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千万里的跋涉,只为这一分钟的静默

第四本断断续续,看的有点辛苦。

但是睿智的极友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读书笔记:

1 P3 古希腊人把北极叫作Arctic,意思是“熊站在头顶的地方”。

2 P3 年纪渐长,我明白到遥远而有危险的地方跋涉,需要几个条件。第一是有钱,第二是有时间,第三是有人筹划组织,第四是当事人要有一点点胆量。

3 P4 至于勇气,如同忠诚老狗不嫌家贫,从未离开过我。

4 P4 年龄提醒我 ,有些理想,要进入优先考虑级别。不然,必有力不从心的那一天。

5 P4 去北极点当然会有点风险。不过世上最可怕的险境,是凡事万分小心。

它的险,不在于险象环生濒临崩溃,而在于此人终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绝缘。

鲜活生命被活成了无汁衰草,一世等同一瞬,实为可怖之事。

6 P37 值得永久收藏的唯有记忆,而非任何物质。

7 P49 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地球人须秉持大格局观。为了北极的将来,为了整个人类的福祉,都来关注北极,整体规划北极,完善保护北极。

8 P68 人在哪里,便要把哪里当成家。如果只把固定的地方当作家,剩下的时光便都是流浪,人生岂不充满漂泊感?

9 P77 我可能因年轻时在藏北山野多年,惯于万籁静寂,对嘈杂纷扰的环境,反倒不安。

10 P82 而这一次旅行,没有网络信号,让我们很惶恐,突然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很多空白,知识层面没有PDF的框架指引,开始没有条理,没有细节,链接无法展示。

突然发现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留给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翻云覆雨变得无法施展。

最终我们开始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回归人之初的混沌。

11 P83 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未曾直接用过这些知识,甚至笑称会加减乘除就可以立足于社会,其实我们不知不觉地受益于自然科学给予我们人生的奠基。

好的摄影师和好的作家都是行千里路,让我们厚积薄发的也许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技巧,而是人生的一个综合素质。

12 P93 这一刻,我对船长刮目相看。我无法评价他指挥破冰船的才能,也不知道他的性格和经历,但喜欢这种深邃如冰的镇定冷静,还有偶尔流露的——暖。

13 P99 南森的冰上徒步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刷新了当时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并首次向世界证明——北极点附近不是陆地,而是冰冻海洋。

14 P108 老杜说:“北极燕鸥非常喜欢阳光,生活在极昼中极为快乐。

享受完北极圈的极昼后,燕鸥们向南飞,越过赤道,直抵南极,开始享受南半球的日不落。

等到南半球极夜降临时,它们再北飞,回到北极沐浴阳光。它们穷其一生,都在追逐阳光。”

15 P123 他思忖了一会儿说:“人体舌头上没有大血管,这毫无疑问。至于咬舌自尽,只能说明该人自杀决心非常大。

舌上的感觉细胞很发达,咬舌非常痛苦。一个人如果执意自戕,终究死得成。

咬舌后剧烈疼痛引发的反应性休克、继发感染、无法进食导致的营养极度匮乏进而全身机能衰竭……诸种原因,皆可最后致死。

古书上的咬舌记载,主要表明这个人必死之心决绝,并最终达到了目的。至于具体是否系咬舌立刻死亡,也许并不是史家记录的重点。”

16 P140

记得卡尔维诺说过,行走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

在陌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是和家人同游,真正的熟人便只有一个——你自己。

你突然会很想深入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有的感慨兴奋悲伤惆怅由何而来……然后惊悚地发现——所有的触景生情,看似无根浮萍,其实都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通常,那个曾经的你,悄悄住在记忆的坑道里,轻易不会升帐出来打扰或是陪伴现在的你。

旅行似一株还魂草,让陈旧记忆水灵灵地复活。奇异并不仅限于此,你还会在旅行的某个瞬间,不可抑制地眺望未来,想把今后的你提前请出来,和今天的自己做个伴。

你会好奇地打量他,不过那人的细节部分是看不大分明的,只能辨出大体轮廓。

若是将来的你,如蒙面人一般,完全看不出端倪,那么,弱弱提醒你一句,你可能未曾认清自己,人生也没有斩钉截铁的目标。

这如同神奇魔法般的际遇,若你一直待在家里,日复一日地刻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你只能和此刻的自己像连体婴儿似的牢牢贴附着,腾不出气力回顾和展望。

主动选择暂离熟悉的环境,有可能让平时深藏不漏的深层自我,兴趣盎然地逃出来,我们就有机会和它摸索存在的终极意义。

极地探险家南森说过:“灵魂的拯救不会来自忙碌喧嚣的文明中心,它来自孤独寂寞之处。”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连续的光,被日常生活的斑驳栅栏,分离得支离破碎。旅行的银针,将我们破损的记忆缝缀织补起来。新的印象如魔术师的毯子,遮掩住千疮百孔的过往。

17 P148 现实并非如此骨感,坚定地知道想做什么,正当努力地砥砺前行,抓住机会,最终达成理想的人,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般罕见。

18 P148 阳队长周游世界的愿望和赖以谋生的工作结合得如胶似漆,有充分理由断定他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而非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形成的好运。

19 P149 爷爷看世界的目光,有他独特的视角,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企及的。

20 P151 阳队长接着说:“北极点之行的不同,还包含人的不同。游客来自不同国家,各有特点,每次都是新挑战。尽管我已经走过几十趟北极点了,但每次旅程都相当于第一次。”

很想告诉阳队长,中文里形容他这番心境,有个形象的句子——一切从零开始。

20 P174 旅游,还是得走得远一点。太近了,约等于出家门遛弯。

游客们自创了一个名词——极友,顾名思义,结识于地球极点的朋友。

 

