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历史真的是沉重而深刻

非洲真的太吸引人了,于是一口气读完了。
毕老师的第三本《非洲三万里》。
图片
读书笔记:
 
1 P4  我说,亚洲的全名叫亚细亚,欧洲的全名叫欧罗巴。南美洲叫南亚美利加洲,北美洲叫北亚美利加洲。以此类推,非洲也应该有全名的。
非洲的全名叫“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
2 P7 偏见这个东西的真正意思——你好奇和感兴趣,但所知甚少。
3 P10 所有的旅行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那种所谓“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基本上都是对旅行的敷衍了事和不求甚解。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旅行。越是无缘无故说走就走,原因越是隐藏很深难得破解。
一个想法就像一颗橘子的种子。
4 正文 P10 男女祖先,谢谢你们不远万里的奔突,步履渐行渐缓,酿就了后代子孙男女漫步时的深情款款。
5 P17 古时都说“二十四孝”,我想这陪着父母浪迹天涯,该算是“二十五孝”了。
6 P22 “未完成”这个词语来源于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
这个学派衍生的格式塔疗法,主旨是强调人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强调人要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目前的一切,不再沉湎于往事。
南非当年的苦难不可谓不深重,裂痕不可谓不惨痛,撕裂不可谓不血腥,牺牲不可谓不酷烈……
他们现在对此的态度是——此事已结束,无须耿耿于怀。哦,让我们一起共同向前。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索韦托的纪念馆,会以那个惨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来命名,但不会售卖他死亡时的照片。因为细节会给人以强烈的撞击,宽恕就难以成立。
这种终结苦难的勇气和步骤,真是勇敢与温和并存的创举。
7 P25 一个人喜爱什么动物,基本上能反映出他内心的爱憎。
喜爱什么动物,是你的心理隐私。
8 P44 风继续吹拂,半边脸热半边脸凉。我的心思又转了向。
闻着来自古老前世的气息,看人类曾在如此恶劣的情境下依然存在并发展,创造出无数精神的珍品和科技的高度,你会觉得人世间的一切危难,未来的种种不可知,都不必太忧心忡忡。
安稳下来,有所节制,顺着天地万物的轨迹缓缓运行好了。
人类终究是有希望的。
9 P54 但是,我不愿离开。看一群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本身是有魔力的。
我这才明白大量人们拍摄的动物世界,其实并不真实。
人们将动物的生活浓缩提炼,将那些可能让乏味生活中的人感兴趣的环节——比如弱肉强食,比如争强打斗,比如为了抢夺配偶的奋不顾身,比如大迁徙和万里跋涉……加以浓烈的铺排。
这些是不是在动物界真实发生过的片段呢?肯定是的,但这绝非常态,更不是全部。
或许这类激烈震荡的桥段,连动物们寻常活动时间的百分之一都占不到。
为了好看,为了各种噱头和吸引眼球,人们曲解了动物,让动物的活动为人类所用,宣泄的是人类的紧张和不安全感。
我想说,真正的动物,并不是时刻在奔跑,也不是不分场合地肆意性交……它们若是那样只争朝夕地折腾自己,早就筋疲力尽地灭绝了。
动物更多的是悠闲常态,是如眼前这样安稳自在、不被打扰地生活着,平静雅致。
长颈鹿栗子色的皮毛和黄白色的网纹,在暗中渐渐变得混沌一片。
我看不见,但可以想见它们紫蓝色的舌头,如黑色的长蛇,在林木间盘绕,而不必担心被白日炙热的阳光灼伤。
回想起长颈鹿的舌头舔过掌心,有一种眷恋长久萦绕。
10 P64 出了博物馆,眼睛被阳光晃得睁不开。
劈头看到矗立着七根高大石柱,定眼看去,上面分别刻着:自由、尊重、责任、多样、和解、平等、民族。它准确表达了南非人民对前方的期待心态。
11 P69 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连死都不怕了,他必定会更缜密地思考如何活着。
