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你》读后感:见过生死的人,看什么都不会大惊小怪

《我遇到你》 敬一丹
读书笔记:
1 P2 在南极,似乎不能不想到人、生命、爱这样的命题。放眼望去,海天之间,很远很远。
2 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空间,我恰巧遇到了。
3 P9 爱好,变成职业,那热情是不竭的,那动力是内在的,不用鼓励也会倾情投入。
4 P10 缺少选择,是我们这一代的常态,赶上什么是什么,遇到什么就算什么。
5 P12 陆老师说:“你注重内容,感情内在真实,这是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所以得到肯定。”
6 P15 我望着他们的背影,心想,我至少还没有拉家带口,至少还年轻。我从这些不曾打过招呼的同学身上,获得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考研,那是一种状态,是全力以赴的投入状态。人的一生,有几个时期能全力以赴?很多时候是漫不经心的,得过且过的。如果能经常保持投入状态,不知会成就多少事!
7 P16 喜好、爱好,遇到机缘,成全了我。
8 P17 我妈说,她最喜欢爸爸读书看报的样子,这也是我最熟悉的爸爸的样子。
9 P18 我妈做公安工作,动笔,她也许写不过我爸;但说话,她很有优势,她说话明确简洁,利落鲜明,关键时刻,一语中的。
我会哭,为自己为弟弟委屈,我会从此自怜。而我妈这样说,就给我一种积极提示,去学我该学的,做我该做的。今天看,与其说,我妈说得到位,还不如说,她想得到位,揣摩心理和切入角度到位
这些信,记录了一个家庭,从一对年轻人到四世同堂60多年的光阴。这哪里是一家的故事?家书的背景是世事变迁。每每看着信感慨流泪,心里感念妈妈爸爸,这是他们看重的东西,这满怀情感的珍藏和记录,是无比的财富。
或隐或现,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精神的遗传使得我成为今天的模样。
10 P22 人到中年,似乎不可避免地出现惰性和惯性,而惰性和惯性对一个电视主持人来说,是对职业生涯的慢性伤害,有经验了,有经历了,驾轻就熟了,而职业所要求的好奇心呢?新鲜感呢?拍案而起的激情呢?质疑精神呢?如果这些都没了,只剩下值班状态,那就真的老了。
一个优秀主持人的外在标准应该是具有个性、魅力和激情。而内在的标准是主持人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能力,也就是发现能力,还要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片土壤里,不会肤浅地把节目主持人这一行看作是青春职业,主持人能否被观众认可,能否与栏目贴合,最要紧的指标是职业感,而不是年龄、性别、相貌什么的。
11 P28 认真,一旦开始做事,就投入。
12 P30 1993年,国人的普遍心理是什么?有的试试探探,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匆匆忙忙,有的游移不定,不知往哪里好。
13 P32 人的观念与思维、人的行为与选择、人的失衡与调整,都与大背景相关。人,成为社会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激发着我探究和表达的欲望。
14 P33 “情不自禁”也许是主持人的一种值得珍视的好状态。不是为了完成工作量,不是应付命题作文,不是为了把每期8分钟的时间填满——就是强烈的表达欲望,不说憋得慌
15 P36 了解两极,才能了解国情。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面对贫困,承认贫困,才有勇气最终解决贫困。
2014年10月17日,我国有了首个扶贫日,愿这个日子引发更多对贫困的关注,更愿关注不仅在这一天。
17 P45 他的语录“没有不会说的,只有不会问的”被我视为采访座右铭。
理智、理性、博学、博爱。
在《一丹话题》里,我往往处于一种特有的状态中,主动、活跃、由衷、敏感。没有感觉的题目我不会去做,没有感觉的话我不会去说,按自己的方式去想,按自己的方式去说。这似乎是一种把“真我”和“职业的我”融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状态。
采、编、播合一的工作方式,要求我始终处于发动状态,时刻在发现,永远在运行。
18 P47 《一丹话题》看来看去里里外外就是敬一丹这个人,她把她对世界的生命体验袒露给了观众。
