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参战70周年的日子,首先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以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捍卫了祖国的和平和尊严,愿英烈们安息!
毛主席认为这场战争意义有四,一是守住了三八线,为东北发展提供了安定的条件;二是取得了军事经验;三是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而由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
“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在这样一个周末,也是上映了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那时的故事。
跟随着电影,将时间调回到1953年7月12日的下午。
——我们前线见,刘浩同志。
——……前线见。
过桥。
任务十分明确,贯穿整部影片:
明天就是金城决战,今天大部队准备穿过金刚川奔赴一线,金刚川上的桥就成了生命线,敌人的飞机、炮火接连不断,一波猛过一波,张牙舞爪地想要摧毁它,我方的工兵连则是无惧炮火一遍又一遍地修好它。
可以说是奇迹了。
这一章节,镜头对准了我方大部队的战士们。
大部队中支援工兵班的高福来连长(邓超饰),说着一嘴没有字幕基本上听不懂的江西话,上级让他们去帮工兵班修桥,也有犹豫和迟疑,但最后被炸弹炸飞了下半身后,他抓着刘浩(李九霄饰)的腿,满嘴血水也只说了一句话:
“不要管我,快修桥,快修桥……”
刘浩不怕死,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他带着一张照片,他想替他已经死去的战友们拿到奖章,看似是荣誉,背后却是浴血的战友情。
他是个年轻人,冲劲儿十足,连长接下了修桥的任务,他听到后会去争论一番,虽然最后重点偏到了口音上;看到那边高炮班为了吸引敌机被炸飞的时候,他也会想要冲过去帮忙;
他是个年轻人,也有内心情愫,他会暗自说着“是个锤子老乡”,但是在危险的时候又会时刻关注着女通讯员莘芹同志,最后两人也只是点到为止,留下了一句“前线见”;
他是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有血有肉,有热血上涌,也有儿女情长,但是他更是一名志愿军战士。
莘芹倒在血泊中,连长只剩了上半截身体,他提枪对着天空中的飞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你拦不住老子,你拦不住!”
最后,他生命定格在扛着木头冲向缺口的样子,化为一座丰碑。
电影的第二篇将镜头对准了美军飞行员。
虽然我们的这位飞行员希尔同志的英语颇有西伯利亚口音而且速度很慢有种英语六级听力的感觉(演员看名字是俄罗斯人),而且敞篷开飞机戴牛仔帽的样子好像牛顿看了也不是很开心(这个还请专业人士指教一下)……
但是我个人觉得,正是有了这一章,这一部电影显得不一样了。
想拍好战争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敌人当成一个人来拍。
在希尔的视角里,志愿军是他的敌人,防空炮打死了他的同伴,他内心被仇恨和怒火填满,于是在要返航的时候还要下去干一个私活,他要去摧毁那台防空炮。
他成功了,但也仅仅是惨胜。
他摧毁了一号炮位,但是对面的战士最后一刻打出信号弹指明了他的位置,他被隐藏炮位的攻击炸到飙血。
复仇的快感,身体的巨痛,如浪潮一样冲击着他。
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后,他看着父母给他的牛仔帽上那句“God bless my son”,稍微稳了稳心神,又冲向了隐藏炮位。
在一次类似西部牛仔决斗式的短兵相接后,他的飞机又挨了一记重击,但是他的炸弹摧毁了高炮班。
他赢了,在引导轰炸机的过程中,他这样想着。
可惜,他高兴得太早了。
高炮班的关磊(吴京饰)和张飞(张译饰)是师徒关系,师父因为抽烟被降为班长,徒弟升为排长,但在师父面前仍然有些唯唯诺诺。
关磊技术好,性子很硬,下手稳准狠,在第一次战斗中抢了张排的第一炮位,摧毁了一架敌机。
张飞视炮弹如命,性格偏软,第一次对决时很久都没能找到发射时机,炮弹不够用,他也只能将高射炮当狙来用。
在第一炮位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两个人的那次聊天很让人动容。
“你要是心疼我,你把炮弹给我匀十发。”
“能成。”
张飞说出这两个字,关磊愣了一下,随即也只是拍了下张飞,没再说话,接过递过来的烤玉米,啃了起来。
接下来的三场战斗,一场比一场精彩,一场比一场惨烈。
首先是已暴露的一号炮位与战斗机的对决,一回合下来,炮位战友死伤过半,两回合下来,炮弹打光弹尽粮绝,最后一刻,在被轰成碎片前,关磊和剩下的几位战友掏出枪为隐藏炮位指明了敌人的位置……
在安顿好死去的战友之后,空中传来了战斗机的声音,“他又回来了!”,第二场就是第二炮位与战斗机之间的死斗,张飞指着战斗机的方向用陕西话大喊“你莫跑,做个了断吧!”,这一刻软张飞化身张翼德,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全片的高潮。
一个被炸断手脚的人,他还有什么?他还能做到什么?
