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长恨歌》读后感:美貌于女人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本书讲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王琦瑶的一生。

王琦瑶1929年出生在上海的小户人家,16岁那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摄影师程先生将照片寄到报社,其中一张被刊登在《上海生活》中的封二,使她成了名人,被冠以“沪上淑媛”,继后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第三名。在一次参加开业典礼的剪彩活动中,认识高官权贵李主任,成为他的金丝雀。好景不长,李主任在解放前一年的飞机失事中罹难。她不得不远走避世。

文革期间,王琦瑶再回到上海,她开一间护理室,给人打营养针之类的,似乎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她的美貌,是不会让其安静的,总有异性前仆后继的追随,她过往的经历,又使得那些男人不会将其娶回家做正室妻子,那些男人在与她有过一段关系后纷纷躲避而走,她生下了某个男人的孩子,将孩子养大成人。孩子却极其自私,只把她当银行。孩子23岁那年嫁了人,跟随老公出国以后,再也没有了消息。

晚年的王琦瑶,遇见怀念旧上海的老派克,与其产生了一段黄昏恋,年轻的老派克在与她交往一段时间后,感觉到了腐朽的老气,于是与其断绝来往,把她住所的钥匙委托他人去归还,那归还钥匙的人动了偷盗心思,想盗走王琦瑶早年做李主任外室时获得的财产,导致了了这一代名媛的死亡。

 

 

书中有一些我喜欢的句子,摘抄如下:

“上海的弄堂是行行种种,声色各异的,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它们是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流言是鄙陋的,流言是混淆视听的,流言是真假难辨的,它们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也是一个分不清,流言的浪漫在于它无拘无束能上能下的想象力。”

“越是有吸引力的事就越要保持矜持的态度,是自我保护的意思,还是欲擒故纵的意思?反正不会是没道理。”

“她的不认真,有点是为自己做一层防卫的壳,壳里藏的是自尊心。”

“她知道这世界上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越想要越不得,不如把握牢自己手中的那一点,有一点是一点,说不定反会有意外的获得,所以是越不想越能得。”

“她的眼睛是漠然的表情,什么都无所谓,但这漠然是带着挑战性的,有一点豁出去的精神,要将命运奉陪到底的决心。”

“她知凡事不可强求,自有定数的天理,她也知做人要努力的道理。因此,做什么都需要留三分余地,供自己回转身心。而那要做的七分,且是悉心悉意,毫不马虎的。”

“在这一个忧患的年头,忧患就像是空气,无处不在,无论知道和不知道,都感到忧心忡忡,前途渺茫,而过去的每一分钟都是好时光。”

“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便蒙混过去了,可偏偏在上海这个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的。所以,不仅是自己骗自己,还齐打伙地骗你,让你以为花好月好,长聚不散。帮着你一起做梦,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

“纷纷攘攘的世界,什么都向人招手,人心最经不起撩拨,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

“爱是自由,怨是自由,别人主宰不了。”

“这心情不是出于同情和善解,倒是来自青春的狂妄,觉得世界都是自己的,何苦去欺那些走在末途的老年人。年轻总是这样,因为缺乏经验,便不会利用自己的好条件,而且特别容易受影响,不相信自己。”

“这女人的日子,其实是最不经熬的。过的时候不觉得,过去了再回头,怎么就已经十年二十年的”

“一次次恋爱说是过去,其实都留在了脸上,人是怎么老的?就是这么老的!胭脂水粉都是白搭,描画的恰是沧桑,是风尘中的美,每一笔都是欲盖弥彰。”

对于美貌,我还是可以说几句的,读大学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诱惑,一位成功人士对我说,我给他生个儿子,便许我一世生活无忧,但是我不能被其他人知道。或许是从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或许是我早早明白,美貌带来的好处总有一天需要归还,我在道德准则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那样的事情是我不屑接受的。后来我过着普通大众的生活,与普通人结婚生子,但是在学业和专业上从不懈怠,在内心只有一个信念——让我的专业和内在超越我的外表。现在的我生活知足,心态平和,岁月没有摧毁我的外表,倒是给我带来了足够的底气,与岁月一起变老的勇气。

美貌于女人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挥舞的趋势如何,取决于美貌表层之下的能量内核是弱小还是强大。美貌受到的能量扰动要远远大于相貌普通的人或事物。这种能量扰动同时会助推内部与外部能量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若只当其是锦上添花之物还好,要是把美貌当成全部的实力,大概人生就会像这书里的主角一样,落得悲惨凄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八斗文轩 » 《长恨歌》读后感:美貌于女人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