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是研究作者名辩思想的重要材料吗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作者公孙龙(公元前320~公元前250),字子秉,赵国人,战国时哲学家。本书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迹...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作者公孙龙(公元前320~公元前250),字子秉,赵国人,战国时哲学家。本书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迹...
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
《白马论第二》:“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
《白马论第二》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
1.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2.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3.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4.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5.古之...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离”的观点绝对化,只见离而不见合,不符合辩证法的“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观点,但他能够开辟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多数学派看重研究政治伦理,多不懂逻辑学,甚至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