张飞在第二场死斗中失去了全部战友,自己也被炸断了一腿一手,他听到了延时炸弹的爆炸,他听到了飞机又回来的声音……
他燃烧着最后的生命力,又爬了起来……
长板坡前救赵云
吓退曹操百万兵
姓张名飞字翼德
万古流芳莽撞人
桥被美军B29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彻底摧毁了,抬着木头的刘浩,工兵排中披着铁链的闫瑞(魏晨饰),已经死在炮台上的张飞,都变成了一个个炭黑的雕像。
6点战斗都开始,5点大部队必须过桥,怎么办?
美军已经开始疑惑了:“这桥为什么就炸不断?”
志愿军战士们冲入河中,在炮火中搭起了人桥,大部队们通过人桥,奔赴了最后的决战。
这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只有三个月,集结了当前最有实力的几位导演和演员,整个制作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最后的成片观感十分不错,我个人觉得是瑕不掩瑜的。
先说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点吧。
首先是人物群像的一些设计,最明显的就是方言,这一点在《八佰》里我就夸过,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将战争与整个国家通过方言联系在了有一起。吴京很贴合北京腔带点儿痞气的角色,而魏晨的兰州话更是让我这半个兰州人觉得十分亲切,而且方言还贡献了这样悲壮的故事中不多的几个轻松时刻。
其次我要单独夸夸张译,这个角色应该能为张译带来几个影帝,演技可以说是超神的,第三段里断手断脚之后的行为其实如果换成不成熟的演员,很容易让观众失去信任觉得假,但是张译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多方面的控制和释放,张弛有度,让观众完全被人物带动,当然也不光是最后的极限部分,前面的软硬对比,人物在张译身上也是非常可信,从头到尾观众在张飞这个人物上都没有出戏。
最后一点,就是做到了把敌人当人,不像很多神剧中对敌人进行矮化,也不像另一部分作品中对于敌人只是采用了固化的形象。片中的美国飞行员希尔,把这个人物原样放进好莱坞主旋律战争片里都完全不违和,作为一个美式孤胆英雄,对上级有些许叛逆,对战友有深厚感情,虽然牛仔帽戴地奇奇怪怪,但是行为上立住了一个非常西部牛仔式的美国军人。而有这样强力的对手,才能真正显示出我们志愿军战士的优秀,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我个人认为影片的第二段并不像很多人说得多余,反而是让整部电影都变得不一样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除了优点之外其实其实有些地方还是能看出整部电影打磨不足的地方。
有人说这部电影结构类似诺兰的《敦刻尔克》,我不能同意,《敦刻尔克》是三条时间流动速度不同的故事线最后汇于一点,而《金刚川》是同一故事线用三个不同的视角拼为一体。这样的结构我还算喜欢,但是在三个不同片段内用了太多的相同镜头,这一点其实应该更好地打磨下,估计也是没有时间了。
最有争议的一点应该就是最后的人桥,有人说是将血肉筑桥的过程具象表现了出来,不得不承认情绪确实过于饱满了,我去看的时候很多人也在这一段里哭了出来……
但是我不喜欢,正如我讨厌《八佰》里最后过桥的那一段一样,这一段人桥我也十分不喜欢,首先能找到的原型英雄张振智是在金刚川岩里渡口处架设了一座载重桥保证了整个补给线,此处的改动不仅仅是侧面反映了整部电影将工兵连造桥补桥变成了故事背景板(这一点我十分同意微博@午后狂睡 的说法,修桥、护桥、毁桥三方的戏份安排不够合理),而且在桥这个片段里我只感受到了导演对于煽情的执着……
对不起,我就是这么一个叛逆的人,你越跟我说“哭吧哭吧”,我越没感觉;相反在没刻意着墨于煽情的高炮班段落,反而是更吸引我想要落泪的。
整部电影看下来总体感觉瑕不掩瑜,在档期弱势的10月底及即将到来的11月,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是最值得一看的了。
最后,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