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记者:
聂玉海 口腔医学院2019级学生
指针拨回八十年代,几缕阳光顺着百叶窗的间隙缓缓淌进训练房,拂过女排姑娘脸上的汗珠,轻洒在地板上。伴随着镜头的缓缓拉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躁动。
是一个质朴而热血的时代,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围在一个黑白电视机前的时代,是一个人们因为一场赛事而又哭又笑的时代。
八十年代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上还是在文化建设上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个体与集体命运都与时代紧紧捆绑在一起。人们渴望一个突破,渴望个体或集体的一场胜利,来缝补那不屈的民族自尊。
没有计算机模拟水平分析,那就增高15cm球网;没有跳跃天赋,那就苦练深蹲100公斤;没有身高优势,那就将男排当做对手训练……“一分一分咬下来,就是要杀出血路!”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将坚毅刻苦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赛场上,是女排姑娘矫健拼搏的身影;赛场外,是教练沉着冷静地分析赛场的形势,“短、频、快”的镜头,让人置身于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生死战之中。影片中,与日本队的一场比赛之中,女排姑娘一记扣杀,刹那间,观众热泪滚滚而下,举国沸腾。
面对强敌,女排的先天条件远输于对手。老女排姑娘靠自身的高超战法和刻苦训练弥补客观条件上的劣势,夺得1981年到1985年“五连冠”。她们被赋予时代的使命,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怕累,不怕苦,硬是闯出一条属于她们的时代。
生而无畏,战至终章,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女排精神。
二十世纪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女排进入漫长的低迷期。中国女排背后的坚毅刻苦开始渐渐被人所淡忘,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改变,中国女排本身也逐渐从时代的捆绑中所脱离出来。
“你们爱排球吗?”重新执掌中国女排的郎平向队员抛出这样的疑问。是沿用过往的训练方式,还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庸者但求无过,能者总是积极进取。在女排时代的交接点,郎平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首发制、大范围筛选人才、完善的教练团队……”一系列新的理念都为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我现在没别的路可走了,不能考大学了”,八十年代的郎平只能在球场义无反顾;“我觉得,人生不只是打排球”,离队队员走向新的生活方式。女排姑娘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退出国家队,可以谈恋爱,可以接受失败……中国女排从训练体制至个人面貌都焕然一新。
2015年9月,中国女排在女排世界杯中夺得冠军;2016年8月,中国女排在巴西奥运会中摘得金牌;2019年,中国女排以“十一战”全胜的佳绩,蝉联世界杯冠军!
透过厚重的历史积尘,我们看到了时代巨变。弘扬个性,不等于纪律散漫;尊重科学,不等于不能吃苦;追求自我,不耽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几经沉浮却始终不屈不挠,“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与时俱进的中国女排精神越来越像一个精神符号,无论如何定义这个符号,它都远远大于体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