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全书分为文城、文城·补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了林祥福带女寻妻停在溪镇生活的故事,后一部分则讲了林祥福的妻子小美离去原因。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我简单总结的故事,在看完四天后,我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就像是翻开书后,有一个小剧场,他们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在小小的纸上演绎惊心动魄的壮阔人生。老实憨厚、淳朴正直“背着大大的包袱,仿佛背起整个家”的林祥福;温柔动人、内心煎熬、从眼神有光到因思念女儿日渐消沉的小美;一脸红晕、明媚可人的林祥福的女儿林百家;善良忠厚的陈永良;威严富胄,看似大义凛然为全镇人考虑但是却在最后贪生怕死的商会会长顾益民;凶残暴戾的土匪头目张一民;还有被土匪切掉耳朵,后来参加斗争土匪的独耳兵团;以及兵团首任团长,英勇牺牲的朱伯崇;还有活在时代的浩劫和动荡中的无助可怜的溪镇百姓·······
《文城》无疑又是一个悲剧,它和余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幸运的活下来的人屈指可数,当然也不知活下来的是幸运还是已经走的才是幸运?《文城》前段的描写非常细腻,中段进入动荡时期又波澜壮阔,全书在湍急中结束却又以生活在南方小镇清丽的小美的故事补充给人怅然若失的叹息。合上书后让人久久不能散去的是动容,那是一份为偏执寻找的动容,那是一份为浩然正气的动容,更是为最朴素平凡的温情的动容。文城,一个不存在的地方,林祥福为了寻找欺骗他来自文城的妻子小美,而离开扎根富庶的故乡,他一直在寻在,以后在溪镇落脚,他认为溪镇就是文城。我们终其一生也是在寻找我们的文城,一个有温柔和美好还有希望寄托的地方。小美为情意所困,她是狠心的但又是柔软的,她不能抛下青梅竹马的丈夫阿强,偷了林祥福的金条离开,却又不能带走林祥福的孩子,回到林祥福身边生产,把孩子留下后再次离开回到阿强身边,她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就像矛盾纠结的每个人,存在可能的各个面,善良美好和自私无情只在选择的一线之间。
对那个时代我是无法置评的,最深的感受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开篇林祥福的父亲去世、雪灾中乡民祭天被冻死、土匪无差别的割耳、斩首、砍杀,我看到善良被区情的剥落殆尽,土匪的极恶与林祥福、陈永良的至善的碰撞与纠缠,我自来北京后是读不了悲伤或者恐惧的文字的,但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遥远,我能感受到的是黑暗和阴霾,却不至于让我一人晚归家时阴森。
摘抄一句:“林祥福没有见到小美最后的形象——她的脸垂落下来,几乎碰到了厚厚积起的冰雪,热水浇过之后的残留之水已在她脸上结成薄冰,薄冰上有道道水流痕迹,于是小美的脸透明而破碎了,她垂落的头发像是屋檐悬下的冰柱,抬过去时在凹凸的冰雪上划出一道时断时续的裂痕,轻微响起的冰柱断裂声也是时断时续。小美透明而破碎的清秀容颜离去时,仿佛是在冰雪上漂浮过去。”
后记:在24年读纸书的坚持后的第二十五年,开启了kindle阅读完的第一本书——《文城》,在微信读书免费看书的我,很久没有花钱买书了(嗯······20年底花了34买了李诞的《后场》,哈哈),在13号发售,15号的早上,微信支付24余元,买了这本书。
第一次读余华是在高中,《活着》无疑是余华巅峰之作,这是这是被选择的定义,也是大众的评说,可当时我还不能有更多的感悟和见解,现在也没有,厚重的时代叙述,我单薄的文字支撑不起,这不是完整的读后感,希望在更多沉淀后,再读后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补充。每个作家可能只有一次巅峰,而这巅峰也是无意识的,不是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