,像母亲存在儿子心里。
纵然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
而自然的恩惠也不曾弥补了居民的贫穷,
这是不合理的:它应该有它和自然一致的和谐:
为了反抗欺骗与压榨,它将从沉睡中起来。

一九四二年九月七日
图片

读书笔记

【字词积累】
1.荫(yīn)蔽:(枝叶)遮蔽;隐蔽。
2.澄(chéng)清:清亮。
3.沐(mù)浴
4.林檎(qín):也叫沙果、花红。落叶小乔木。果实近球形,似苹果而小。
5.茑萝(niǎo):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而缠绕,叶子互生,花红色或白色,蒴果卵圆形。供观赏。
6.酿(niàng)造
7.栈(zhàn):储存货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8.濡(rú)湿:沾湿;变潮湿。
9.削(xuē)瘦:犹瘦削。形容瘦得象被削过似的。
10.掼(guàn):握住东西的一端而摔另一端。
11.筛(shāi)
12.荞(qiáo)麦
13.虱(shī)子
14.充溢(yì):充满;流露。
15.紫荆(jīng)藤
16.混沌(hùn dùn):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17.蒙蔽(méng bì):隐瞒真相,使人上当。
18.压榨(zhà):比喻剥削或搜刮。
【诗歌主旨】
诗歌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表达怀乡情绪,充满沉重的,但又昂扬的情绪,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写作特色】
1.大意勾勒,工笔描绘

作者自小在山区长大,接近劳动人民,培养了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在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展开一个又一个的丰富相象。他的每个想象展开后,有时是大写意式的勾勒,而更多的是工笔描绘。远眺小小的乡村“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的环护着”,山岗上有松树、枫树、榉子树、老槐树。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就隐藏在这树林之中。这是中国大地上千百万乡村中的一个。近看:“乡村边上澄清的池沼”被浓绿的杨柳环抱着,“水面浮着菱叶,水葫芦叶,睡莲的白花”。飞鸟在池沼的上空翱翔,水禽在水中嬉戏,水牛从水里伸出了头,看着洗衣洗菜的村妇。这里,诗人凭借特别新鲜的感觉,巧妙地捕捉住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极其微小的细节,凭着他细致入微的笔触,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表现了一些声息和动态。幽静的果以园里,种满了桃子、杏子、李子、石榴和木檎,好一派果树满山坡,果实压在枝头的胜景。喜鹊欢歌,麻雀飞跃,蜜蜂一面唱歌一面酿蜜。夜间,蟋蟀和纺织娘便放开了悦耳的歌喉……

乡村路边的石井,田野上的道路,乡村附近的小溪,小溪上的木桥,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都是那么的可亲可爱,它们都为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勤勉地劳作,默默无声做着贡献。

诗人将我们带到乡村中间平坦的旷场上,这里又是另一幅景象:村童们在此竞技、角力和摔跤,大人们在此打麦、掼豆、飏谷、筛米……夏天的晚上人们在此谈天乘凉,甚至争吵。冬天的早晨人们在此解开衣服找虱子、晒太阳。在这里,诗人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借且一个个的形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山村风光图。

2.欲抑先扬

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把对于外界的感觉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洽地汇合在一起。自然风光如此明丽迷人,人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呢?先看住房:简陋的房屋被柴烟熏成乌黑,到处挂满了尘埃,其间传出的是女人叱骂和小孩子的啼哭声,穷困落后,给人以耳闻目睹之感。再看人:须发灰白,牙掉耳聋的老人,关心的是市情,因为市情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最老的女人,从未见过帆船、火车和轮船。重压下的农夫,“脸象松树一样皱而阴郁”,背如弓形,眼光混沌。他们的妻子,脸象土块一样灰黄,整天忙着繁重的家务一一磨谷、舂米、烧饭、喂猪,一边把奶头塞进婴孩啼哭的嘴。过度的劳累使他们面黄肌瘦,未老先衰。

牧童、童养媳、佃户、雇农、木匠、泥水匠、屠夫、铁匠、裁缝,所有被穷困所折磨的人们,都是终年劳苦,从未得到应有的报酬。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在被激怒了的诗人的笔下昭然若揭……1941年和1942年,是我们对敌斗争最艰苦的时期。连年的战争,残酷的阶级压迫、剥削迫使广大农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3.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辅助色彩搭配

