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如果《为你自己活一次》像是理论,那么《因为这是你的人生》更像是方法论。
走着走着,总会明白。
明白,慢慢来,刚刚好。
读书笔记:
1 P21 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别人,就没办法形成所谓的自己。
2 P22 不能等别人心情好时,把这些选项赏赐给我们,这些选项本来就该由我们为自己制造出来。
3 P51 当我们把自己的原则,在朋友之中像大旗般挥舞时,我们最好能问问自己:就友谊而言,这是情商中的明白吗?这是情商中的恰如其分吗?
我们需要的,是值得交往的朋友,还是听话的朋友呢?
对所有的人际关系,我们最好都培养一个简单的态度:先把对方当一个人,有个性、有偏好、有缺陷的人。
有选择的一个人时,那叫“独处”;没有选择的人一个人时,那就难免是不得已的“寂寞”了。我们要尽量成为有选择的人。
4 P53 有关心,才会有关系。
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只拿不给的人。如果一直只拿不给,那你的人际关系很快就会只剩人际,而没有关系了。
5 P59 甚至根本没有人来跟我们商量,如何判断是赢还是输,我们就煞有介事地接受了人生竟然可以被分成赢家跟输家,胜利组跟失败组。
活着没有标准范本,只有适合我们的剧本。
常常提醒我们自己这件事,摆脱对范本的迷信与偏执,才有可能由我们自己做主来安排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倒过来,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所摆布。
你的人生不是一拉就开的易拉罐,你不是罐头。
6 P67 人要的其实不是了解,而是了解之后的顺从。如果有人非常了解你,却因为了解你,而把你治得死死的。你讨厌吃什么,他就喂你吃什么;你哪里痛他就往哪里踩,处处跟你做对,每件事都违背你的意思。这种了解,只会令你感到恐怖,躲再远都不够。
你不是要别人懂,你是要别人宠。如果懂你,却不宠你,那个懂,对你来说也没意思。
爸爸妈妈对孩子是否有爱,或者,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这些都决定于爸爸妈妈打算过什么样的人生,而不是由孩子来决定。
孩子唯一能够决定的,是自己心里要怎么看待这件事。
内心本来就是我们应对外在世界的最重要的宝库,要训练自己善用这个宝库,发挥各种力量啊。某种程度上,这个做法是一种祈祷,等于在向不存在的神明倾诉你的需求,借由想象出来的神明的力量,支持我们渡过难关。
一个人越懂得动用想象力来解决心灵的困扰,他在物质方面自立自强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7 P73 如果不能练习用对待“人”的方法,去对待我们尊敬的人、我们深爱的人,我们一定会手足无措、进退失据,而且遗憾的是,对方也不会因此领你的情,反而只觉得跟你相处起来,怎么这么僵硬、这么紧绷,搞得双方都累。
