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中国古代史部分1】

1.《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排除A项;CD项是秦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2.根据下图可知,隋朝完成了

图片

A.中央集权   B.民族融合

C.专制强化   D.国家统一

【答案】D

【详解】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状态,北朝经历了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北朝后期,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之后隋朝取代北周并消灭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从而完成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国家由南北分裂对峙到走向统一的历程,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民族融合或专制强化,排除ABC项。故选D项。

3.有人曾评论:单论其功绩,二者不相差。单论其才能,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但是两帝“用心”不一。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与材料描写不相符的是(  )

A.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   B.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

C.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   D.隋文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可知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可知,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故排除C项。故选D。

4.阅读下面《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能够得出的信息有

图片

①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②只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

③最北的城市是涿郡  ④最南的城市是余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根据地图所给提示信息可知,从地图上可以得出的信息有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最北的城市是涿郡,最南的城市是余杭。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下列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图片

A.①  隋朝   B.②  北宋

C.③  明朝   D.④  清朝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建立隋朝,618年隋朝灭亡,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①正确,A项正确;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清朝1636年建立,1912年灭亡,不符合“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排除②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6.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与下方时间轴上①②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图片

A.“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B.“光武中兴”“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开元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27-649年是唐太宗统治时期,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历史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713-741年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着一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发展,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排除AD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排除B项。故选C项。

7.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既相互合作,又互相制约

②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③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实际上是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的国家执政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有利于提高效率,体现了古代专制的合理性,①正确;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具有较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体现了古代专制的合理性,③正确;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强化了专制集权,造成三冗二积的结局面,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符合题意,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下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图片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割据的结果   D.衰落的过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实施了正确的统治政策,使唐朝出现了盛世景象,A项正确;就材料而言,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措施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9.阅读下表,从表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图片

A.武则天统治时期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更加稳定

B.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管理机构极大膨胀

C.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D.武则天的统治与唐朝盛世局面无关

【答案】C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唐太宗虚心纳谏,广纳贤才…重视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武则天打击故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重视文教,编修经籍。”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武则天统治时期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更加稳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管理机构极大膨胀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武则天的统治与唐朝盛世局面无关的说法错误,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D。故选C。

10.下图是“唐朝的兴亡示意图”,下列选项适合填在②处的是

图片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B

【详解】根据“唐朝的兴亡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适合填在②处的选项是“开元盛世”,B项正确;唐太宗时期,社会虽然出现了“贞观之治”,但国力还未达到鼎盛,排除A项;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根据题意,排除C项;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1.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唐末,黄巢发动农民起义

D.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答案】D

【详解】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对中国历史上政权存续的一个历史认识,即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都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历史事件,都属于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图片

A.唐朝与印度有着经济社会交往

B.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C.唐朝制陶等手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

D.唐朝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唐朝大食人俑表情生动,动作形象,说明唐朝制陶等手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即说明唐朝制陶等手工业、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C项正确;唐朝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称印度为天竺,此人俑印证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有着经济社会交往,而不是体现与印度的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信息,主要体现了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唐朝的文学艺术,无法得出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4.瓷器,是古代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同时代的瓷器艺术也各具特色,也凸显了制瓷工匠们的精神追求。某校历史爱好小组举办瓷器鉴赏比赛,下列图片是其中一组,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

图片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C.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D.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得出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为提高技术,手工业者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因此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A项正确;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在题干中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是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有韧性。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这个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详解】根据“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可得出科举制按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选拔有用的知识分子,形成一套稳定的官僚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制度与人才保障,C项正确;世袭制针对王权,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B项;行省制是在元朝开始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重视编修家谱,官修谱系甚至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的重要依据。到了五代以后,修谱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内容转为关注孝亲之道的教育。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的完善   D.儒家文化的兴盛

【答案】C

【详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发挥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造成题干变化的原因是科举制的完善,故C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兴盛不是造成题干变化的原因,排除ABD。故选C。

17.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皇帝越来越集权专制,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具体表现在

A.分封制的建立与发展   B.行省制的建立与发展

C.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D.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具体表现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以考试成绩而非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使得门第不高的许多读书人也能够凭借才学进入仕途,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性和平民化,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限于功臣和贵族,排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与题干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8.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图片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D.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唐蕃会盟碑”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相互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友好设置驻藏大臣;元朝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吐蕃,是中央政权正式对西藏管辖的开始;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是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有力保证,所以这一系列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A项正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排除C项;元朝建立是1271年,距今不到一千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9.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答案】C

【详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管理当地事务,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C项正确;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不利于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在管辖区内设立羁縻州府,与扩大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无关,排除B项;隋代已经出现羁縻州府,排除D项。故选C项。

20.“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鉴真东渡   B.张骞出使西域

C.玄奘西行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访佛教名师,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C项正确;鉴真东渡到日本,不是天竺,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排除B项;甘英出使大秦是为了加强同大秦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lihw.cn/14693.html

(0)
believe的头像believe
上一篇 2023年 6月 6日
下一篇 2023年 6月 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