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一出好戏」——角色分析

这个片子塑造了几个角色,我依次来给大家讲解。

首先讲一个最简单的角色,就是这个专家史教授。这个专家是老板邀请来一起去玩的,他是唯一一个局外人,他不是公司的员工。这个老板比较喜欢这个姓史的专家史教授。

这个史教授的名字是有寓意的,它就代表了人类的专家其实都是靠过去的知识(历史)进行判断的。

什么是专家?我给专家做个定义,专家就是最大的专门误导大众的行家。

在这部影片里,大家就是被这个专家的一堆分析给搞蒙的。本来大家并不认为是世界末日,但经过专家的一层分析,大家都认为是世界末日了。

专家擅长的就是分析,然后把他所学的各种知识,按照他所预想的结论去关联去解释

如果头脑没有专家发达、文化没有专家多、知识没有专家多,就很容易被专家忽悠。所以这《一出好戏》之所以是一出戏,就是因为有个专家在里面捣乱。

专家有两种,一种是专门骗人的专家;还有一类就是像史教授这样的,他不是骗人,他是先把自己欺骗了,再欺骗别人。但他并不认为他是欺骗,这类专家就是比较典型的。

在片子的5分17秒的时候,有一个连续将近七八秒的特写——在他们出发的地方的海边有一个北极熊展览馆。这个特写镜头是很明显的。后来他们为什么得出世界末日的结论,认为世界已经没有了呢?

就是因为他们捡到了一只北极熊的尸体。然后专家就说:“你看,北极都被淹没了,地球上已经没有土地了,这个陨石撞到地球,那么大的海啸已经把地球都给淹没了,所以我们连北极都没有了,更别说可以回到大陆上去了”。

但其实这只北极熊是从海边的北极熊馆漂来的。

由此可以推断,的确是有了一场海啸,而且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是这个伤害离摧毁人类文明来说,还差得很远。然而经过专家的这一番解读,岛上的人都坚信他们是人类最后的幸存者,大地已经没有了,这出闹剧才就此展开!

02

我们来看专家,他其实有两个困境。

一个困境就是专家的权威标签,一旦一个人被贴成权威,或者自己给自己贴了权威的标签,他就会被要求第一时间面对其他人不懂的事情,去做出结论。

所以专家最难以启齿的三个字叫做“不知道”。

专家就是suppose(假定),专家就是要“知道的”,就是出现事情时给人做出解释的。所以从这点上我们也看到,其实我们人类不应该一味地痛恨专家,因为专家这个职业是人赋予的。

我们知道真相是“nobody knows anything”。

 这是西方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双关语,

一个意思是没有任何人知道所有的事。这是它的原意、直译。

另一个意思是只有nobody,只有“谁也不是”,只有“无我”才知道一切,只有“无我”才能看到真相。

只要是somebody某人,只要有个“我”,见到的都是“我见”,都是基于错误的假设而产生的。

专家其实是很冤枉的,因为他被迫贴了这个标签,就不得不做专家的事。因此专家有些时候也是很困难的,一发生什么我们就要专家来背锅。

比如地震了,我们说地震专家没预测到;

经济风暴了,我们就说金融专家没搞好。

反正专家永远是被处在这么一个位置——明明不知道又不得不进行分析、判断。

因为专家用的方法是分析、判断,所以就难免受他的专业知识的局限。

什么是专业知识?人们一提到专业知识,就认为是很行家、很牛的意思。但我们体会一下“专业知识”这四个字的本意,“专业知识”就是专门局限的业障,碍事。

人类有一个颠倒的认知,人类一提到“专、专攻、专业、专精”这些词,一定想到是很厉害。其实这个“专”就是最大的分裂和排斥。

任何一个人在他不是专家前,他的头脑都是灵活的,一旦成为了专家,他就变局限了。

因为“”的意思就是专门、就是局限。如果世界的真相、万物的真相是一体的,你来个专家的设定,那这个“专”就已经是局限了他的认知。所以专家必然会用他的专业知识来解释一切,而“专业知识”就注定是偏见,注定是局限!

史教授在影片上是一个搞笑人物,专家其实在很多时候都自身难保。其中还有一段很搞笑的情节,就是专家提议的繁衍计划,专家考虑得比较远。

他说:“我们这三十几个人是人类最后的种子了。”他认为从人类历史来看,这三十几个人要怎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人类后代呢?那就需要有一个防治计划。这计划就是每一个人要尽量地和不同的人好,并生下不同的孩子。

这也就是岛上的每一个女的要和其他所有的男的好,男的和所有的女的好,这样基因才能分散,如此人类才能一直繁衍下去,基因才不至于变成近亲繁殖。这个就是专家思考问题的角度。

但这个计划马上就被一票否决了,大家说:“那自由恋爱去哪了?这个防治计划谁愿意做呢?”