所谓人际关系,明明白白就是字面的意思,把自己当人,把对方当人,来建立彼此的关系。
想要跟任何人谈判,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够分辨自己心中的各种愿望的轻重缓急。
8 P82 人生是让你拿来活的,不是让你拿来逗大家开心的,你的人生为什么要拿来让大家都觉得欢喜?
他们要欢喜,就要自己想办法。
把别人对我们的期望,跟自己的愿望划分开来,这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第一步。
一生很短,能完成的事情很有限。爸妈对你的期望,跟你自己的愿望,不可能统统都完成,必须要按轻重缓急来分配自己的心力。
如果真的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所做的决定,就要让父母知道你的这份心意。可以很认真地让父母知道,也可以很幽默地让父母知道,但就是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期望。
9 P95 在被溺爱的时候,享受到的所有特权,都会一点一滴地转化为长大之后的责任。最好能够避免过于理所当然地使用“情感勒索”的说法,因为一旦动用这样的字眼,我们很容易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完全无辜的、无力可施,也无责任可担的受害者。那太偷懒了。
偷懒是很方便,可惜偷懒解决不了问题。
10 P99 能听的人,跟能说的人放在一起,各有各的本事。
我们不一定能够让自己变得非常有趣,可是我们可以让对方觉得:怎么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特别有趣。
友谊,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认知并且肯定彼此的长处。
11 P109 可惜人际关系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跟别人一起的事:不是一个人在天上飞,而是两个人或更多人都开着车,共用一条马路。我们越是不计较,就等于逼得别人要越计较。
有人会珍惜赠品吗?不会的。人们只珍惜自己付出成本所得来的事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逼得大喊要“做自己”?因为大家的身边经常被这些没有分寸感的人环绕,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做自己的乐趣。他们依照他们从小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希望起码我们自己不要成为没有分寸的人,把别人逼到角落了都不知道。
我们都想为麻烦定出一个明确范围,但你看,小麻烦总是有办法变成大麻烦。重要的不是永远小心翼翼地想避开所有麻烦,而是用恰当的心态去面对麻烦。
公司里人际关系最好的,一定是那个最常请同时帮一些对同事来说游刃有余的忙,又懂得倒过来适时回报同事的人,绝对不可能是那个从来不求同事帮忙,也从来不帮同事的人。
有什么样的关系,才可以给对方添什么程度的麻烦,这就是分寸。
而尊重人际界限的人,一旦感知自己得到别人好处,懂得想着回报,这就是俗话说的“知好歹”。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把这个人际关系只当成理所当然的赠品,看这个人“知不知好歹”,就能看出来。
12 P119 值得我们专注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与人之间,树立什么样的界界线,能令我平静、自在、舒服。
你对这个界线的需求,是会改变的。
我们的生活应该避免误会,而不是一再制造误会,不是吗?即使我们不可能伶俐到去读懂人的心,我们起码可以在察觉别人的界线时,尊重那个界线,理解界线的后面,就是属于对方的空间。一旦能有这样的认知,我们也就成了一个“明白”的人。
幼儿时走路跌跌撞撞,撞到谁都不会引起对方责怪,等到长大,我们就不再跌跌撞撞地走路了。摸索界线、追寻分寸,就是长大的过程。这样长大,不会油腻,可保清爽。
拿捏分寸的五个技巧:
主动,主动,主动
不要就范,不要就范
保持距离
别被摸透
转移重点
我们要主动引导、主动塑造我们期待的友谊或同事关系,而不要老是被动地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随波逐流。
对于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培养勇气,勇于做主,而不是任人摆布,结果受尽委屈。
13 P132 同样地,如果我们感觉到小时候缺少了爸妈的爱,很可能长大以后,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用大人对大人的态度,来面对爸妈。当我们想要修补遗憾时,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小孩的状态,向父母索讨那些爱的表现:礼物、称赞、宠爱。
把自己当作成年人,也把爸妈当作成年人。既然双方都进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试着改用新的标准,来要求彼此的爱,而不是像抓通缉犯那样,死命追究小时候所缺的那份爱。不同的人生路段,限速会不同,路边风景也不一样,不是吗?
只有活着的,才是爱,不然就只是爱的标本而已。
亲情、爱情、友情,都不可能有菜单上拍好的完成品的照片,供你拿来核对内容有没有缺斤少两。
当我们感受缺爱时,探索一下这个缺乏的源头:是不是我们拿了根本与我们无关的人生当范本,才会觉得缺少?这份爱真的有缺吗?缺的是馄饨的数量,还是馄饨的馅料?
