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速成绝无可能,完美永不存在

需要集中注意力思考的书果然读起来就特别慢,但是往往这样的书很适合隔一段时间再拿起来重读几遍。

双12在当当网上买的书终于在12.16号收到了,当天下午对买的几本书进行了粗略地浏览,觉得每一本好像都很好看。挑了这一本先拿出来看,是因为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当下的自己最需要的,起初是抱着想要从书中得到高效使用时间的“捷径”(我真是一个肤浅的人呀),所以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这本书,并且希望可以尽快尽快尽快读完,然后把有用的方法付诸实践。后来,发现简直是自己的痴心妄想图片

从头到尾几乎都被彻底洗脑,原来,愚笨了这么久图片自知真的是太难了,太难了,太难了。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一些目前看起来正确的道理,还要与自己多年来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比,思考,目前并没有达到验证阶段,只是接收,也谈不上接受,这样的简单接收情况下,已经觉得脑容量不堪负荷了图片

But,我强烈推荐一下这本书,越早看越早受益,但是需要坚持,因为没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用作者李笑来的话来讲就是:读这本书是无趣而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坚持去做,我们要坚信积累的力量。

昨天晚上想要把这本书结束掉,是因为我真的很进入状态了,而且看得极其认真,并且在酷我上听到了很好听的“小星星”钢琴版作为陪读。但是呢,变数就是我中途看了一眼手机,微博热搜显示刘鑫改名,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看了整个故事(之前看过一部分但是已经记不清楚了),看完的想法只有,案发现场为什么没有监控?为什么?为什么?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了。

今天上午,我又重新找回了状态,终于看完了,但是看完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呀,在这里就趁热打铁,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我从最近迷恋的网红博主(想知道是哪个博主,哪个书单的小伙伴,请私信我)推荐的书单里买的书,一起的还有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还没来得及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由李笑来写于2009年,应该是这段时间看的书里,耗时最长,最浪费脑细胞,但是觉得看完之后(接收),认真接受,对比,分析,验证,反思的话,将是受益最大的一本书,我现在还在接收阶段。

整本书的每一页都值得认真阅读,以下简单谈一些对自己印象最最深刻的点:

  1. P95 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但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有多大,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为距离已经足够近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P121 我曾替他们着急,可是后来却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例如,一个人若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一个世界——他比那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如此看来,其实每个人原本可以拥有的都并非只有一辈子,只不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
    一个人通过习得技能,可以拥有好几辈子,真的好划算呀。
  3. P139 个人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其表现往往为恐惧;而群体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其表现往往为疯狂。有句话非常精辟:“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4. P170 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5. P175 中学的数学课本上就有: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不知不觉就把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等同起来。有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调查,经过几年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其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其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 P187 实际上,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举个例子,所谓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凡事要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事实上,这种观点失之偏颇。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许多人意识不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心智未被开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思考工具而已。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以及他们的想法、理念)不是积极的呢?
  7. P199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这句话里面的“培养”不如换成一个更朴素的词——积累。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当一个人只有一点点勇气的时候,就期望他可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是非常幼稚且不现实的想法。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所有人的起点都是负数。但凡是人,都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这个算式的结果变成正数。
  8. P202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与……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思维容易陷入误区,请抛弃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我发现……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废话(即便是一只坏掉不走的表,一天之中起码还能对两次呢。)
    要是……就好了!
    要是……就好了!但…… 
  9.  P212 闪念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king
    P215 说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必要信息讲完,尤其是在说者必须展示一个复杂的说理过程及其烦琐但又重要的细节、事实、证据之时。打断对方的讲述,提出自己的质疑,不仅提高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更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这并不是偶然的: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说什么了……”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成熟、强大,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教训,并进一步养成耐心等待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事实上,如果真的能把这种欲望克制住,人们往往会惊讶地发现:听到最后一刻的时候,自己对讲者论述内容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自己的疑问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不管是好还是坏。
    一定要忍住呀!
  10. P230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那些“想当然”的看法早已与他们共生多年,不分你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手段——自我挣扎。解决这个问题的力量若非完全来自自我,就根本不可能强大到能够忍受那种把自己与外界分离开来的痛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说: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的奥德赛。
  11. P281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12. P323 要坚信积累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用当年我们制造麻烦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它们。”所以,别再跟时间较劲了。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将来,时间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时间究竟是敌是友,就看你的了……

速成绝无可能,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开启自己的心智,与时间做朋友吧!

今天是周六,是时候出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