所以专家的一个特点就是:专家的逻辑性很强,提出了很多建议,听起来也很合理,但他忽略了一个东西——就是人性。

03

下一个角色就是张总,这个角色也是刻画得比较鲜明的。张总在旧世界,就是灾难前的世界里,他是人类的赢家。

当然了,他也不是那么坏的一个老板,还是比较大方的。随着公司业绩的提升,在出游时就宣布公司里每个人涨10%的薪水,大家也挺喜欢他的。他是个有六亿身家的大老板。

在影片的开头有两个小细节的地方。这个张总他虽说有六亿的身家,但他最爱的是他的女儿,这是他人性的一面。

他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叫爸爸”。把那个给他开门的手下吓了一跳,心想为什么要我叫他爸爸?如果他说话再晚一步的话,那个爱拍马屁的手下可能就真的叫他爸爸了。其实是他在出发前最后一秒都不忘跟他女儿视频。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到人性,他虽说都有六亿身家了,他爱的还是家人,他在乎的还是爱。

当他到岛上以后,这个张总一开始还意识不到他的身份已经颠倒了,他还想继续扮演领导。但后来他得知旧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一切要从零开始了,也就是说他的领导位置以及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在人类社会中,当到张总这种地位的人有什么特点呢?只要是企业家,他都有那种长远的谋略思想,也就是说是聪明人,他比普通人想得更多一步。这个也就导致他在人类社会中能够脱颖而出,张总就属于这种人。

在看影片时我们就发现了,张总他虽说一切从零开始了(到了孤岛上就相当于是一个人类的启蒙,一切从零开始),但是因为他的这种意识形态,他很快又获得了一席之地。

他比较擅长发表演说,擅长鼓励大众。他的演说甚至可以深得这个专家的支持。

影片上张总有一段演说:“真正的灾难不是那场洪水,真正的灾难是灾后人们的不团结。我们不要把自己当作是受害者,我们是人类最后的幸存者,同时也是新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人类几千年的传承、尊严和体面都将由我们承接下去”。

他的这些话表现出人类中具备权威潜质的人的特性,在他身上能表现出来。所以他一说完就开始有各种托出来捧他。

大家注意看这个片子一开始的时候,王宝强获得了权威,而张总是什么都没有的,因为他的钱没有用了,他的老板价值没用了,他全靠自己一张嘴。

当他演说完了之后,第一个鼓掌的人就是他那跟班,即使到了这样的环境中,那跟班也是死心踏地的。那个跟班听后就鼓掌,一个人鼓掌叫好其他人就会尾随,就跟着都鼓掌了。这个张总就获得了一些支持。

然后那个专家立刻也开始支持张总了,他就说:“饥寒风骨不弃,贫贱气节不移”,马上就有文人墨客给权威讲的话进行一些修饰。于是,张总就赢得一定的支持。

04

与他针锋相对的是王宝强,他是务实主义者。张总和王宝强,他们代表人类社会的两种意识形态针锋相对。张总走的是策略型,王宝强是典型的务实。

他这个务实从片子一开始就表达出来了,比如说他一开始在旅游大巴上给大家做自己的广告,其实大家不愿意听,公司的秘书塞给他一百块钱,他马上就很务实的、很知趣地停下广告,并祝大家玩得愉快。

从务实的王宝强这里大家能看到他有什么特质吗?就是他不是什么英雄豪杰,但是他也不虚伪,很简单,但他的目光不够长远,在他眼里生存就是第一位的。所以他的荒岛原则就是:谁有生存能力,谁来领导一切。

他不考虑那么远,他只考虑当下。当然他也不信权威,因为他觉得权威能带给大家带来什么,不就是一张嘴巴吗。

王宝强这个角色,他的务实是从头到尾始终如一的。后来,他失去权力的时候,他依然很务实地马上顺应,开始乖乖地听话。甚至最后,当他说出真话,而所有人却都认为他是疯子的时候,他也很务实地装疯卖傻。他从头到尾都是务实的。

其中有一个细节表现了他的务实。当张总的演说一结束的时候,那个专家就站起来,作为文人就开始给张总喝彩。

王宝强也不傻,他站起来反驳这个张总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动作是拿了身边的一条烤鱼,什么也不说,随手递到了正在恭维张总的这个专家手上。

这个专家前面还正在说着各种激昂的话,还在喊“富贵不能淫,贫贱气节不移”的口号。结果,当王宝强这个务实主义者静静地递给了他一条鱼,什么都不说。

接下来的镜头就是,这个专家拿到鱼以后什么都不想了,饥饿难耐地把这条鱼像吃美味一样拼命往嘴里塞。然后王宝强才开始说出了他的务实的主义观,这个专家就成了最好的广告。

王宝强说:“你看你这个口号喊得那么响,但是只要我递给你一条鱼,你只管大口大口吃。”最后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要听这个演说家的,还是要填饱肚子?这个专家就等于做了个反广告,于是王宝强争取了一半的人支持自己。

所以他们这个荒岛上的人就分裂成两拨人了。一拨人跟着张总走长远路线。当然这个张总也不笨,他也是那种在人类中做为企业家也好,资本家也好,很有远见的人。

他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充分地探索,所以当他到了岛上以后,当他知道他已经得从零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气馁。

他第一时间就探索了整个岛,所以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这个岛上一艘荒弃的倒立的游船,这就等于他找到了一块新大陆——一艘上下颠倒的轮船。 这个游船的倒立也是象征着,人在很多时候的理解和所知的东西其实是上下颠倒的。

网站地址:https://nalihw.cn
本文地址:https://nalihw.cn/39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