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论语卫灵公篇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①,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①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②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此处译为礼仪之事。
【翻译】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解读】
以礼治国,反对战争
卫灵公问孔子关于领兵打仗的问题,孔子含蓄地说他不懂。我们知道,孔子的学识博大精深,并多次谈及兵事,并非真的不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孔子是反对战争,提倡以礼治国的。所谓“俎豆之事”指的是古代祭祀,这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制。孔子正是借“祭祀之事”说明治理国家要以礼为主,要用礼为百姓建立起可遵守的规范,并依此规范行事,这是正途。不要总想着发动侵略战争,发动战争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会给战争双方带来巨大损失。能和平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采用武力手段,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战争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有可能是问题扩大化。
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礼”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与“礼”性质相同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就具有了“以礼治国”味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规章制度都作为一种规范,约束与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它们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工具。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社会秩序必然陷入混乱。从根本上说,不管是规章、制度,还是条例、守则,规定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内部关系,一个是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上的关系,即你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一个是非工作关系,即你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你如何对待上级,如何对待下级,如何对待地位相当的同事,如何对待与自己有合作关系的另一方;在个人交往中,如何对待朋友……这些都是有着一套规则的,这套规则就相当于古代的“礼”,你不按规则去做,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简单说来,孔子所提出的“以礼治国”就是要通过规章、制度使人们各得其所,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礼”在各种组织中都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国家需要规章制度维持秩序,企业也需要规章制度促进经营稳步发展。就企业而言,有多种多样的制度,比如管理制度、人事规章、岗位要求等,正是这些规章制度起到了维护员工的基本利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指导的作用,让员工的一举一动都有所凭借,降低错误行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至于“反对战争”,这是古往今来统治者们都明白的道理。老子就说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在哪里驻扎,哪里就会荆棘丛生;大规模的战争之后,一定会爆发瘟疫。战争于民生不利,于统治政权的稳定也不利,它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使国库亏空,国力削弱。在一场战争中,不管是胜者还是输家,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因而早在几千年前,这些圣人们就提出了“反对战争”的思想观点。在企业之间,“战争”就表现为“竞争”的形式,其中的良性竞争还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但是“恶性竞争”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是应该避免发生的。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只要能够坚持孔子提出的“以礼治国,反对战争”的原则,就能引来永续发展。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