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方①读此②,勿慕彼③。此未终④,彼勿起⑤。

【注释】

①方:正在。
②此:这。
③慕彼:想另一个。
④未终:还没完成。未,没有。终,结束、完毕。
⑤起:开始。

【白话翻译】

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能刚拿起一本没有多久,就又开始看另一本,这一本没有看完,就不要再打开新的一本。

【解释】

我们做学问、读书要专一,不能这一本书刚开始没读多久,就开始觉得另一本书好,然后就开始读那一本,如果我们总是这样一知半解地读书,那么最后很难积累知识。读书重要的在于掌握纲领、真正落实,最忌贪多、贪快。

如果太躁进,心很浮动,就不能完全沉浸在书中,就不能好好地做学问。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同时学习很多种才艺,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到最后,孩子可能一样都没有学好,没有人可以样样东西都精通。读书也一样,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引导,在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们,读完一本再去读下一本,如果这个还没读完,又开始读那一本,只会两本书都读不好。

读书不在于数量,也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我们到底从书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曾国藩先生就说过,桌上不可多书,意思是,桌面上不能摆太多的书。反正多书你也读不来,你多书,反而影响你的清净之心。你读着这本又看着那本,心就乱了,没有真正在每一本上把功夫下得扎实。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读完书就装在心里,这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解读】

精益方能求精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读书刻苦、研究学问精益求精的例子。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他一生都非常喜欢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而且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小孩子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对《论语》进行了很多实践和研究,他治国平天下,很多时候都是靠这本书。

古人读书都是非常专一和刻苦的,他们勉励自己,读完一本书,再去读另外一本书。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唐朝的科举、太学里头,有《论语》《四书》《五经》,几乎每一部经典,都需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习。

举个例子说,古人的《孝经》跟《论语》要用一年的工夫,才能把它修学完毕。我们现代人读书的习惯和古代人是完全不同的,现代人读书,都是每一本打开之后,随便翻翻看看,然后就去读下一本,更别说像古代人那样,一本书读一年了。古代人做学问和现代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会通读所有的古籍,并且把所有的古籍都读到通透的地步。可见,当你看一部书的时候,一定要从头读到完,慢慢地看没有关系,只要一本书能通达,其他也可以通达,所以《弟子规》讲“此未终,彼勿起”。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这里的功课还没有做完,就不要在心里想着其他的功课。我们研究学问,要学习古代人的精神,要专一,要深入,不能一本书还没有读完,又去想去看其他的书。这样可能我们到最后都读不完一本书,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没有深刻的理解。还有人读书,只读开头的几页和结尾的几页,中间只是随便翻翻,一本书都是囫囵吞枣看完的,这样的读书方式更是没有办法读懂书中的真谛的。

我们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心无旁骛,心里只想着读书这一件事情,读一本书的时候,也只想着这一本书,不去想其他的书。只有这样专心致志,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读书效果。我们做学问、发展事业,都需要像读书一样,心无旁骛,只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精益方能求精,我们越是对一样东西专一、专心,越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