你会觉得妥协,正是因为你怀抱着一份期望,这份期望来自不知道哪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菜单上的漂亮照片。
可以的话,请不要纵容自己任性地放大这些缺失感,太陶醉于当受害者,那是自讨苦吃。
14 P143 越是见过世面的父母,越是生活精彩的父母,越不至于把生养孩子当成自己的人生的唯一成就,也就越不至于把孩子的报答,当作曾经被需要的唯一证据。
父母可能一直没有机会认真面对情商的存在,没办法在自伤身世的同时,恰如其分地把这些感受当成生活本就会有的成分看待,这时孩子的罪恶感就要恰如其分,不能无边无际,不能一生一世,这就是我们说的合理范围。
恰当的歉疚感是知恩感恩,但过度的歉疚感,会玉石俱焚。
请容许我提醒诸君:美好的人际关系里面,一定充满了让步妥协、互相迁就。
14 P151 你看一棵树的花叶,就知道这棵树活得怎样;你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就能直接看见他的情商。情商全部展现在人际关系上。
人际关系美好时,盛开的是你的内心;人际关系破碎时,枯萎的也是你的内心。人际关系就是我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可摆脱的一部分,是“没了就会不成人形”的东西,不是什么身外之物,是内心之物,是直通内在至关重要的东西。
没有追求完美这种东西,没有完美的人际关系,没有完美的老板老师,没有完美的朋友,没有完美的情人,没有完美的爸爸妈妈。
以自己的需求为标准,刚刚好就够了,不必追求完美,也没办法追求完美,因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要达到明白,就不要随便接受人云亦云的标准,不要“好像大家都这样那我也这样吧”。
虚拟世界也好,现实世界也好,哪个世界能够给我们存在感,能够给我们足够满意的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想要住在那个世界里。
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当然是真的人际关系,而且是重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几百万年的老酒,就算装入了新的瓶子,酒还是必须要美味,才值得我们品尝。而这酒是否美味,取决于我们的做法,不是取决于瓶子。
15 P164 贴心往往不是抱紧紧,而是为你关心的人留下足够的空间
距离贴很近的人际关系,如果当中能够设立一块“无战争区域”,双方比较有机会意识到这个空间对彼此多么珍贵。就是因为平常动不动炮火四射,更能显出无战争区域的必要。
再怎么亲密的两个人,也不可能随时知道对方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用一个小道具或者小动物当作缓冲,标示出自己目前所在的情绪状态,方便对方寻找适合双方沟通的时刻,这就是与人相处的贴心。
16 P170 没的选择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什么?是创造选择,多创造一些选项出来。
做,就是要有行动。
“凭你这种货色,也想跟人家做朋友啊?”“凭你这种货色,也想领导整个社团啊?”“凭你这种货色,也想被外星人抓进飞碟去解剖还植入芯片啊?”……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动不动就否定自己、责怪自己呢?应该是因为发现除了怪自己,全世界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拿来当替罪羊吧。但其实自己并没有犯错,只是什么都没做。不改进这一点,赶快做点什么,却直接宣布自己无药可救,这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大量依赖跟别人比较,以及收取别人的评价,再掺杂自己的意见,而逐步形成的。
不想继续委屈的话,就要翻新我们对人际关系的陈腐想法,别再误以为讨好大家是人际关系的至高境界。
体会着自己的存在,摸索出自己的需要,才有可能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人际关系,这包括调整与生俱来的那些人际关系,以及另外去建造那些没办法与生俱来的人际关系。
人类超越动物最多的能力,就是人类会不断地开拓人际关系,找到新的对象来合作。
没有别人,就做不了自己。
人本来就不应该被另一个人当成世界的中心,我们被宠物当成世界的中心,确实很过瘾,但不能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养成习惯,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人际关系。没有任何一个人(即使我们的孩子或者恋人)应该被要求,把我们当成他的世界的中心。
你当你自己世界的中心就好了,干吗去当别人的世界的中心?
