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间画卷,作者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又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1至2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屋前色彩斑的瓜架、鲜花,以及屋后的青竹和鲜笋;
第3至4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自由觅食的鸡鸭;
第5至6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夏天傍晚和秋天夜里的美好景象;
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写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画面感,每个场景,每个季节都是一幅画。开篇从门前写起,抓住瓜架上瓜、藤、叶的颜色,绘出了“瓜藤攀架图”;再以“有些人家”衔接,依着时令介绍门前的鲜花,几笔,勾勒出“花开三季图”;又以“还有些人家”过渡,笔锋转向屋后的青竹和鮮笋,描绘了“雨后春笋图”。细腻而有条理,让人仿佛置身在绿意盎然的画卷中。紧接着,作者的视线从春转到竹林中的母鸡和小鸡身上,再移动至场院上的雄鸡,最后转到小河中的鸭子,绘出了“鸡鸭觅食图”。由静到动,由房前屋后到小河石桥,画面一下子变得丰富而又灵动,展现出乡下人家生活的自在与生机。而最突出、最动人的风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以夏天傍晚、秋天月夜为轴,选取了“门前晚餐”和“秋虫夜吟”两个场景,让画面一下子立体、热闹起来,有了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这些独立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层次丰富而又清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景画。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其一,作者爱用短句描绘所见所感,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如、开篇第一句分成五个小短句,读起来轻快、活泼、舒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其二,作者善用对比、衬托,让画面丰富鲜活。如,用高楼门前石子或旗杆的威严、单调,托乡下人家门前瓜架装饰的可爱;用“素”和“华丽”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形容门前的花;将母鸡和雄鸡对比着写活动;用妇女捣衣衬托鸭子不怕人的自在,让画面多了份灵动。其三,作者善于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使句子形象生动。如,鲜笋探头,母鸡率领小鸡,雄鸡大踏步,纺织娘唱歌,使文章多了份童趣。其四,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词句,如“时令、倘若、捣衣、向晚”等,还有门前晚餐是“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再如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这些新鲜的乡村生活场景和独特的表达,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遐想。作者在描绘乡村人家的画面时,对乡村生活中的朴素、生机、自在、和谐的欣赏和向往之情,贯穿了全文始终,最后凝聚在结尾,用“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有一幅写意风格的插图,给人留下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朦胧的意境,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与环境,又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引发美好的感受和体验。
同步练习1
【答案】
第一课时
一、攀 登 装 饰 顺 序 朴 素 探 头
二、一(条)小河 一(片)浓阴
一(对)石狮子 一(场)春雨
一(道)风景 一(派)农家风光
三、独特——奇特 朴素——朴实
华丽——华美 和谐—— 祥和
四、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独特、迷人
第二课时
一、冠(ɡuàn) 素(sù) 率(lǜ) 例(lì)
二、
风(大风) 探(探头) 耸(高耸) 倘(倘若)
凤(凤凰) 深(深浅) 茸(毛茸茸) 俏(俊俏)
三、(绿绿的) (青青) (迷人) (长长)(鲜嫩)(独特)
四、指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藤和叶、青红的瓜,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同步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