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个山寺,挂着一幅门帘:南来北往,有多少人忙忙;爬高走低,何不停下来坐坐。坐下做甚?喝茶呀。贾平凹老师的《暂坐》一书,正是以西安城里的一家茶馆“暂坐”而命名。
本书以主人公即茶馆老板“海若”为主线展开,海若离异带着自己的儿子海童经营着一家茶馆,其余主要人物有海若的闺蜜及彼此认识的人构成,其中尤为突出的当属那个叫“伊娃”的女孩了。这个女孩来自俄罗斯,来时已经是初春,但西安仍然雾霾重重,笼罩着整个城市。虽说是个外国人,但是伊娃更习惯这里的风物和习俗,以及人的性格、气质、衣着、饮食,就连学到的中文普通话中都夹杂了浓重的西京方言。在自己完成学业回到圣彼得堡的五年里,伊娃遭遇母亲去世、与男朋友分手等变故。于是,西京成为伊娃的第二个故乡,成为她调整心情,收获友谊的好去处。伊娃身材高挑,长相甜美,是百里挑一的外国美女,她的到来不仅为众多姐妹增添了乐趣,更成为这个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书中描写了西京十二大美女,与伊娃一样有颜值、有事业心、有上进心。她们个个风姿迷人、才貌出众、积蓄殷实,成为别人艳羡的对象,她们是这个时代的尤物。
海若的十大朋友中,有九人是女性,她们都有着各自的身份和事业,性格也都各异,但却有两个共同点:都是单身中年妇女、手里都不差钱。比如广告公司老板陆以可,爱养生却得了白血病的夏自花、身价数千万的应丽后,同性相恋却不愿承认的徐栖和司一楠,开火锅店的虞本温,医疗器械公司老板严念初,汽车专卖店老板希立水,开太赫兹能量舱馆的向其语。以及唯一的中年男性,“德高望重”的大作家、画家、书法家,同时还身居要职的羿光……在海若的召集下,众姐妹们也相互结识,海若更是出手阔绰,还为众姐妹每人佩了一块高贵的玉佩。
她们独立有个性,做事雷厉风行有担当,虽然也会身处苦苦挣扎的状态,但是她们从来没有向生活妥协、向未来妥协、向暂时的困境妥协。书中众多人物交织在一起,看似独立,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都是性情之人,姐妹们中任何一个有困难,她们都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书的末尾略显悲伤,夏子花因病去世了,那个叫做“暂坐”的茶楼起先烟雾四起,紧接着爆炸声响彻天穹,最终毁于一旦。茶楼中众姐妹的好朋友冯迎乘坐的飞机也遭遇不幸,机毁人亡;伊娃在暂无去处的情况下,含泪离开西京返回自己的故乡。此时,窗外仍然是雾霾笼罩,放眼看去,远方的一切模模糊糊、隐隐约约,什么都看不见。一如每个人的未来一样,没有方向,不知归去。
在这个茶楼里,曾经满是欢声笑语,也不乏唇齿留香、润泽心田的清茶味,氤氲在这个茶楼里,远胜过女子身上淡淡的香水味。这里的每个人都在用力地活,用情地对待周遭的一切。虽然她们的物质层面满足了,但精神层面却又变得匮乏了。
小说共三十五个篇章,每个篇章以主人公和所在地点命名,交替出现,呈现了小茶楼里的众生相,带给读者百味人生。作者细腻的笔触令人折服,尤其是他不落俗套、与时俱进的作家风范让人叹服。其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头发大波浪似的披了一肩,她戴着墨镜,穿着长款风衣,买着高级化妆品,什么雅诗兰黛、兰蔻……满脸的胶原蛋白,瓷光瓷光的……读到此处,我不觉惊叹贾平凹老师眼力和脑力太好了。对于女式化妆品了解的如此透彻……有书云:借助此书可以看出来一个年近七十老人对当下社会的关注,能做到与时俱进的,当代作家的确没有几个,贾平凹老师“鬼才”的称号的确不是浪得虚名的。
其次,文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像电视剧一样在眼前晃动。能达到如此表达效果、表现力度的唯有大作家,这也是此书最吸引人之处。
一口气看完《暂坐》不觉浅想: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如小小茶馆,顾客来来往往,走走停停,最终谁都不属于彼此,各自为阵,恣意生活。有时孤独,有时喧闹,但是好多时候喧闹又是另一种孤独。我不禁慨叹:完整是一种残缺,残缺其实是另外一种完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也多次出现环境描写:雾霾,雾霾,还是雾霾。也许书中情节及众人诸事正如天空多次出现的雾霾与故事本身相照应,谜团重重。我们不去追究书中的人物最终都去哪里了?也无需追问那个彼此情投意合的人儿为什么没有走在一起?但是这十几个女子笑声,哭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化为永恒。每个人也许都有过颓废、低迷的时刻,就在他们拿出一支香烟时;每个人又都那般有爱,有情,就在为她人的事情劳神伤身时,泣不成声时;她们都在用力地爱,用力地活……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塑造的女性几乎都是资深美女,有模特出身,有长相清秀,有外国美妞,不断挑战着读者的眼球和想象,置身文字中,你恍如隔屏对话,每一个文字都有依附感,每一个人物满是鲜活,你会感觉她们在画面中交替出现,活而不乱。结局虽然有些凄冷,但是又似乎不留任何遗憾,因为他们都曾经用力地活,自信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