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史诗级奇幻大片——《指环王》系列经典电影时隔20年后于2021年4月在中国重新上映,思及大家重温经典的缘故,本以为复映后的评分和呼声应是很高,却没想到迎来局部“扑街”。
在某购票平台上有6.6%的观众打出了一星,网友对其的评论出现诸如“剧情冗长”“过程无聊”“情节烧脑”等负面的关键词,引发争议。
史诗是什么?在我看来,史诗是历史感、是厚重感、是积淀感,同时,一部娓娓道来的史诗级大片,更加需要的是时间要够长,试问一部时长区间为60-120分钟的电影,如何塑造史诗呢?
传统的长篇史诗呈现给观众的内容是逻辑完整、条理清晰的,具有一定的深度、厚度。但如今,新媒体时代习惯了碎片化短视频和爽剧的观众,是否还需要长篇史诗?
作为一部20年前非常经典的影片,《指环王》系列被父母辈的“老观众”奉为划时代奇幻大片,曾经作为全系列平均分高于9分的豆瓣高分作品,《指环王》电影是不少科幻电影迷的启蒙作品,最初在中国于2001-2003年连续上映,绘制出一个宏大的“中土大陆”,霍比特人、半兽人、精灵族、食人妖等族类的设定,勾勒出一副光怪陆离的玄幻图景。
当年观影,发出最多的是“不可逾越的史诗”“意犹未尽”“经典”等感慨。然而作为当年公认的封神之作,如今成长于00后的“新观众”却不买账,有着不少差评的情况出现。
当新一代90后、00后涌现成为观影的主力人群,与20年前在父母辈流行的史诗级大片相遇,会碰撞出的什么样的激烈火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反差化的冲突?
01
书信传播、长篇史诗vs即时通信、短篇爽文
成长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父母辈,因为通讯技术尚不发达,更多是以书信作为日常沟通方式、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读物。
远赴异乡求学的爸爸会花费三个小时的时间给奶奶写一封家书,再等上一个月的时间,这封信才能到达故乡。
过去的慢时代里,一份份书信承载着的是沉甸甸的感情,让书信慢一点、再慢一点,让内容长一点、再长一点,因为爸爸说,寄一份信来回时间太长了,成本也不低。
所以他写信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要把近期内所有的情况连接成长篇书信,以那时最朴素、也最打动人心的语句写下来,寄出去,收到的回信往往也是长篇大论,厚厚的一沓,承载着全家人的关怀。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部电影中,观众看的是戏,什么才叫戏?
明白说来就是有事件、有冲突、有高潮,观众要求情节引人入胜,主角始终处于戏剧冲突之中,才会扣人心弦,吸引人注意。
但是在电影《归来》中,对于苦难涉之甚少,对于幸福也很少提及,他拍的是日常,瓶瓶罐罐、洗衣做饭,最集中的还要属写信的厚重感,蜿蜒勾勒的,是最朴实夫妻之间的爱情,他们是多么的幸福甜蜜和相濡以沫。
生长于2000后的我们,在线聊天等即时通信异常发达,根据第47次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1亿,占网民整体的99.2%。
这几乎是一个全民即时通信的时代,但由于其快速、即时、碎片化的性质,给予人们思考的时间很少,对大多数网民来讲,聊天内容常常充斥着没有多大信息价值的日常问候、只言片语、逗乐搞笑,乃至故意的胡说八道…...虽然快速,却充斥着许多无用、消遣性的信息。不禁令人深思,还就是二十年前曾经一度流行的信件内容更有信息交流的价值。
从不同年代日常交流沟通的方式可以得知,在没有手机、电脑等娱乐设备的年代,人们更易沉浸在经典书籍的海洋中,国内外名著、散文集是他们的首选,那个年代的父母辈似乎也没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可能性,他们是可以沉浸经典的,思维也是整体的、未被现代社会解构的。
而如今的我们,不必说经典史诗了,就连短篇散文集也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我们的世界被各种爽文浸透,无法沉静下来去阅读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典籍。
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具有高潮迭起、冲突极化情节的爽剧与爽文,不再愿意去面对复杂的、背景磅礴的、需要调动思维去理解的内容,更多的是坐等作者“投喂”,进而满足自己精神激越的“爽点”。
02
加速理论视阈下的碎片化
法兰克福学派新一代学者哈特穆特·罗萨通过对社会加速理论的阐述,从时间维度对当代社会进行诊断,认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加速机制,这构成了传播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
罗萨在其著作《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中提出:社会的加速是由三个结构性的因素所推动的,分别是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正是这样一种内循环机制使得社会呈加速度的态势发展。
如今,生活节奏在社会加速机制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快,五分钟一个高潮、十分钟一个反转的短平快作品受众影视市场的推崇,在此影响下,人们的信息选择、知识理解与观影记忆等方面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提出他对未来的设想,即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随选信息的天下”。在浩如烟海的传播内容中,受众往往会倾向于注意到更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内容,是那些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终止结束的微视频、轻小说。专业媒体生产出的深度化、篇幅长的内容往往不再契合受众已经被解构的碎片化思维。
碎片化注意是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于互联网信息的一种倾向性选择,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新闻信息生产的碎片化。
在还未观影时,一些受众已经对长达三小时的《指环王》望而却步,他们需要的是一位“称职”的编剧直接将梳理好情节的缩略版告诉自己,与其在电影院“枯坐”三个小时等待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还不如去b站、微博上找“五分钟读懂指环王”。
从一开始,一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就已经不在受众选择性注意的范畴之内了。
当受众沉浸于各种媒体为他们编辑的碎片化信息中时,受众无时不刻在利用着自己的各种零碎时间接收着这些信息,个人行为和时间都变得支离破碎,时间的紧迫性和思维的断裂性无法支撑他们进行深度思考。
使用者长期通过各类渠道获取简单的浅层次信息,这些碎片化、浅度的信息彼此组合会构建出一种对于对象的认识框架和意义结构。
毫无疑问的是,习惯于这种认知体系的受众想尽快追求高潮,尽管《指环王》也有高潮迭起的部分,但由于电影时长过长,高潮与高潮之间相隔甚远,导致人们等待时间太久,以至于即使后期看见高潮,喜悦与兴奋点也会被之前漫长的等待淹没。
