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的书《乖,摸摸头》读后感:真的太好哭了 2021年5月26日 作者 hutashi29661 2015年的夏天,悄悄翻开了《乖,摸摸头》,看到了其中一个幼师辞职去北京的故事之后就再没有看下去(没有看下去只是因为我懒),2019年买了一套大冰的书,集齐了《乖,摸摸头》,《阿弥陀佛 么么哒》,《好吗 好的》,《我不》,《你坏》和《小孩》。从2014年到2019年,大冰保持着每年更新一本书的节奏,这6年,6本书,6个孩子。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看完了前五本书。时隔快两个月,最近的几天,看完了第六本《小孩》。本在看完前五本的时候,我就很想买第六本《小孩》,没有立马买的原因只有一个,当当网没有打折(我穷),亲生粉丝们你们不要嫌弃我。 大冰的书是我最容易哭的书,可能是因为我积攒的情绪,可能是因为感人的情节,可能是因为故事的代入感,也可能是因为我真的太好哭了,总而言之,没看过的你们看一眼,看过的欢迎微信来我和讨论观后感(微信公众号暂时还没有针对个人公众号开放留言功能,但是你们可以私信留言给我哟)。 大冰的书很多时候是在晚上要睡的时候看的,本来要睡了,但是开始了一个故事的开端之后,就忍不住要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短的故事要半个小时,长的故事有时候一看表,已经凌晨一点半。 大冰的书,用他自己的话总结就是: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大冰的书,都真的很好哭。 大冰的书里,这三个观点我特别欣赏: 第一,关于支教。详看《我不》里关于“弟弟”这个故事的描述,本书第31页。 喜欢这个看法,是因为“支教是种责任和义务,是去付出,而不仅仅是去寻找;是一份服务于他人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一次服务于自我的旅行。真正负责任的支教志愿者,不应该是一个只有热情的支教旅行者。 趁着暑假寒假去短期支教的志愿者们,扪心自问一下,你们真的是去帮助那些孩子的吗,还是去给自己的人生攒故事?或者,只是去捕获一份高尚感,寻找一份自我感动? 不鼓励短期支教,不等于反对支教。 一个真正的支教志愿者,心应该是平的。 不会盲目寻求道德上的优越感,也不会居高临下地去关怀。 真正的献爱心不仅仅是去成全自己,更不是去作秀或施恩。 综上,我和我身旁的朋友们从不鼓励短期支教。“ 第二,关于人生选择。 在几乎每本书的最后,大冰都有说道: “愿你我可以带着微薄的行李和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常识构建底线,阅历塑造审美,选择换来航向,修行成就慈悲。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 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一门心思地朝九晚五去上班,买了车买了房又如何?一门心思地辞职退学去流浪,从南极到了北极又如何? 自己去尝试,自己去选择吧,先尝试,再选择,认准方向后,作死地撑住,边撑边掌握平衡。 不要怕,大胆迈出第一步就好,没必要按着别人的脚印走,也没必要跑给别人看,走给自己看就好。 会摔吗?会的,而且不止摔一次。会走错吗?当然会,一定会,而且不止走错一次。 平视 平行 平衡“ 第三,关于人生感悟。 详看《小孩》第370页, “那些所谓的理想抱负成功成就之外,是另有一条阶梯的吧。 那些所谓的散发扁舟深谷幽兰之外,是另有一条渡船的吧。 那些不一样的凡人,世俗而透亮,干净而简单。 不在乎先天不足,不介意己痴己贪,不落痕迹。 也不在乎落不落痕迹,人海中泯然于众,走得自自然然。 同样的逆旅单行道,同样的行囊荷在肩,他们却总是越走越轻松,以及西南。 他们后来都成了可以自度度人的人。“ 很好哭,哭完感动完,接着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哭哭就好了。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临睡的夜晚,拿起大冰的书,看看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善意能消戾,善意能得缘,善意能带业往生,善意能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