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周宁: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这个寒假,既没有做周密的计划,也没有信誓旦旦的发朋友圈立一个flag,只想着能随心随缘,遇到喜欢的人和事就多停留一会儿,不适合自己的就让它随风飘散,怀着这样的心态,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捧起了周国平大师的《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
翻开书,是我最喜欢读的那种,通俗易懂接地气,每一辑里的小章节篇幅不长,文字也很通透,读完让人不会轻易就忘记,更多的时候,话能说到我们的心坎里。本想的是每天读一点,结果读起来便忍不住放下,一口气读完了五辑,一抬眼,已晨曦微露。书中每一页上都有直击我心底的句子,忍不住边看边圈圈划划写写,记录了自己的随感,新年后把书翻来再看,不由得笑出了声,书的每一页都像一个“花猫脸”。
捧着书,读着大师对教育的思考,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性,我不禁想起,当我们都还是孩子时,经常被告知:你成为谁谁谁那样就好了。却极少收到这样的鼓励:你只要成为你自己,就可以了。
大师周国平说,教育说到底还是要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保持孩子神圣的好奇心,还给孩子内在的自由,不去过度限制,不去扼杀兴趣。我想,因为生命本就是一场自我完成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需要成为任何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所在的教育科学学院还有一个专业是心理学,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很自然地去“蹭”了很多心理学课程。在精神分析领域,经常提到关于“成为自己”这个话题。记得人的心理有两种组成部分: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真实自体包含着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真实感;虚假自体则意味着人们行动和功能像正常人,但实则内心虚无。为什么会造成这两种情况?如果我们教师能能够看到孩子的本能需要和真实存在,并且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给孩子,了解孩子的创造性,尊重他的想法,根据他的需要进行适应和改变,就能让孩子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自体感。而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老师,忽略了或误读了孩子的需要,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孩子扭曲自己来满足外部的需要,进而获得肯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将会暂停发展,成为一个表面适应良好而内心空洞的人,最终也将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失去了自我。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怀揣着潜力的种子诞生到这个世界上,那么,这粒种子到底会长成一棵橡树,还是变成一株雏菊,在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知道。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当孩子内在的自我被唤醒以后,就会与这个社会建立起一种更深的连接和碰撞,找到属于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希望孩子们每天都拥有好心情,若一味压制孩子内心的自我,生硬地灌输孩子并不感兴趣的内容,何来好心情呢?更谈不上好方法和好习惯了。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了,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也才可能真正的优秀。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认同,这样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创造力,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视野与品位。因为每个人自有他的起点和终点,当我们培养一个孩子时,若能够将目光从外部的追逐,收回到其内部的探索和成长,便也开启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绽放之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八斗文轩 » 周宁: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