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一个在乡间度过童年时光的人,长大之后多少都有些庆幸吧。自然原野的风光,尽情释放着孩子的天性,大地万物的存在给他提供一切值得探求的资源,那颗既好奇又胆怯的心在这片安宁而丰富的天地中,便像一颗嫩芽般,开始生发,生长。在这片最早的精神故乡,一个人的故事便开始发酵。
读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便是如此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油麻地小学,桑桑,纸月,秃鹤,细马,阿恕,杜小康,白雀,蒋一轮,温幼菊,秦大奶奶,邱二爷,邱二妈,还有柳柳,桑乔,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许多的故事串在一起,便有了油麻地小学的传奇。
这本书打破了我对儿童文学的旧有印象,我甚至觉得它和《边城》好像,只是主人公们换成了孩子们。故事中不乏生活的艰辛磨难,也不乏人性中的灰暗面,然而,读这本书时,也会流眼泪,也会叹息,也会欣慰。
油麻地的每一个人都那么鲜活,即便是没什么戏份的桑师娘、柳柳,挤垮“大红门”的朱一世,或者医好了桑桑的老中医。
油麻地最有出息的是杜小康,这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在家世未衰的时候,他仿佛是那个偏僻乡村里唯一的世家公子,永远干干净净,永远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多大家都办不了的事情,他一出手,就给办成了,比如喊船那次。自然,这得益于他家开着村里唯一的商店,村人都得高看一眼,但一个人的气质养成,往往不仅出于环境。正如校长家的桑桑,怎么看也不像个有读书人气质的。
后来,杜小康的父亲翻了船、欠了债,于是他也辍了学。他撑着船带父亲看病,开始领略生活的艰辛,跟着父亲去芦苇荡放鸭。也就是这段放鸭的经历,铸就了他性格中更为光辉的一面,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然而生活的不幸三番五次降临,当他和父亲好不容易养大的鸭子破坏了人家的鱼苗而被扣下。若是一般人,早已绝望自杀,而他却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在学校门口摆摊。无怪乎桑校长说,将来,杜小康可能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
是的,杜小康身上闪着光,生命的韧性让这个少年脱去了孩童的幼稚,成长为一个可以支起家庭的顶梁柱。
当然,杜小康也不是毫无瑕疵的,在校时期的他也懂得运用自家的筹码来换取“班长”的连任,刚失学的他也曾偷了人家的课本……不过,瑕不掩瑜,杜小康到底还是杜小康。
除了杜小康,书里还有一个人让我看得掉眼泪,就是秦大奶奶。一想起她,就想起她在艾地里打滚压树苗的场景,很可爱,也很可怜。
原本,油麻地小学的校址是她和老伴一辈子辛辛苦苦劳动,攒下钱买下的地。可是刚刚买下,新中国就成立了,他家的地便充了公,成为了国家的。村里修学校,看中这块地,就另给她起了房子喊她搬。秦大奶奶当然不肯搬,大家就用门板抬,抬几回,她跑几回。那场景,如果不是新中国,真的就像旧社会欺压百姓。
后来当地政府没办法,只能任由她在学校的一角划块地方,搭个房子。心怀怨恨的秦大奶奶放任她的鸡鸭在学校乱串,每每当外校来的老师看笑话,油麻地小学的脸都被丢尽了。
这种一校两分的局面,是桑乔校长无法忍受的。所以他想方设法地想让秦大奶奶搬走。比如建围栏,比如种树苗,比如宴请当地政府人员商讨解决之道。大家又用门板抬她走,把房子给她拆了。结果秦大奶奶宁死不屈,房子拆了就搭个窝棚,窝棚拆了又用木棍支撑,大冬天的几次跑回来,躺在自家地里任由霜雪覆盖,非常倔强,也非常令人唏嘘。最后,她用“非暴力不合作”的顽强态度让桑校长也无可奈何,只能喊人帮她搭好过冬的窝棚住下。
事情的转机是从秦大奶奶勇救落水小女孩开始的,因为那个女孩喊了她一声“奶奶”。当大家把她救上来以后,当她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以后,她居然开始感受到人们对她的善意,从此也就自觉自愿地维护起学校来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是奇妙,多少恩怨情仇,都是可以用温情来暖化的。
