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小艾,接到下面两个电话,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
“小艾,你在咱们办公室吗?我办公桌左侧的书架上,第三层中间,有一本书——《季羡林谈人生》,请把目录拍给我,好吗?”
“小艾,你在咱们办公室吗?我需要《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的目录。这本书在我办公桌左侧的书架上,第三层中间,找到后拍照给我,好吗?”
对,第二种,它遵循了“自上而下”的表达原则。对方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需要《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的目录”,然后告诉你怎么找到它,你可能一边听电话,一边就找到了这本书。
而第一种呢,当你好不容易弄明白对方要干什么时,还得请他再说一遍怎么才能找到那本书。
说话有原则,写作也有原则。那些你读起来很出色的文章,大多遵循了一些重要的写作原则。这些写作原则是什么?我们就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作者是加拿大的布兰登﹒罗伊尔,他毕业于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在美国著名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潜心研究写作。布兰登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方面,介绍了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读来都会受益匪浅。
“风格”这一部分对我启发最大,尤其是“让你的例证个性化”“删除不必要的词”“选择恰当的语气”这三条原则,让我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让你的例证个性化,使文章更难忘
布兰登说:“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增加个性化的例子,使文章更难忘。”
我们来看下面两句话:
很明显,第二句话令我们印象深刻,因为它准确、具体的描述使表达更清晰。
除了数据、事例以外,布兰登建议用轶事、引用、类比等,支撑所说的内容。
轶事,就是修饰观点的小故事。
我喜欢读王维审老师的随笔,他经常借助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他想表达“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这个观点,讲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他们搬走了,我的很多书就有安放的地方了!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读故事的同时,你自然也认同了他的观点。
引用,引经据典,能增强说服力,还为文章增色不少。
最近,有空就看几页《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引用信手拈来。
比如,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他引用了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方岳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还有“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等俗语;在《走运与倒霉》中,他引用老子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证”;在《做人与处事》中,他引用了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等。
学者写文章如此,我们普通人写文章,也要在 学习引用。例如讲阅读的作用时,你引用余秋雨的“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说服力一下子就增强了。
类比,是寻找两种完全不同事物的相似性,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我们熟悉的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诬蔑齐国人善盗,晏子说:“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晏子以橘的生态变异类比人的习性变化,暗指楚国社会风气差,既回敬了楚王,又不失体面。
平时写文章时,我们感到最难的,往往是案例、名言积累不够,这也提醒我们,平时读到印象深刻的故事、名言等,要随时收藏、归类,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便于写文时查找、选用。
删除不必要的词,让文章更简洁
威廉﹒斯特朗克说:“文章有力贵在简洁。句子不应该包含不必要的词语,段落不应包含不必要的句子,同理,一篇文章不应有不必要的段落。”
写作时,布兰登建议我们砍掉冗余的语句、过多的限定和不必要的自指。
冗余的语句
例如,“这件事,我们已经预先通知了你。”“通知”就是指把事项提前告诉人,使其知道。去掉“预先”,并不影响句子的含义。
再如“没有经验的新手”“最后结果”等,也存在冗余,可以改为“新手”“结果”。写作时,需要我们斟酌所说的每一个词。
过多的限定
“相当优秀”“十分出众”“尤其最喜欢”,这样的表达你是不是很熟悉?其实,已经表示绝对的词没有必要再加限定词,把它们改为“优秀”“出众”“最喜欢”,意思一点儿没变。还有,“一些、一点儿、高度地、恰好、有点儿、大部分、非常、真正的、相当的”等词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必要的。
不必要的自指
写作时,“我相信”“我感觉”“在我看来”这些短语你是不是常用?其实也是没必要的。
我们看这句话,“我相信的是,一个人要在一段关系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愿意付出70%,但只期望收到30%。”,改成“一个人要在一段关系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愿意付出70%,但只期望收到30%。”意思完全没有变化。
平时,我们习惯性使用一些词语,冗长而不自知。《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列举了那些词语,写完文章后,我们可以对照,删除它们,让文章变得更简洁。
选择恰当的语气,让读者更喜欢
语气就是态度。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时,语气非常重要,写作时,也同样如此。
写作时,选择积极、个人化的语气,能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积极的语气
大多数人都喜欢阅读轻松愉快的文章。所以,在写文章时,要尽量使用积极的词汇,表达正面向上的情绪,读者更愿意接受。
我们来看这组句子:
第一句话使用了消极词语“关门”, 第二句话使用了积极词语“开着”,相比较而言,读者更乐于接受第二种表达方式。
个人化的语气
日常写作中,添加人称代词,可以让语气个人化。
比如“任何后续问题请发送到客户服务部”这句话硬邦邦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如果添加上人称代词,变为“如果你有任何后续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客户服务部。”你看,是不是一下子就让客户感觉很暖心呢?。
读完《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忍不住分享给大家。这本书列举了20条写作原则,适用于大部分类型的写作,每条原则后都附有丰富的案例。掌握了这些原则,你也可以写出一篇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