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初中阶段,错别字可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而且同音字多。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现象。
2.孩子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如“荆棘”写成“荆刺”,由于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
(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孩子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平果”。
(4)思维的定势影响。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如:批评——批抨。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
在学习识记汉字时,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有字音、字形、联想记忆法,这里提醒各位家长还要采用螺旋式复习法。
孩子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短时记忆占优势。为了减少错别字,必须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
研究发现,螺旋式的识字复习法是较有成效的识字巩固方法,其做法是在相对的时间内,复习前面教过的生字,如今天复习昨天的,下周复习上周的。如此波浪式地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如期中)再复习一次。反复练习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保持记忆,但不能盲目多练。
实验证明,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3次,在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与生字练习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最值得提倡的是多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识字领域,在阅读中增加生字复现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