12 P71 曼德拉的一位狱友曾这样评价曼德拉性情的改变。
他说,在罗本岛,曼德拉明显养成了一种故意隐藏自己愤怒的习惯。
早年间,他感到愤怒就会发作,为了政治和个人的需要,他有意锻炼自己,有所变化。
最基本的变化是对现行体制的愤怒和仇恨在增加,但这种愤怒表现得更不明显。
他的精神状态在提高,和善礼貌热情,更沉稳更温和。
13 P72 他变得沉稳如水、坚定如山,表面上友好、随和、自信,内在蕴含着宏大的张力和非凡的勇气。
曼德拉神圣的人格力量光芒四射,已逐渐成为南非精神之父。
14 P73 “我年轻时性子急脾气暴,在狱中,正是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才学会了控制情绪……”
仪式结束后,曼德拉再次走到当年的狱卒面前,平静地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15 P79 旅行为什么会发生?有时,和景色的名声无关,和文化的传承无关,甚至和其他人的宣传与鼓动也无关,只与自己那未完成的心结有关。
就像很多年后我们还猛然忆起的旅游片段,和金钱无关,和国度无关,甚至和旅途中碰到的人和事儿也无关,只与心在某一瞬的感动有关。
旅游之发轫,并不是身体的蠢蠢欲动,而是心的涟漪激荡。
16 P102 和海豹交往,我有一个宝贵经验,那就是始终尊重它们的自由。它们能为自己思考,它们能思考什么对它们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17 P105 “以形补形”是国人古老的民间风俗,却不一定科学。
鲁迅先生多年前就强烈抨击以“人血馒头”治疗肺结核的愚昧,却无法彻底根绝种种谬传。
照这个逻辑推理,所有的脱发者都应选一堆猪毛鸭绒鸡羽来乱炖吧?
18 P106 哦,您能听懂海豹的话?我反问,却并不吃惊。
我相信,这世界上除了人类之外,动物和植物也都自有它们的沟通方法。
有一些特别敏感和仁慈的人,能打通这种物种间的隔膜,进行跨界交流。
19 P108 有人说起到非洲去的唯一目的,就是看动物。
我就纳闷,人怎么那么爱看动物?
这是来自远古的咒语。并不仅仅因为人类曾经狩猎,而是在我们的血液中,沉淀着和动物相依为命、难舍难分的基因。
20 P113 大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以免刺激动物。唔,很好,你们穿得很像动物。
21 P123 他说,哦不!我从来没有厌倦过。
因为每天的动物都是不一样的,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有时候恨血腥,有时候恨温暖。
看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非洲的动物面前受到震撼,我觉得这很有趣。
动物的听觉异常敏锐,视觉也极好。它们还有神秘的第六感。它们是谜。
而人在某些时候是愚蠢的,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
其实当你以为安全无忧时,猛兽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22 P145 我相信曼德拉爱他的孩子,曼德拉爱自己的事业。
但毫无疑问,曼德拉是把事业放在孩子之上。
不但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当孩子成年之后,为了事业,曼德拉也在所不惜地放下了孩子的利益。
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把自我的生命融入广大慈悲的人。
曼德拉的孩子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许,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大爱,将爱自己的孩子转化为爱普天下所有的孩子。
23 P174 休息厅的尾部是一扇落地玻璃门,我推开玻璃门,顷刻置身于车位的廊中。
视野在这里无拘无束,毫无遮拦。
车廊有宽大的木质长椅,你坐在上面,探出身体,风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脸上,好似骑在龙的背上。
旅行是什么呢?