《一丹话题》所做的,不只是捕捉新闻、传播新闻,而是在经营新闻,是想向人们传播一种思想,传播一种经自己深深酝酿孜孜求索过的思想,努力记录并且表述一种人们艰苦求证的过程,安慰今天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还给历史。我很在意哈悦“传播思想”的说法,她把我模糊的感觉做了清晰的表达。
《一丹话题》谈的是经济,透过经济,看到的是人;透过人,我们又看到了自己,在许许多多令人困惑的经济事件中,重新发现自己。
欣慰的是,在那个转折的年代,我在,我听,我看,我谈。
19  P52 岩松做这件事我一点都不意外。作为媒体人,他有新闻理想,不传播毋宁死,以传播为乐,以分享为乐,具有影响他人的欲望。
岩松的“东西联大”的座右铭是:“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开始行动“。
我更理解了岩松之所以投入地做这件事,不仅因为他以传播为乐,不仅因为他诲人不倦,更因为,他心中有远方,有未来,为未来操心,为未来担忧,为未来准备
20 P58 小崔的口述历史是用心做的,作为媒体人,他对人、对历史、对记录传播,都有很深的理解。
21 P64 自己会说话,也许不算什么,引得别人想说话,这是主持人的功夫
22 P68 默契是一种境界。在漫长的职业道路上,和那么多同事一起走过。我很享受。
23 P70 直播结束,喝彩庆祝,何绍伟却回过头来,对直播过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找毛病。
大家渐渐地明白了我们要的是什么,原本不同背景的人有了共识。
24 P72 鄢蔓的目光是写不出来的,有时像个孩子,有时像个女人,有时明朗,有时迷离,挺自然,又挺媚。别人的妩媚让人想到月光,鄢蔓的妩媚让人想到阳光。
25 P87 求实、公正、平等、前卫。
26 P88 我们,在这山水之间遇到。
珍惜借这山水结下的缘。
27 P93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
那是1995年的第一天。
28 P100 演播室需要和现场拉开一定距离,需要沉淀下来思考,主持人的言论不仅仅是锐,更重要的是分寸和平衡
我承认自己的有限,认知有限,思索有限,所以表达也得留有余地,否则明天我可能会为我昨天说的话脸红。《焦点访谈》越火,我就越觉得,得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不管他是强势还是弱势。过把瘾就死,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过把瘾就死,那是愤青的表达,不是成年人的态度。当特别热闹的现象出现,一时没看清,又需要面对它的时候,尤其得“留有余地”。我不会在节目里做出欢呼状、拍案状,经常会沉淀一下再开口,有时用问句,用删节号,留一点空间,空间是留给观众的,也是留给时间的。
29 P102 舆论监督
这是一个生词变成熟词的过程。这是学习运用监督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的过程。
30 P108 更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时代:多变、多样、多元。我们正经历巨大变革,充满生机、矛盾凸显,人在转折中,人在冲突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各种关系都在重新调整定位。
31 P109 记者生活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幸好,有这样一个思考讨论的地方。
32 P114 一个人眼里有弱者,他基本上是一个好人。
33 P117 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有很多共鸣,这是用心之作,是一个媒体人在走了很远以后对来路的思考。
韧性,并不是消极的忍耐,韧性靠一种积极的心理支撑。不忘初心,想探究,想弄明白,保持出发时的好奇,才有了长久的内在动力。
挫折,也会磨炼韧性。
34 P118 这时,看看工作手册吧。我们独一无二的工作手册上,这样写着:
1 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
2 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3 忘记把素材卖出去的想法
4 假设自己是审片领导,然后试着像他那样思考问题
5 总结经验确定下次的应对策略
6 给你的制片人打电话,问有什么选题可以马上做
35 P121 我不允许自己说:“必须”、“应该”、“要”、“希望”,以及类似的祈使句。
比如:
“希望有关部门……”
“每个人都应该……”
“社会各方面必须高度重视……”