极友们聊天颇开心。每个人都是一本大百科全书,在家时基本都是闭合的,出门了,风把书页吹拂开。

大家相互阅读,时而诧异,时而惊喜,更多时刻,心存茫然。

我把聊天印象组合成与某个极友的对谈。这个人,是虚拟的。所说之话,也是捏合而成,恕不要按图索骥哦。

此极友为男性,上了年纪,面清癯(qu     )发花白,贝齿莹亮(估计是种植牙),身上筋多肉少绝不臃肿,财务充分自由。

21 P179 极友道:“第一,你要走出门,身心到远方去。”

极友说:“第二,你还得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这些设备都开动起来,全力以赴接受新鲜信息。如果还像在家一样,对外界抱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态度,等于用保鲜膜把自己包裹起来。

就算能看见外面的风景,却感知不到温度。你看得见花开,却闻不着花香。你虽呼吸了当地空气,却进入不了彼时彼地的氛围。

如果一切都以维持自己的素有习惯为尺度,循规蹈矩,那么,不管你在地图上移动了多远,等同寸步未行。

就算握着一大把机票门票游览证据,你也还是缩在木套中的现代木乃伊。”

极友接着阐述:“第三,你的脑筋要应声而动。不走脑子的旅行,是行尸走肉。

你可以购物,可以吃美食,可以大惊小怪呼天抢地不已,但你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脑袋瓜要高速驱动,一切异于我们已知常态的背后,或许都有未知的逻辑和相应的历史沿承。

也许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显出愚蠢和笨拙。这不可怕。正是身处异地的魅力和乐趣源泉。无知和迷茫,是因为有盲点在。

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地解开这些谜团,正是旅行让人久久回味和不断探寻的动力。”

22 P187 遇事儿怎样给自己以恰切解释,是人所应必备的重要应变力之一。

只要大方向基本正确,便是对自我的包扎安抚。

只要对他人无害,哪一种对身心较妥,便用哪一种,有时并无高下对错之分。很多事情,稍有欠缺才是常态。

此刻,自天而降的雪花变大朵,随风起舞快捷落下,假装对我们的即将离去表示挽留。我向极友望去,他眼眸中世界消弭(mi),一片空白

23 P218  细端详之下,其中天生丽质的比例, 也和一般人群差不多,端丽多半来自她们的后天修为。

一来经济上宽裕多时,衣食无忧,不必为柴米酱醋盐忧心忡忡,眉宇间便少了贫困拧折的皱纹。

二来她们多喜好旅行,言谈间见多识广,有历练积累之醇厚,呈宁静丰足之相。

再加上习瑜伽信佛法等,诸多修炼养成,如橡木桶中典藏至正好的清澈红酒。

船客相逢聚谈,通常友善。大而不傲慢,老而不骄矜,小而不卑弱,弱而不羞惭。

不过我依然确信,每一个面露幸福的女子,生命也曾有过千疮百孔,不过是善于巧手织补罢了,方得此安乐欢喜。

每一个豁达睿智的男人,必有他殚精极虑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只是未曾言说,显现给众人看的是沉稳泰然。

24 P225 我说:“我们以为自己与别人有很大不同,其实大家都差不多。

25 P269 年轻时,我曾对万千遗憾耿耿于怀。年华渐长,我已能比较心平气和地接受缺憾,承认不是所有的结局都无懈可击。

有一些美好,终将逝去,唯有珍藏眼前胜景,浇灌记忆长青。

26 P295 我说:“中国国情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现今最富有的人,多是中年人和某些年轻人。

走一趟北极点的确不便宜,但中国现在出得起这个钱的人,绝不在少数,只是每个人投放金钱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朋友说:“我以前总觉得年轻应该努力奋斗,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才是正途。旅游休闲什么的,于心不忍,甚至觉得是浪费和罪过。”

我说:“中国人勤奋,实乃好品质好传统。不过,劳动者并不等于不休息,休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到远方去,看看这个美丽世界,是最好的休养生息的方式之一。等你休息好了,再意气风发地投入工作,事半功倍。

所以,即使是从纯粹讨论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旅游也是值得的。”

27 P300  心病还须心药医,接纳就是了,明白人生有穷期。

28 P309 卡洛·罗韦利说:“我们的生死如同星辰的生灭,个体如此,全人类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生命正是因为短暂才宝贵。

29 P317 这一分钟的感受非常奇特,从此,我不再害怕冬天,不再害怕寒冷。

因为大自然以它的力量,医治了我的悲伤。

我的父母能在如此寒冷的地方安然出现,说明他们对此无所畏惧,证明他们也希望我能走出冰冷刺骨的哀伤。

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觉察到自己死之将至的动物,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会化为烟灰,碎为土壤,完成从动物到植物或是无生命体的转化。

我们不畏惧死亡的方式,就是逐一放弃对身外之物的依恋,包括悲伤。对单个生命的过分悲痛,就是对神圣生命的轻慢。

旅行的神秘就在于你会猝不及防地遭遇深沉的触动,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修改自己的心境,对炎凉世界多一分微明的期许。

30 P319 我想起据说是仓央嘉措的一句诗: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也是天堂,却总有些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将高原改成冰原,此诗句也可成立。想想也不很恰切,眼见得所有的人,都走得动。也许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北极点,也是与神耳语的地方。

31 P321 千万里的跋涉,只为这一分钟的静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八斗文轩 » 《破冰北极点》读后感:千万里的跋涉,只为这一分钟的静默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