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第20页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先生曰:“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曰:“矜持太过,如何有弊?”曰:“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原文】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先生曰:“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曰:“矜持太过,如何有弊?”   曰:“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

门人作文送友行,问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又作诗送人。先生看诗毕,谓曰:“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原文】   门人作文送友行,问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   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

“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如所谓‘察之于念虑之微’,此一句不该与‘求之文字之中’‘验之于事为之著’‘索之讲论之际’混作一例看,是无轻重也。”

【原文】   “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如所谓‘察之于念虑之微’,此一句不该与‘求之文字之中’‘验之于事为之著’‘索之讲论之际’混作一例看,①是无轻重也。”   【注释】...

黄修易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原文】   黄修易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②?”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