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从黑夜站到黎明——观《长津湖》有感

死亡是战争绕不过去的话题,一个战士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恰恰从直面死亡开始,而这个过程残忍激烈。
战场上生命极致脆弱,不堪一击,同时也迸发出强大,似铜墙铁壁。生是站在子弹边缘,刀锋之上;死是烈火焚身,冰雪覆体。
影片中伍万里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名援朝战士,把手里打水漂的石子换成扔向敌军的手榴弹,他经历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
影片里的牺牲从伍千里手里的骨灰坛开始,骨灰坛上贴着伍百里。大哥已然捐躯,二哥现役,伍万里在家,三兄弟的情况交代清晰。大哥二哥把该打的仗都打了,希望年少的伍万里不再上战场。导演这样的编排极具代入感,此时观者不自觉的进入影片,自己成为“伍万里”。接下来伍万里离家从军,去参与一场伟大的战役,观众顺利融入故事。
好的影片叙述可以让观众成为剧中人,《长津湖》做到了这一点。观众与伍万里一样,对战争一无所知,所以跟着伍万里一起上了“战场”。伍万里第一次接触死亡,是看见大哥的骨灰坛,他内心更多的是亲情;第二次是身体下压着因长期曝晒面目全非的腐尸,他内心里更多的是恐惧;第三次是射击过后活生生的战友张小山的死,以及自己满脸的血迹,此时内心逼近空白。看见、触碰、直面,影片没有煽情,在不动声色间完成了一个战士的内心成长。故事化抒情,层次分明,观众自然而然拥有沉浸式体验。
细节处理增加影片的情感力度,也让影片在紧张宏大的场面中有细碎的温暖和平凡的疼痛。伍千里把大哥骨灰坛放在父母面前,一跪一滴泪,把伤心和愧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张小山死后,夜里伍万里靠着树,手里紧紧握着张小山脖子上的挂件,问张小山的老家在哪里,伍万里准确地告诉他张小山的家乡和年龄,把失去战友的悲愤和初上战场对生命的不可预知刻画出来;隐蔽山谷中,等待总攻,兄弟二人分食土豆,一人一口,聊起小时候的事,打破战前极度紧张的氛围。聊到大哥的死,又把战争的残酷凸显出来。影片把情感多维度,多层次地铺排叙述,打破一味的崇高渲染,细腻深刻,让观众慢慢体会。
图片
影片没有去定义英雄,而是把英雄拉回到普通战士,刻画塑造普通战士的无畏和勇毅,交代普通战士的牺牲,让观众从内心去评判和识别。不强调牺牲,牺牲又时时刻刻发生。雷公的死,可以说是影片情感推进的一个高潮,雷公倒下的那一刻,背景音乐是沂蒙小调,嘴里说:冷,不要把我留在这儿……镜头特写伍千里揣着的七连“光荣本”,再联系百里、千里、万里的角色设定,观众不难体会到战争的残忍,加上编剧给的“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的台词,那些为和平失去生命的平凡战士都是英雄,是他们用热血换来此刻我们的安宁,国家的繁荣。
回到伍万里授枪前的场景,他在火车上负气要离开,一把推开车门,行驶的列车,眼前掠过万里长城,祖国山河,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镇住,长城这一文化标识成为影片取景的亮点。镜头再给到车厢内向外张望的七连战士,一个民族的责任和担当通过文化符号传递出来。
伍万里被罚站到天亮,车门缝隙里透进光亮,光照在他脸上,此时的伍万里注定会从黑夜站到黎明。
我们正是在黎明里生活的人!
辛丑年 丁酉月 乙酉日

牛晋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科文轩 » 从黑夜站到黎明——观《长津湖》有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