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共36篇

虞翻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浙江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儒学学者、官员。 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于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

司马筠

司马筠,字贞素,河南人。晋骠骑将军谯烈王司马承七世孙。 司马筠自幼好学,拜师沛国刘瓛,在学习上专心刻苦,深为刘瓛所器重。长大后,他博通经术,更善长《三礼》。 齐明帝建武中期,他官至王...
4215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魏晋时杜预著,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释。 全书共30卷,在编排上沿袭马融、郑玄“分传附经”的先例,使原来分别成书的《春秋》和《左传》合为一书。 此书广...
2510

《乐论》

《乐论》,三国时期阮籍著。《乐论》围绕着“乐”的本质与功能,探讨了礼乐刑政的关系,并试图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为其政治主张设立一个哲学方面的根据。 但是,究竟什么是“天”?它的规律或秩序...
2413

儒学发展

汉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封建割据时代。首先是在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 在思想理论上...

儒者的排佛观点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儒佛之争,这一争论可以表现在观点上、言论上和实际行动方面。 儒家在论及佛教的孝道伦理问题时,多半采取主动攻击、质疑的姿态,体现出其以华夏正统自居和面对异端侵入...

儒者的排佛言论

在封建社会中,占有土地和劳动力是地主阶级的统治集团赖以巩固其统治的基础,儒学在根本上是维护这个基础的,而佛教僧侣的大量占田与大量僧徒的现象的存在,则与世俗地主的现实利益发生矛盾。 ...

两次灭佛事件

儒生的排佛言论,也许并没有给佛教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而当时北朝却发生了予佛教以沉重打击的灭佛事件。我国中世纪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其中的前两次都有发生在北朝,当权者实行灭佛...

南学

南学,即指南朝经学,当时南朝儒生发展魏晋学风,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三国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注,《左传》用晋杜预注。 他们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
2613

北学

北学,即指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当时北朝的经师,《周易》、《尚书》、《毛诗》、《三礼》都用郑玄注,《左传》用服虔注,《公羊传》用何休注。 北学拒斥老庄之玄虚,继承东汉学风,以章句训诂...
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