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平静、自由的园子在“我眼中是一个乐园。课文的语言別具韵味,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本文共十九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展示了园子的基本样貌,重点描写了园子里的昆虫、花草和树木,表现了园子景物繁多、色彩明丽的特点。园中的昆虫多种多样,有“大红”的、“带着金粉”的蝴蝶,有“金的”蜻蜓,还有“绿的”蚂蚱。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小毛球”,姿态可爱。园中的花草,色彩鲜明。园中高大茂盛、充满活力的榆树,总是最先反映大自然的变化。这些景物让“我”满心喜爱,“样样都有”中包含着自豪,“明晃晃”“新鲜漂亮”中包含着赞叹,“呼叫”“冒烟”“闪烁”中包含着欢喜。细致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我”对园子的热爱。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栽花、拔草、下种、溜土、铲地、追蜻蜓、浇菜…每件事都是快乐的。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劳作,“我”时时刻刻紧跟在他身边,形影不离,有时模仿祖父,更多的时候却是在瞎闹:播种时,将菜种踢飞;铲地时,“用锄头乱钩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浇菜时,“把水往天空一扬”。孩子顽皮的天性在园子中得到张扬。面对“我”的瞎闹,祖父没有任何的责备,反倒是宠爱有加、由着天真、幼稚、好动的“我”放肆玩闹:拔下锄头杆,让“我”拿锄头的“头”来铲地;发现留着一片狗尾草时,明知故问,笑个不停,然后“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我”被祖父的爱包围着。正因为祖父的包容、耐心和慈爱,“我”才能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无拘无束地玩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对园中活动的描写,既表现了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也表达出“我”对祖父的深深依恋。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再次写了园中的景物。园子中一切的动植物都富有生命力,充满灵气,不受任何约束。大树、土墙会和“我”呼应花、鸟、虫子和“我”一样起居玩乐;倭瓜、黄瓜、玉米任性生长……园中的景物身上有“我”自由的影子,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想说话就说话,想怎样就怎样。在这自由的园子中玩累了可以席地而睡,十分惬意。对一景一物的描写都包含着“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暗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呼兰河传》的结尾,表达了对祖父、对园子、对已逝去事物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不厌其烦地讲述祖父与“我”年龄的变化,表达出“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复使用“……了”的句式,表明祖父离世后,那些让“我”快乐的东西也都一一离开,表达了对美好的一切将逝去的惆长与怀念。“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从整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文,初步体会这部小说的悲剧意味,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层次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插图描绘了茂盛的庄稼、飞舞的蜻蜓和蝴蝶、生机勃勃的大榆树等园子中的景物、与课文中的描绘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产生对园子的亲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