秦大奶奶最终还是死了,死于去捞一个学校的瓜。也算是为了维护公共财产。所以,她的葬礼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尊重,所有的孩子都喊她“奶奶”,长长的送葬队伍是油麻地有史以来最隆重的。这个老人的一生,最后总算是得到了承认。
可能很多人觉得秃鹤这个人物也写得不错,但我的印象却没那么深,秃头的自卑自尊,无非也是个倔强的小孩。而关于他爹用生姜擦他的头,想以此生发这个笨办法,我在高中时还真见过我同学就是这样干的。所以,倍感亲切。秃鹤也是个人才,他和桑桑闹了别扭,直接跑到桑桑家躺在院子里,不说话也不起来,只管流眼泪,看得出也是个有脾气的。
或许有人也觉得纸月写得很不错,然而我却嫌她太过于文静,以至于没什么可说的,唯一可说的就是我一早猜出了她的身世,在书中慧思和尚出场就猜到了,直到结尾时点明她外婆去世,她戴着孝离开油麻地去了江南,这个结局其实也算情理之中。我只是不知道曹先生为什么要给纸月这样一个身世,他想说什么?
然而,还有两个人物,我也搞不懂曹先生的打算。他写白雀和蒋一轮的有缘无分,究竟想干什么?是想突出桑桑这个地下交通员的形象?还是想说小孩子坏大事?还是想说人生中有很多无可奈何生生错过的事?不过,我总记着这是儿童文学,这是儿童文学,这么写真的好吗?或许,也没什么不应当的,本来生活就充满了狗血,小孩子其实很早就能成人之间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反而显得真实。
其实,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最后一个故事,桑乔校长居然是猎人出身,25岁前都没读过啥书,居然还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当校长,最后还从油麻地调走,去当中学校长了。同样,也是在这个故事里,我觉得对桑桑的患病、医病、病愈,写得比较匆忙,铺垫过渡显得仓促。我完全不晓得他为啥得病,也不晓得他得了啥子病,为啥子千山万水寻医问药都不行,看起来已经完全无救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时,结果居然出现了转机,一个80多岁的老中医开了七天中药就有救了。前面铺垫得有多严重,转机这里就出现得有多仓促。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这个故事里,让我学到了普通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别怕。这是弱不禁风常年吃药的温幼菊说的,是她那个啥也不懂的奶奶说的。“别怕”两字的力量有多大,突然很有些感触,在面临生命终结的过程中,不怕是不可能的,然而你可以慢慢接受它,理解它,并争取在最后的时间里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然后别怕它的到来。桑桑就是这样被自己感动的,大家也是这样感动他的。
当然,桑桑带妹妹去看城,也是挺感动我的。或许是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想为妹妹做点事吧。两个小孩子,一无所惧地出了油麻地,在城墙上一边看夕阳,一边讨论“去远方”的事,说起来都是多么伤感又悲壮。如果桑桑后来真的死了的话,相信长大后的柳柳每每想起哥哥在最后的时光里曾带她去城里,买好吃的,好玩的,背着她上城墙,肯定会很想念很难过吧。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常常会超出大人们的想象。
我想,如果曹先生在最后把桑桑写死的话,可能更为自然和完美。因为悲剧总能让人对故事记得更深刻。不过,鉴于儿童文学往往希望有个圆满美好的结局的传统来看,也无可厚非,不然,很多孩子很可能会哭的,并从此再也不会看曹先生的书了,太伤感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温情,令人心生感动。油麻地小学,有着我童年乡村学校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它带着我又重温了一遍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