在稿子里看到这样的词,我总是很敏感,很警觉,不把它改掉,心里就别扭,嘴里就说不利索。但那不是换一个词就能顺过来的,那不是纯文字的编辑,那是话语方式的转换
在北京大学研究生的课堂上,研究生们曾把我主持的语言作为案例来分析。柴静说:“敬大姐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可是她却能自觉拒绝那个时代的话语方式。”
这种拒绝,是因为,那样说话不是媒体态度。媒体是以平视的角度说话的沟通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我是谁?”“我对谁说?”错位了就会很不舒服。
谁愿意在电视里听那么多“必须”“应该”呢?这样的表达会带来抵触、拒绝。甚至反感。了解观众接受心理,把握复杂的社会情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心找到观众乐于接受的表达,信息才可能有效到达。
给自己一个“忌语”,这种自我束缚可以避免偷懒。说祈使句,挺省事儿,喊口号,最简单,随便一抄,一粘贴,不费心、又保险。但,这是用心的表达吗?这也算是一种不作为吧?任由这种粗放的表达,会让自己懒于思考,平庸对付,长此以往,失去创造力,变得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红烧头尾这道菜,火候很要紧。火候是厨师的常用词,分寸是我们的常用词,能不能把握度,是对我们的考验,是对判断力和表达力的综合考验。
这有多重要?这关系到节目的生命。
36 P128 人人有话筒,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有话语权,传统媒体人还不太习惯。
37 P136 我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声音》。能发出声音,能听到声音,这是文明,而众声喧哗、议论风生,是我期待的健康生动的社会面貌。
38 P144 放大弱者的声音,传播智者的声音。
39 P146 能听到形形色色的声音,是因为我从事了这个职业;而传播有价值的声音,才不负于这个职业。
听到,是幸事;
传播,是本分。
40 P157 我体味着“玩起来”就是放松起来,平常起来,灵动起来,活泛起来。
41 P165 从来没见过路上这么空。心底的深处也空起来。
在远处的前方,凌晨的天光里,似乎看得见陈虻( meng) 的眼神,依然明亮,依然干净,那是在成人世界里,很珍贵甚至很稀有的眼神。
42 P166 我最初被罗京吸引,是他的声音。那是文字难以描述的声音,是天赋,也是专业修炼,那声音似乎就是为《新闻联播》准备的。
让我珍视的是,在那样的时刻,我与罗京的默契。我们并没有说很多话来沟通,因为我们对自己面对的历史事件有同样的理解,对气氛火候有相似的感受,对表达方式有相同的把握。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敬业的人,都让我尊重,那是一种职业态度;专业的人,都让我钦佩,那是态度再加上超凡能力。而罗京,是既敬业又专业的人,我尊重又钦佩。
他对自己的职业有这样的理解:“没有哪一种职业像电视一样担负着如此众多的责任,要对党、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公众负责。因此,对你的任何一种要求都不能说是过分,对你的任何一种期待都不能说是苛刻。
很多次,走到新闻播出区,就感受到不同的气氛,有重要新闻!比如邓小平去世、重要会议消息、重要文稿发布等等。我从旁边路过,都不由得放轻脚步,屏住呼吸。我看到,不管情况多紧急,不管外面有多忙乱,只要罗京稳稳地坐在镜头前,大家就踏实了。稿件修改涂抹得“沟壑纵横”,甚至一遍都没来得及看完,直播就开始了,稿件一页一页递过去,他沉着镇定、准确流畅,几千字的稿件一气呵成。大家形容那情景,说那是真正的惊心动魄,而节目完成,大家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这在播出线上是很少见的。
同事评价:“他能把《新闻联播》的任何稿件做出最恰当的表达。”
台长评价:“把最重要的东西交给他播,我很放心,他总能出色地完成。”
编辑评价:“业务能力最强,全天候的播音天才。”
同行评价:“上得去,打得赢,信得过,这样的职业素养,堪称标准、典范。”
观众评价:“这是中国的气派,最美的声音。”
还有,他总是奉命随领导人出访报道,而当他岳母去世,春节将临的时候,他选择留下,在家陪妻子,减轻妻子失母的伤感。有情有义有趣,这就是罗京。
43 P176 人们变得焦虑、暴戾,没有耐心好好说话,不会有效沟通;说不通,就争吵、械斗、互殴,有的矛盾升级,演变成恶性事件。
如果我们有沟通意识,如果我们有沟通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沟通更有效,会不会减少些冲突和悲剧呢?
