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整理

我的理念: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相信学生,发展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内驱力,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次作课内容为《老人与海鸥》,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教学要紧紧扣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本课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老人爱海鸥和海鸥恋老人两条线索,体会老人爱鸟护鸟的深情和人与鸟之间配合默契、和谐这一主题,倡导人们热爱动物。还要学会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结合目标“在展示互动关节,有效提升教师点拨引领的能力。”我在备课中紧紧围绕老人爱海鸥和海鸥恋老人两条线索,要求学生体会情感,分析写法,进而学会在生活中与动物和谐相处,能用文中的写作方法描写、表达。

确立课堂内容之后,就是督促学生自学,引导到位,防止学生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学习受阻。

再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如何在展示环节既不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地点拨引导,这是一门艺术,同时还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烂熟于心,需要掌握激励的技巧,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观察、准确而适时的抓住点评时机。这都需要教师有宽的知识面,深入的思考能力,学生心理的揣摩。

总之,教师点拨环节,要靠教师的智慧来引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只有有了有效的自主思考,才会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才会是积极的、灵动的,才会是丰富多彩的,才能真正实现此次攻坚目标。

图片

学习目标:

1.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我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点评:目标的设置除了体会情感,更注重抓关键词、抓写作方法体会情感的方法指导,把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中把读、悟、写有机结合起来。)

图片
课前准备

图片
知识链接:

海鸥是人类最熟悉的海鸟,有5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在北半球繁殖。它对各种环境都有非凡的适应能力,根据海鸥羽毛、体形,一般把它分为两种子群。一种是黑头或者是有头兜的鸥,体形较小,夏季头部颜色会有变化;一种是头部与身体颜色均呈白灰色的鸥,重90克至2000克。

资料补充:

海鸥老人叫吴庆恒。十多年前的冬天,他在翠湖与海鸥相遇后,就爱上了海鸥这种可爱的动物。他每天步行20余里,从 城郊来到翠湖公园,为的只是给海鸥喂食。他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舍不得花 一分钱坐公交车,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买一点好吃的。可他却用每月308元的退 休工资一半以上用来给海鸥买食物。十年来,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课时课堂内容呈现

图片
一、体会情感

(方法指导:1. 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课本上进行批注。2. 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3.想象画面,结合插图,感悟体会。)

(点评:方法指导在前,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想象、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想法,为课堂点拨的有效性作铺垫。)

1、我能用“ ”勾画出表现老人对海鸥深深的爱的语句,并能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简单分析出我的体会。(任务一)

(点评:角度已定,方法已定,指向明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有法可循。)

说明:本次课堂三个任务,都由小组当堂交流后现场抽取,预展后PK,获胜组获得展示资格。主持人主持相关语言省略。)

第一组展示:

生1:老人喂食海鸥时,“放”“退”“撮”“呼唤”四个连续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老人给海鸥吃食的空间,又体现出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和谐。

生2:海鸥吃食用“扫”字把鸥群对老人所给食物的喜欢描绘得生动鲜活。 运用比喻,把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比作“有声有色的乐谱”,形象生动地写出海鸥吃食时的欢悦。也表现出老人对海鸥的爱赢得了海鸥的信赖和亲近。

生3;老人呼唤海鸥时,“抑扬顿挫”写出老人呼唤海鸥的语调高低起伏,富于节奏,老人对海鸥的“亲昵”的爱,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儿女一样。体现出老人对待海鸥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爱。

生4: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企盼”说明老人希望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希望海鸥们快乐生活;希望能天天与海鸥在一起……

其他补充:“每天步行二十余里”相当于绕我们的操场五十多圈,说明老人舍不得花钱坐车,省下钱来喂海鸥。

教师点评:

(关于知识)同学们在研读课文时能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进行分析,谈出自己的体会。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只需关注两个点,一是第二段的外貌描写,关键词是“褪色”,引导学生分析出老人的简朴和坚持喂海鸥所体现出的对海鸥的深爱。另一点是让同学们辨析课文中“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 )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用的是“和”还是“对”。通过朗读、分析、体会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相互关爱的平等和谐的关系。

(关于展示仪态)而且主持人站姿自信大方、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值得我们我们大家向他学习。掌声送给他和他的组员们!(培训鼓掌)

(关于倾听组)补充的同学非常到位,读书认真,用心体会。有的地方即使展示组讲过了,但讲得不够透彻明白,我们要适时补好漏洞。

2.我能用曲线勾画出当老人去世后,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的语句,并能抓住关键词句说出我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由第三组展示

生1:第一处意想不到的是:“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突然飞来”也许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迫不及待。“翻飞盘旋”海鸥发现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它们用声声鸣叫叫唤老人。海鸥和老人感情深厚,舍不得离开老人。

生2:第二处意想不到的是:“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急速”写出海鸥的焦急、急切的心情。“瞻仰”写出来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尊敬。

生3:第三处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纷纷落地”表明海鸥之多,“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海鸥的举动反映了它们对老人的尊敬和哀悼,它们的爱让人感动。“白翼天使”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生4:第四处意想不到的是“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扑”“白色漩涡”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其他生补充:

1.“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运用比喻,把海鸥比作老人的亲属,体现了海鸥对老人就像儿女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

2.“纷纷落地”表明海鸥之多,海鸥们都对老人充满了深情。

3.“炸了营似的”体现了海鸥对于老人的去世无比伤痛、无奈,不愿意离开老人。

教师点评:这组展示更为大方,XX同学声音相当洪亮,展示组内互有补充,整个组把握问题准确。倾听组表现进步很大,补充积极准确到位,为我们鼓掌加油!(有秩序的掌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达标检测

1.我能用“忘不了……忘不了……”的句式来分别回顾老人爱海鸥和海鸥恋老人的相关内容。

(点评:规定句式和内容方式去回顾课文,既给了学生“米”,又给了他们“法”,那就很容易做出一顿好饭来。这种方法可以多用。)

由第四组展示

生1:.海鸥忘不了老人每天给自己做的可口的饼干丁,忘不了老人给自己和同伴取的好听的名字,忘不了老人和自己嬉戏时的笑容。

生2:海鸥忘不了老人喂自己时和蔼的笑容,忘不了老人看着自己和同伴飞回北方时向我们恋恋不舍地挥手,忘不了老人望着自己时企盼的眼神。

生3:老人忘不了海鸥听到自己的呼唤应声而来的亲切,忘不了喂食海鸥时鸥群翻飞啄食的可爱,忘不了和自己的“儿女”一起交谈嬉戏的欢愉。

2.我能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我或者其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

(点评:仿写设置在本文所学方法和学生感悟之后,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在自己或亲近的人身上去观察、去感悟,在教师点拨激发下,把生活中的平凡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生4:许久后,那只猫又来了,看见我可开心的撒着小蹄子跑过来,蹭我的裤腿,喵喵的叫唤着,我看着可爱,准备用手摸摸她,它却立马躲开了,我自嘲的笑笑,对自己说,它只是只猫,轻轻地把装着鱼干的小碟子放在它面前,然后后退一步,这次,它毫不犹豫地吃起来,时不时用它灵活的舌头舔一下嘴边的残渣。渐渐地,就算赶它也赶不走了。而现在用手摸它也不抵触,喉咙里呼噜呼噜的,舒服的直眯眼。

其他学生补充展示

教师点评:同学们利用“忘不了”的排比句分别从老人还和海鸥的角度回顾了课文,而且抓住了细节,很棒!又运用动作描写和各种修辞写出了人与动物间的友爱。我们不仅学到了一篇文章,而且学到了分析、体会文章的方法,从而也把握了写作方法!还学会了爱动物、爱生命,我为你们骄傲!

图片
把知识引向远方

图片
三、拓展延伸

1.海鸥老人的雕像: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  

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

2.一起朗诵:

永远在一起

怎能忘,

那只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

怎能忘,

那天地间有声有色的乐章,

肃立不动的守护,

却留不住往日的欢乐,

翻飞盘旋的旋涡,

却挽不回亲人的脚步。

让我们对老人深情地说一句:

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对海鸥深情地说一句:

你们,别太悲伤,因为还有我们。

让我们对围观的人深情地说一句:

在我们心里永远铭刻下这动人的一幕。

让我们对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说一句:

我们就像亲人一样,

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点评: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推动课下搜索材料和激情写作。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这是一种无声的引领,也是一种大巧若拙的点拨。)

四、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

3.阅读课本第选读课文《军犬黑子》,感悟与本课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设计意图:注重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学生作业进行了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让作业成为实践型、自主型和开放型的作业,形成多元化的作业教学形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一次校内或校外做课,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磨炼,更是一次成长。

这节课参与磨课的老师们的广泛好评,大家就本课教师的在学生展示环节的关于展示组和倾听组在点评时及时表扬表现优秀同学的做法给予肯定,认为这样可以激发效仿这是对学生心理掌握的准;认为教师在知识补充上的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抓住了关键点,这是对教材把握的透;还认为课件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在课堂点拨中灵活机动、不死板,是一种创新,是对教法研究的新;对学生易错字音的点拨中用“一个小秘密”成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抓住了点拨的时机……当然,我在这堂课中,也感觉到结合诵读指导的点拨的生命力一定会更强。

大家的肯定给我带来了自信,同时也给我带来压力和动力。教学之路是一条陪伴人的灵魂起舞的路。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的点拨,就是要不断地寻找时机激发他、点燃他,使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灿烂!让他们充分的享受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不断挖掘、展示自己的潜藏的多元智能!

我想,我们在路上,我们会一直努力!为了孩子,为了明天!

图片
教学心得

图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尽量用有限而有效的点拨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表达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

真正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流动的、发展的、发现的、思考的、用心的、实效的……我们作为老师首先要先做到执着、坚持、思考、发现、夸奖、放开、严格……唯有这种执着和认真的态度,辅以善于发现的能力和心灵,才能更激发课堂永久的活力!

而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需要不断地锻炼,激发自己的教学潜能;需要不断地切磋,获得思维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