在信息搜索极为快速和便利的条件下,基于知识积累的信息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记忆的特点相较于以往发生了变化,即碎片化趋势更加显现:受众关注更多的是重要信息点的记忆,以及倾向于记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而不再重点关注完整信息的记忆。
诸如《指环王》一类的奇幻大片本身和我们的现实世界相去甚远,“烧脑”便成为它们的代名词,复杂的背景与繁多的阵营给我们的记忆增加了很多负担,我们需要靠缜密的逻辑思维去理清其中的故事线,给我们的记忆造成很大的负担,而不愿调动更多的记忆力去录入繁复的情节。
在技术加持下,现代化对人的承诺变成了一种柏拉图式的“谎言”,使得人对时间和内容的感知不断被解构与重新建构,媒介技术则在其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因而,当代人被信息的即时性所支配,个体的时间主权与内容选择问题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异化”。
03
媒介异化:碎片化的麻醉功能
1
格式塔心理: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理论也称完形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这一学派注重整体性,认为知觉是先感知到整体然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而并非先感知到部分再注意到整体,即强调整体原则。
《指环王》系列电影讲述了黑暗魔君索伦在数千年前铸造了一枚具有无上权力的至尊魔戒,后来这枚魔戒辗转落到了天真无邪的男孩弗罗多的手里,弗罗多抵御住了魔戒的诱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最终前往末日山脉销毁了魔戒的故事。寥寥数语的电影梗概包含情节之广,涉及人物之多,这是一个整体,被分为三部分陆续上映,一部时长约为三小时。
整体是部分的高度融合,但接受总时长将近十个小时的系列电影对思维被不断切割的“互联网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由于前期碎片化内容大量注入人脑思维,在这个断裂的思维框架上不断固化,长此以往,大家都丧失了整体性思考的能力,也就很难再去接受篇幅宏大的电影与文章。
2
化繁为简:深阅读与浅阅读
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
大家对于《指环王》的负面评价大多聚焦于情节冗长、和自己理想中的剧情走向相差甚远。那我们理想中的情节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弗罗多所向披靡、没有世俗欲望、从未失败的完美形象,所以我们在他被诱惑、侵蚀地伤痕累累却还没有能抵挡住诱惑的时候扼腕叹息,发出前面几个小时都白等了的感叹。
殊不知我们看见的只是表象,真正的本质其实是藏在中土大陆云集多方势力的背景下乱世中人性的弱点。
观影体现的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平时所接收的一切信息,形塑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具有深度的观影者自然与长期快速浏览短平快简信息的观影者有不同的观感和体会。
碎片化的信息通常只体现表面上的东西,无法展现其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长时间接收碎片化信息使人们无法思考现象下的本质。
3
大众审美:短平快门槛与史诗质量
大众审美从来都是多元化,有人喜欢燃爆炫酷的打斗场面,也有人喜欢文艺清新的爱情讴歌,我们无法定义和要求他人的审美,对于《指环王》的科幻题材与曲折剧情,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打出差评或好评是个人选择的自由。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影视作品的打分应该建立在逻辑理性的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因为“老掉牙”“坑”“一个破戒指送了三个小时”就认定这部曾经载誉无数的经典史诗为“烂片”,未免有失偏颇。
正如影评中有人说到,这些打出差评的人依据的是“自己能接受的影片门槛”,而不是“影片本身的质量”。众人对于一部电影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它的制作、情节、演技、特效,而更加倾向于依赖自身主观感受去评价一部影视作品。
这又回到我们题目所讲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是否还需要长篇史诗?
近几年随着碎片化信息的迅速发展,“片段式观影”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观影常态。院线在对受众观影取向调研之后也鲜少上映如《指环王》一般的“超长影片”,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此次上映的《指环王》在一众影片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我们所担忧的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和购买力,市场再也不需要这类史诗级影片,也不再有博大情怀的编剧花费巨大的成本去改编史诗级著作,毕竟低成本的爽剧更能抓取噱头,后来居上,占据绝大的市场份额。
当社会只剩下对“快感”与“爽点”的追求,那我们的文化生活将会变得平仄单调。
04
结语:碎片化时代之思
在被碎片化界定的互联网时代里,《指环王》等长篇小说或由其改编的IP系列电影的生存窘境是显然的。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不断地侵犯着人文的深度空间。
从这一角度出发,碎片化时代或许就是一个“从神圣走向世俗”的时代,是一个祛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史诗已经淹没在被切割的四周碎片之中。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思维解构经典,但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宏大的叙事、环环相扣的情节、精致的演员阵容是受众读懂史诗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珍贵的历史记录,是优秀影视作品的增色剂,是提升电影价值的重要砝码。
如今,我们不再需要依靠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回复的家书来保持与家人的联络,也不再需要去书店购买厚本读物满足自己的阅读渴望。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完全可以在即时通信平台中随时随地完成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也可以轻松地点击网页浏览电子读物。
但碎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干扰项。因此,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我们需要学会智慧地与“碎片”相处,在周遭碎片中拼凑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