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封上写着“暌违八年,余华全新著作”的字样,距离余华上一本书出版已经过去了八年,可这本书真的没有辜负读者八年的等待吗?
作为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华的文字一直植根于乡土,他总是能用简洁凝练且带有些黑色幽默的风格讲述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中国乡土之中的故事,尽管有些时候他讲故事的手法有些让人觉得太过“冷酷无情”,故事本身也多数以悲剧收场,但这正是余华的风格,把伤口撕的更深一点,让读者更痛一些,正因为这样以前看过的种种故事情节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余华曾在一篇随笔中写到,自己以前在医院中长大,经常见到手术,甚至他还经常能看到枪毙犯人,这种成长环境可能也导致了前期余华的写作风格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例如《现实一种》),同时也造就了他“冷酷”的讲故事方式。但后来余华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为如果只是展现生活残忍的一面而不给其希望,这样的作品是很压抑的,文学作品是教会人们如何好好的活,而不是如何去死,因此你可以在这本《文城》中发现,虽然书中的角色善始善终的不多,但也不至于像《活着》中的福贵一样,只有一头老黄牛为伴。
其实不太好评价这种转变是否正确,因为这代表着作家的心境随时间发生变化,但对于我而言,做为一名读者,已经接受了他之前的写作风格,反而对现在的这种转变有些“不够劲”的感觉。
回到书籍本身,其实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比较简单,木匠林祥福是个老实人,媒人给他介绍了几个相亲对象都没有成功,后来偶然间喜欢上了路过他们村庄的小美,但小美的来历很神秘,为林祥福生了个孩子后便把爷俩抛下离开了,为了找到小美,林祥福带着孩子寻找小美口中叫做“文城”的地方,后凭借手艺在溪镇也就是小美口中的“文城”定居下来并成为了一位乡贤。结果没过多久,溪镇遭到强盗袭击,后面故事也就主要在讲溪镇镇长和林祥福如何与强盗斗争,最后在斗争中牺牲的林祥福在家仆为他求来的棺材中落叶归根。
后面作者写了《文城·补》来交代前文一直没有讲述的小美的故事,整本书大致把目光投向在乡贤身上,表现出民国时期以乡贤为代表的一群人,身逢乱世仍没有丢掉的人性的闪光点。
单从讲故事的方面来讲,余华的功力不可谓不深厚,语言简洁凝练,寥寥几笔就能把气氛勾勒出来,所以我为什么说这部作品并没有给我惊喜呢?
首先,这部作品中的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不够自然,有很多地方人物的行动逻辑不够有说服力,让我看的时候有很强的不适应感,尤其小美这个角色,没有人物自己的灵魂,在我看来她没有自己的思想,她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所以有很强的割裂感。比如说,小美的未婚夫阿强把小美遗弃在林祥福家,她就爱上了林祥福还给林生了孩子,而后面看到了长的好像阿强的乞丐她又疯狂的寻找阿强,后面跟阿强出走,走到一半发现自己怀孕了,又返回到林祥福家里为他生下孩子,随后马上又转身离去。
我不太懂人类的感情能否变化如此剧烈,做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只是很不理解人物这样背后的行为逻辑。小美像个定时闹钟,时间一到就会自动爱上另一个人。
其次,能看出来作者描写乡贤是为了以点带面,体现出身逢乱世时暴露的人性,这里有高尚的也有卑劣的,但有些写到一半埋下伏笔后就没有回应了,比如镇长的儿子品性顽劣,与林祥福的女儿定下娃娃亲,我本以为后面会有因为他的顽劣导致两个人如何的结果,但也是草草收场,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像蓄力的一拳打到了棉花上,不够尽兴。
最后做个总结,我不想用老生常谈的说法说些什么江郎才尽的话,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一直高质量的产出作品,像余华他做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已经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甚至直到现在我脑子里还有许三观用嘴炒猪肝的画面,但这部作品塑造的角色只让我觉得是平面的甚至是片面的,过于脸谱化的描写让我读过一遍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我不知道余华以后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故事,但我依然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