我们每个人能力都很有限,人际关系是扩大我们能力的方法。
没的选择的时候,创造选择。
没朋友的时候,交朋友。
17 P180 你如果能令对方感觉被需要,你会带给他很多喜悦。
用别人喜欢的方式,请别人帮忙,就有可能变成朋友。
18 P194 生活中困难的选择会一直出现,如果身边有人可以不只是一次性回答,而是让我们能够在不知如何是好时,借取他们的眼睛看出去,用他们的角度来想象:如果是他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选择?那么,这些人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追求:借取别人的力量,让自己活得更好。
但具备同理心,得到最多帮助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一旦我们找到了常常值得聆听的人,我们的同理心会成为一把钥匙,让我们在需要时能够坐进对方的驾驶舱,模拟着,如果是他们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会怎么做。
我们的视野会因此拓宽,心智会因此成长,这就是交到好的朋友的神奇之处。
找到你喜欢的事,如果找不到你喜欢的事,就找你喜欢的人,依循着这个你喜欢的人,顺藤摸瓜地去感受他的热情都投向了哪里。我们对很多事的热情,是被某个不断散发热情的人给点燃的。那个人也许不在我们身边,而是活在书中、传说中的遥远人物,但即使是与这么遥远的人建立某种单向的联系,依然是一种动人的、能够启发我们的人际关系啊。
如果一直找不出你真心喜欢的事,那就找出你真心讨厌的事,然后朝着这些事的反方向,用尽全力地狂奔。
19 P201 所谓的人际关系,当然不只有关系的开拓与维持,也有关系的结束。
任何人的人际关系,都不可能一律是强韧的,也没必要一律是强韧的,有很多关系脆弱到出乎我们自己意料。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依据我们的需求而建立,而我们未必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品味与感受,需要时间逐渐养成。
人越活,剩下的时间越少,能用的心力也越少,在交朋友这种事情上,当然应该要越变越挑剔。
所有离开学校就停止学习的人,都是放弃的人,既放弃了对抗生命的残酷,也放弃了攫取生命的乐趣。
恋爱需要学习,交友也需要学习,因为会遇到的每一个令我们动心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会变化的人,不是课本上的印好就不会再变的字,不是算数里的死板的公式,背完就了事。那些人身上如果没有引起我们好奇进而想探索的特质,我们是不会动心的。而每一次的好奇进而想探索,都是又一次的学习啊。
学吧,就算不学,你也一样在变老的。
20 P214 主动才能当主人。
情绪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才是情绪的主人。
人际关系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才是人际关系的主人。
嫉妒与自卑,被大多数人归类为负面情绪,但情绪是中性的,能够看到这种情绪的正面,它就是正面情绪;如果只能看到这种情绪的负面,它就成了负面情绪。操之在你,而不在它,你是它的主人。
想要增加自信时,跟别人比我们比较强的地方;而想要增加斗志时,就跟别人比我们比较弱的地方。
坦率地看,情商就是要自得其乐。
21 P223 如果常常脱口而出就是被动句,这可能意味着我们不想承担我们所做的选择。
当我们谈论人际关系的时候,先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跟这个人有关系,为什么要继续维持关系,弄明白了以后,才会知道我们要怎么面对这一份关系,才可能做得到刚刚好。
22 P231 在人际关系里面,我们的付出,是不是能够对得准对方的需要?
太多人赞赏判断错误的努力,太少人赞赏判断正确的放弃。
没有对准对方需求的付出,对方等于没收到,那就很难有回报。拿槌往错的方向去敲锣,结果没敲到锣,当然听不到响声。
且更糟的状况是,对方不只是收不到,甚至觉得是干扰。槌没敲到锣,反而敲到头。
假设在人际关系里,你的付出常常换不来你所期待的回报。你可以往上游眺望一眼,看看你的付出,是基于你自己的需求,还是你所判断的对方的需求?
