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读书笔记
【创作背景】
1954年7月,诗人艾青应智利众议院邀请,出访智利并祝贺智利诗坛泰斗聂鲁达五十诞辰。《礁石》是诗人于1954年7月25日,即这次出访期间所写的。
而且,当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之际,百事待兴。但中国面临的困难却难以消失,不说那"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单就经济建设来看,困难,打击就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的新历史时期,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礁石》正是应时而生,它实实在在地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主题思想】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去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
赏析
这是一首气度不凡的咏物诗。诗人别出心裁地将礁石的威武不屈、英勇乐观的精神活脱脱地刻画了出来。
礁石,在一般人眼里是那样的普通,那样的不起眼;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或许礁石还是丑陋不堪的。而诗人艾青却慧眼独具,从礁石的巍峨立姿中发现了其值得赞颂的美的一面:浪头一排一排打来,从晨到暮,从暮到晨,终无止息;而礁石却“我自岿然不动”,将冲杀来的浪头击个粉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纵然是浑身伤痕累累也依旧站立在那里,从不下跪,更不因此而倒下。这种宁死不屈,含笑看人生、看世界的崇高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在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汲取吗?
诗人在这首短诗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对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而将“浪头”摆在主体位置,让它尽情表演;时而将“礁石”作为活灵活现之人来描摹,让它“笑”,让它“站”,让它浑身刀痕却依然故我地将每一个敢于来犯的浪花踩在脚下……读者正是在这种艺术形象的感召之下,魂灵得以升华和净化的。
(金兰)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