所谓旅行,不但指身体的空间移动,更是心灵的飞翔之途。
墨西哥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旅行的愿望,在人身上是与生俱来的。
谁要是从未萌生过此念,那绝非人之常情。
每次旅行向我们展现的国度,对全体造访者来说,原本是同一个,可是在每一位旅行家的眼里,却又见仁见智的不同。”
此时此刻,观景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
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
24 P187 钻石教授继续说,那粒金刚石被英国殖民总督送到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取名为“尤里卡”。这是一句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
要知道,每一颗钻石在被发现前,都要经受埋藏尘埃的寂寞时光。
25 P194 人的寿命苦短,大多不过百年,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对恒久的世间充满尊崇,对凝蕴了漫长时间的事物心怀敬意。
钻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击中了我们,讨巧地成了时间的代言人。
26 P206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越客观越好,若要寻找确凿资料,电脑可以给你太多帮助。
不过,电脑百度某词条三页之后,几乎再无新意。
27 P212 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听你想象之外的故事。
28  P213 他说,是的。我看过很多国家的圣诞节。节日特别能突显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的真相。
29 P234 不管怎么说,出牌的是上帝,而我们,不应插手上帝的牌局。
30 P244 史密斯先生说,旅行就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过程。
如果想没有变数,你待在自家宽大的卧床上好了。
意外是旅行的一部分。这列车上的所有客人都走过很多国家了,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31 P267  一个人能躺在床上看蔚蓝天穹上诸星闪烁,真是梦幻。
人类如此菲薄,不过神奇地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丰富的感觉和表达能力……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真的不要虚度年华,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要醉生梦死。那是对生命的不敬,对人生的轻慢。
32 P301 平日以为“嫩得可以拧出水来”是一句夸张的话,那么在此地完全应验。
所有的植物叶脉都绿得恨不能刺瞎你的眼,鲜花彩艳得没了真实感,空气中看不到一丝尘埃。
我估计PM2 .5 加上PM 10 ,很可能趋向于零。阳光辉煌却没有任何烧灼之感,水雾清凉却丝毫不遮挡视线。
这是一种让人舒适到奇怪的感觉。
33 P305 大自然是一部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瀑布是它随手挥就的五言绝句。在这种压缩版的肆虐暴力面前,渺小的你,亲历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面前徐徐绽开。
它和你无关,千古独自咏叹。它傲慢地什么都不曾告诉你,你却在一瞬间明白了很多事情。
 
你再次不无遗憾地明白自己是一枚无足轻重的草芥,幸好还会思考。
34 P327 人到老年,是一个心理还债的年纪。
这个债,就是我们年轻时的好奇与不解。
如果把它们搞清楚了,便化为了见识,心安。如果还顽固地在那里悬吊着,就成了风干的葡萄。狐狸哪怕老了,也很想尝一尝。
35 P350 有道是,看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富足,就看他的心中能容纳多少与己无关的人和物。
非洲是一所奇异的校园。在这里眺望着远方并安静地想一想,也许就抵达了罗德瑞克·纳什所列的最后一层——星球。
36 P364 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有一句诗,感人至深。她说,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
37 P368 马蹄莲是有些禅意的花,它有一个别名就叫观音莲。一亿朵马蹄莲吐放着清幽草木的气息,坚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每一朵花,都有盛放的理由,因为生命的号角在暗夜时分就已经吹响。
人一生,心灵会蒙灰。这并不可怕,但须洗涤。你要找到灵魂的清泉。大海的涛花迸溅,风雨的吹拂鞭打,鸟的欢鸣和鲜花的怒放,都是藏在清泉中的老师。大自然有自成体系的优美,等待你身心与之共振。
人的生平,所占的时间宽窄是有定数的。耳聪目明、手脚伶俐的时光,不过几十载而已。时间如同鲜血,每一滴都咸且弥足珍贵。
旅游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
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
我的生命日历已越来越薄,总有一天会露出透明的封底。
不过,偷偷告诉你,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翻到最后一页偷看过,从此便不再恐惧。
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
这本书里,是我见到的和听来的非洲故事。
摄入的信息太大了 ,一直觉得可能需要慢慢消化一下。
非洲真的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跟着毕老师的脚步,仿佛和她一起躺在“非洲之傲”上看南十字星,看猴面包树(指状阿当松),品埃塞俄比亚咖啡。
历史真的是沉重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