诗歌采用了呼告、排比、反复、回环的手法,还采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借协调的色彩以及匀称的构图为描绘形象服务。如:浓绿的杨柳,白花的水莲,给人以生机蓬勃之感。澄清的水池里,水禽游泳,水牛从水里伸出头,雅静之中给人以动的感觉。“贫血的脸象土块一样灰黄”,足见劳动妇女命运的悲苦,使现实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更见沉重。这一切借且颜色的描绘和构图的清晰是如此地恰到好处,让读者仿佛在欣赏长幅画卷,随着画卷的展开而欣喜、悲愤、激动……

赏析

精细的描绘 深厚的情感

1985年,诗人回到了家乡——畈田蒋村。他看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他看望了父老乡亲们。还 看望了大堰河的儿子蒋正银——一位矮小但身子骨硬朗的老人,两人拉着手,亲如兄弟……
  家乡,在诗人心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他15岁离开家乡后,无论飘泊到哪里,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时时出现在他的心中,都给他以温情。

  每当诗人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他的心就像蓄满水的水库打开了闸门,那醇厚的感情便汩汩而流了。

  1942年,诗人在延安,他再次想起家乡的时候,再也抑止不住那火焰一般燃烧着的情感,一泻而出,写成了《献给乡村的诗》,以献给自己的家乡,献给那里的山水,献给那里的父老乡亲们。

  在诗中,诗人想起了那里的一切——那里的树,那里的池沼,那里的果园,那里的石井,那里的小溪,那里的木桥,那里的旷场,那里的房屋。还 想起了那里的老人,那里的农夫,那里的牧童,那里的童养媳,那里的佃户,那里的木匠、石匠、泥水匠、屠夫、铁匠,裁缝……“想起所有这些被穷困所折磨的人们——他们终年劳苦,从未得到应有报酬。”

  诗人精细而准确地描绘了那里的自然环境,也描绘了那里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诗人对家乡的一切太熟悉了,可以说已经渗入到血液里,诗人又是常常思念家乡,那里的一切就更鲜明地储于诗人心中了。因而,诗人写这一切时,是多么流畅,多么生动!

  仅以写树为例: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还 有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和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诗人想得多么细!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连那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在想起乡亲们时,诗人想得也非常细:

  “我想起乡村里重压下的农夫——/他们的脸像松树一样发皱而-陰-郁,/他们的背被过重的挑担压成弓形,/他们的眼睛被失望与怨愤磨成混沌;/我想起这些农夫的忠厚的妻子——/她们贫血的脸像土地一样灰黄,/她们整天忙着磨谷,舂米,烧饭,喂猪,/一边纳鞋底一边把奶头塞进婴孩啼哭的嘴。”

  诗人这样精细地描绘,完全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家乡醇厚深沉的感情。在这些精细的描绘中,已使读者深深感到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那里的一切,早已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在精细的描绘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这首诗很突出的特色*。看了这首诗,很自然地会使读者想到那首著名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那首诗,诗人正是以这种精细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情感的。这一首《献给乡村的诗》,可以说与《大堰河——我的褓姆》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这首诗采用了八行一节的比较整齐的分段,而且每一句都比较长,形成了流畅的艺术感觉。诗人这样写,也完全是为了抒发情感的需要。这样写,正极好地体现了诗人对家乡那醇厚而又深沉的绵绵思绪。诗的形式,应该服从内容与感情的需要,这首诗,再一次体现了诗人的主张。使诗的内在韵律与外在形式融为一体。

  诗人的家乡是美丽的,但那个时候还 很穷苦。诗人在诗中不仅只是怀念家乡,还 对家乡寄予了希望。这再一次燃烧起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纵然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而自然的恩惠也不曾弥补了居民的贫穷,/这是不合理的:它应该有它和自然一致的和谐;/为了反抗欺骗和压榨,它将从沉睡中起来。”

  诗人在这诗的结尾处,明确地指出了家乡这样美丽,为什么人们那样贫穷?直接呼出:“这是不合理的。”对当时的那个不公正的社会提出了控诉和挑战。并指出,自己的家乡一定会“从沉睡中起来。”诗人对此充满了信心。这样,此诗就不仅是一首怀乡之作了,诗具有了更高的含意。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到,诗人的视野和胸怀是多么广阔,他不是沉浸在个人的怀乡情绪里,更不是消极的,而是充满了一种沉重的,但又是昂扬的情绪。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郭宝臣)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