爱一个人,有功力高下之别,所以我们才会说,某某人是一个很糟糕的爱人,而某某人甚至根本就不懂爱。
心理学上,把爱一个的功力分成了四层。第一层,关注;第二层,看见;第三层,包容;第四层,成全。
所以,暂且不要那么乐观地幻想一定会有包容与成全,把第三层跟第四层改一下,改实际一点。
第一层,关注;第二层,看见;第三层,核对;第四层,面对。
23 P241 不管对方是威胁还是利诱,目的就只有一个,要你觉得他是最重要的,是最无可或缺的。
人只要一登高望远,见到开阔的景象,心情就会放松下来。坐在江边,看着江中的帆船来来往往,才会产生“千帆过尽,无非是为名为利”的感慨。
把距离拉远,把我们带离现场。这就是“那又会怎么样呢?”这个疑问句的功能。
剧烈的情绪起伏是很消耗能量的,爸妈费力地表达了情绪,如果换来的是小孩毫无章法的混乱反应,这些情绪就都浪费掉了。
借由这么一场谈判,能够认知到自己累积的筹码不够,这很划算,因此而能够警觉到,自己的愿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姑且想象一下:第一,这个威胁就算发生了,具体是什么情况?第二,真的发生,可以有多少转圈的余地?第三,如果完全没有转圈的余地,我们吃得消吗?
亲子之间冷战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往往要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才发现这场战争是多么地不必要。因为这种冷战永远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搁置问题。搁置一切就是冷战的基础,一旦能够面对,冷战就会结束。
如果不幸真的陷入了冷战,冷静地想想对方要什么。如果他们要的是面子,要的是台阶,要的是感恩,要的是道歉,这些很明显都是你完全给得起的东西,选一个时间,把这样东西给他们,而不要没完没了地冷战吧。
对方宣战,不表示你要应战,你可以不战,更可以令对方发现:没有战的必要。只要让对方看见,这场想象中的战争,根本不会有任何战果可言。没有战果的战争,有什么好打?
24 P251 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别人的意见就没那么重要
我常听别人称赞某人“内心强大”“气场强大”,讲得好像日常生活成了玄幻小说或武侠小说,其实说穿了,某人依靠的不是内心和气场,依靠的是头脑清楚,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了这样的决定。
在这么多可畏的事当中,能够只靠头脑清楚就足以克服的,正是“人言”,人言无非就是别人的意见。
下次再担心沟通很困难的时候,不妨往上游眺望一眼,看看到底是沟通的对象很张牙舞爪,还是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内容可供双方沟通。如果自己有了扎实的内容,等着要跟对方沟通,是不是对方就变得没那么张牙舞爪了?或者说,对方还是张牙舞爪,可是拿你没辙了?
我们活着,任谁都会受到别人的伤害。不要分散心力去保护那些看起来中弹最多的部位,而是要集中心力去保护那些一旦中弹就会致命的部位。
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脆弱,才会知道怎么把力气花在刀口上、把自己装备到坚强。
25 P263 吵架的时候,理性把位子让给了情绪,而情绪可没有逻辑,不会去推演说了什么话会导致什么后果。
除了吵架,有些话是永远都说不出口的。
吵架同时身兼人际关系的炸弹与彩蛋啊。
26 P278 年龄与历练会影响一个的价值观,我们在寻找新朋友的时候,未必能很快探索出对方的价值观,但会比较容易知道对方的年龄与历练。
不同历练、不同年龄的人,常常让我发现,自己原本的想法有多么狭窄、多么乏味、多么一厢情愿。
我亲身体会到,我们本来就应该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对象,怀抱不同种类的期望。比方说,家人更多应该是拿来爱的,而不是拿来听从的;对一起工作的伙伴,要建立专业上的信任,却未必要建立友谊;等等。
朋友之间分享的秘密,多半就是我们在做各种决定的过程中,思路与感奇怪的横剖面。
我们要的是心里明白,恰如其分。
如同我在《为你自己活一次》里所建议的:不是用力控制情绪,而是感受情绪、懂得安排,进而达到平静;不必用力追求太常被高估的快乐,而是在平静之中体会喜悦。
你不知道朋友的启发,能把你带到多远,就像我每翻开一本我很期待的书,我也不知道这本书能够带我到多远。
但起码,我们都不只是停留在原地发呆了。
这是你的人生,除了做自己,没有其他可做的。不要让你生命中的人白来一场,让他们带你去你原本不知道的远方,让他们陪伴你成为比你原本想象中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