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摘抄好词佳句?有的老师认为摘抄好词好句,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读写能力;有的老师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好词佳句可以大量积累语言素材,有助于孩子读写能力的提升……
不建议摘抄好词佳句
父母和老师,则往往会焦虑:
你读那么快,究竟读懂了没有?
你读一本书,究竟收获了什么呀?
甚至于会提出一些不恰当的任务。例如完成摘抄笔记:
1. 摘抄不少于10个好词;
2. 摘抄不少于3个好句子;
3. 写下你今天的阅读感悟。
不少低年级学生,本来很喜欢读书,但为了完成摘抄笔记,只能压缩读书时间,降低读书质量,胡乱找一些“好词佳句”,应付了事。
低年级学生摘抄好词佳句有用吗?其实没多少用处。
我很赞同魏智渊老师的观点:“孩子如果头脑里堆积了太多的好词好句,必然丧失真正的感觉。或者说,真正的感觉被陈词滥调钝化了。实际上,孩子成了“哑巴”,他无法创造出活的语言来。
这就像一个漂亮的姑娘,别人告诉他,金饰品是美的,鲜艳的衣服是美的……最终她会丧失对美的感觉,从而成为一个衣着恶俗的没有品味的人。
当儿童沉迷于一本书的时候,他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意味着,学习,并且是高品质的学习正在发生。一旦强制性地要求儿童摘抄好词佳句,那么,阅读的兴趣就会大大地减弱。
所以,父母和老师,不要做儿童阅读兴趣的杀手。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选择是否摘抄
只有大量阅读的刺激,才能达到阅读自动化,形成语感。
海量阅读,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两年下来,读到2000万字以上,大概200本书。学生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左右。当然,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海量阅读的目的,是儿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阅读文本,同时完成思考和理解。就像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往往一目十行,但是精彩的情节,如在眼前,这就是阅读自动化的表现。
海量阅读,并不是速读,不是读得速度越快越好。读小说的速度的确很快,但不是速读,因为我们不是要提取小说的信息,而是要享受读小说带来的乐趣,让孩子越来越爱读书。
中年级孩子要进行海量阅读,肯定要在阅读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中年级学生已经爱上阅读,读完一本书后,能主动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既是语言积累,也是一种享受。家长和老师应该多表扬,多鼓励。
中年级学生如果还没有爱上阅读,老师和家长强迫孩子摘抄好词佳句,只会适得其反。抓紧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摘抄好词佳句重要多了。

建议用心摘抄经典
苏轼抄书
有一天,黄冈教官朱载上来访苏轼,门上传贴进去,好久不见主人出来。朱载上等得不耐,几乎想要走了,才见苏轼一路走来,一路连声道歉,赧然道:“适才了些日课,失于探知驾到。”朱君就问:“先生适来所谓日课者是什么?”
“抄《汉书》。”
“以先生大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
“不然,”轼答,“我读《汉书》,至今已经抄过三遍。第一次每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次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
朱载上肃然离席,向主人请求道:“不知先生所抄的书,肯让我见识见识否?”
苏轼便命老兵去内室取来。朱君翻看,茫然不解其意。苏轼便说:“足下试举题上一字。”
朱载上如言举某段题上一字,苏轼即应声背诵数百言,无一字差误。朱君为之惊叹不已。
张溥抄书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列传》
张溥是明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书斋名字叫“七录斋”,何以得名呢?原来他“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也就是说张溥读书,不单单是读一读,而且还要抄写;不单单要抄写,而且要抄七遍。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名高一时”,“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也就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宋濂抄书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其作者宋濂也是“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以上若干故事,不难看出,抄书是我们古人学习的一个优良传统。读书不如写书,摘抄很重要。到底抄什么呢?抄学生自己喜欢的经典,抄“与学生命中注定的那本书”。
有的学生喜欢国学,可以抄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庄子》《老子》……;
有的学生喜欢诗词,可以抄写《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有的学生《西游记》,可以抄写《西游记》里喜欢的部分;
有的学生喜欢《红楼梦》,可以抄写《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
有的学生喜欢《简·爱》,可以抄写书里的经典语录;
有的学生喜欢《基督山伯爵》,可以抄写书里的部分内容;
……
用心抄写,可以深入理解这本书,并把书里所学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还可以对这本书进行深入的拓展性阅读,要成为一个年纪虽小,但却是对此了如指掌的专家。
读书和摘抄,应该是学生主动完成,并能体验丰富的读写乐趣,享受高雅的精神追求。
读书和摘抄,更应该是伴随学生一辈子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