44 P177 最初的学习培训中,新闻发言人从头开始,认识自己的职责,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掌握信息公开的技能。
45 P180 当赵启正出现在记者面前时,我的关注点不仅是他说了什么,还有他是怎么说的。他的热忱态度首先赢得记者好感,他的清晰思路,他的个性语言,他的洒脱举止,展示了成熟的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形象。
他曾说,事前,他和工作班子用迎接高考的状态为新闻发布会做周密准备,他们预想的范围几乎能够覆盖记者的提问,所以才有行云流水般的交流。
很多年轻的新闻发言人把赵启正看作自己的启蒙导师,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人才培养,使得新闻发言人有自觉、有能力发出中国的声音。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出现在记者面前,让人眼前一亮。她典雅而亲和,知性而干练,细腻而果决,成为众多记者喜欢的发言人。
她说的都是国事、大事,很硬的话题,而她那种话语体系是亲和的、个性的、有效的,那种交流沟通的艺术是富于美感的。
我从她身上感受到沟通者的魅力,这种难得的魅力使得各方人士更容易接近两会、理解两会,使得世界更容易听懂中国的声音。
46 P186 这既是对自己语言惯性缺少警觉的教训。我之所以拿自己的糗事当案例,就是想让官员们分辨出,媒体语言和官场语言是不同的,文字表达和口语表达是不同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一种沟通的能力和素养
47 P221 劝学、励志,不是简单的事,姚莉们用心、用智慧对待这些成长中的孩子。学校为这些孩子确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培养有技能的普通人。曾有人问姚莉:“你信什么教吗?”姚莉回答:“我更相信人的善意。”
48 P234 梁晓声的感受是:乘船接近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感受是奇特的,这时你更体会到了什么是接近,而且更体会到了什么是距离。
47 P235 采访这样的人,不能让他为难,要用其他适合他的方式:用眼睛,用摄像机。
大别山人告诉我——这叫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绿肥。它的茎匍匐在地面上,它的花很朴素,并不想争春。
48 P242 见过生死的人,看什么都不会大惊小怪。
47 P255 冬天里的小白桦,春天里的红松苗,夏天里的林间花,秋天里榛子棵,那片片树林,是我知青年代记忆的背景。
48 P256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49 P272 与梁先生告别的时候,我想,我们在这里纪念的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他有远见,不流俗,敢直言。他清高,他自然,他自觉。他的后半生都献给了自然。
50 P283 在刘姝威和王选身上,我看到另一种美丽:坚韧、自信、清醒、智慧。她们也如所有的女人一样会流泪,而那是为别人流泪,那是大我的境界。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站出来的人,而不顾一切站出来的人,是有风骨的。正义的风骨更是一种大善。
51 P287 老红军的步伐缓慢而坚定,全场观众起立,仰望着前辈,以注目礼的方式表达特别的致敬。
52 P292 我对“感动”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能让人心里一热,浑身一震,是产生行动的欲望。感动可以很震撼、很宏大,也可以很微小、很温暖,是细细地下着的雨,是默默地流着的泪。感动,让我们看到,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干巴巴的关系,赤裸裸的利害,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
53 P293 他们的共同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生活中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发现,是传播,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来传播这些动人的故事,共同传播正义、勇气和爱的力量。
54 P299 在《感动中国》的主持中,我提醒自己:“隐”和“引”。
专业的表达是有控制的表达,最大限度地把主人公烘托出来。
55 P300 能不能引出获奖人物的真情实感?能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容交谈?能不能让不善言辞的人谈出精彩?能不能引出个性的表达?不同的人在面前,对主持人都是不同的考验。
岩松在采访中经常迸发出火花,引发了精彩表达,也启发了我。
56 P302 提前看短片,注意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也是我的必备功课。
不到百字的颁奖词要反反复复修改七八次,字斟句酌,为的是准确、朴素、到位、有文采,更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7 P303 《感动中国》的现场观众也是最好的,他们是带着期待和敬意来的。他们质朴的气质,真诚的眼神,动容的模样,都给了我们有力的心理支持。他们的专注,他们流露出来的感情,都成为节目不可缺少的要素。
58 P305 我们有没有善感的心呢?有善感的心,听到孩子的笑声,看到老人的眼神,闻着春雨的味道,摸着手心的温度,都会动心,更不用说,面对感天动地的人。
59 P307 感动,会让人更像人,会让世界更好。
其实,身为文科生的我,内心里曾经大概会有一个想要做记者的小种子。
2012年左右的时候翻开了柴静的《看见》,之后阅读了杨澜的一些书。
时隔好几年,又读起了:
敬一丹《我遇到你》
杨澜《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陈鲁豫《偶遇》
蔡康永的一系列书籍

身为主持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书中也散发着不同的人格魅力。
柴静老师做到了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的描述。
敬大姐是偏理性一点的描述,会让人在字里行间想起曾经的《焦点访谈》,感受的到她独有的认真和谨慎,虽然专注却不失满满的人情味。
杨澜老师的书读起来,会让人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准确而自由的文字表达,思想直达内心深处。
鲁豫老师的《偶遇》,像极了和闺蜜聊天的样子,每晚睡前读上一个小故事,满满的温暖和治愈。
蔡康永老师的书,温柔且有力量,慢慢说,细腻且有理。
董卿老师的《朗读者》是该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