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留下平凡简单的人生道理

《活着》初读时,我才16岁。初读之感在于对作者的崇拜,原来一个人漫漫一生,竟可以几万字一以括之。
 
        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每个阶段都拿出来读读。
 
        这次读,是看到《活着》出了新版,书腰上出现了“定本”两个字,又是25周年特别修订,我一想,该不会余华又改了什么吧。一颗心,就放不下了。到西西弗书店买了一本,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了。
 
       这次再读,很多情节哪怕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依然让我泪流不止。
 
      《活着》讲的是福贵的人生。
        福贵这一生,娓娓叙述,不过半日。然而推人及己,这一生,谁不是熬过来的呢!
 
        福贵,一生凄苦,他却在苦楚的生活中,与家人有着深厚丰沛的情感。生活的艰难,在一家人的亲情里,仿佛变得无足轻重了。
 
       《活着》这本书,经典之处在于,第一篇幅不长,没有废话;第二感情真挚,引人发省;第三语言生动。
        《活着》是难得没有作者评价性语言的小说,这点非常高级。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写福贵的一生,免去了旁观者的角度,也就免去了旁观者的评价。而第一人称书写的好处,就在于感情之真挚,让人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活着》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日本投降写到了包产到户,基本上是从1945年写到了70年代末期。但作者仅仅把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时期当做时间线索,并没有过分解读与引申。这是非常难得的。
      《活着》这本书,写的便是福贵,福贵与普通人无异,他哪怕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但骨子里想的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生活。
      所以,历史的变迁对他来说,没有明显的意义,他的关注点在于生活本身,在于三餐四季。
 
      每个人熬生活,熬的不是历史变迁,熬的就是个三餐四季。所以,《活着》的时间跨度虽大,却笔墨只到个人生活之感观,恰如其分。
      作品也是需要放下执念的。《活着》留下的是亘古不变的厚重亲情,留下的是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留下的是平凡简单的人生道理。所以《活着》成为了经典。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lihw.cn/537.html

(0)
believe的头像believe
上一篇 2021年 5月 2日
下一篇 2021年 5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