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写读后感了
一听说余华新作《文城》出版,我就无比的期待,同时也带有一丝丝恐惧。期待是因为作者为余华;恐惧是因为余华的作品总会带给读完的我无尽的“悲凉”。
在读完《文城》的第二天,心里依然起伏不定,于是决定下笔试着把感受以及想法写下来。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余华总结说:“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别人的序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不想说出来,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余华。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一个人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或深思熟虑,或草草而决。故事的大背景是处于清末民初,军阀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蛮荒的时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读完整本书后,给我留下最大的感受是“漂泊感”。无论是一座虚无缥缈,甚至不存在的文城,还是对于抛弃三代家产,抱着襁褓中的女儿南下寻妻的林祥福,都充满着漂浮不定的生活情景。相信很多人在这里都能感同身受,漂泊感对于一个独在异乡的人来说是非常能触碰最深处的心灵。在书上所有的描述中,同样也最让人备受煎熬的不是世道不公,也不是经历上的苦难,而是人情。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中的徘徊、飘摇、纠结以及痛苦,都是本书痛的来源,倘若她能绝情一点点,放下任何一个,故事的结局也就不会这么虐。在封建思想肆虐的时代,这样的她该有多无措和自责。
一个人,一生的寻找;一群人,一个汹涌的时代。溪镇,林祥福来了,离去,归来;溪镇,小美来了,离去,归来。同样是溪镇,他死了,她早死了。
他们的故事
故事分为两部分:文城 和 文城补。第一部分以主人公林祥福为核心,失去双亲、遭遇二次抛弃、南下寻妻、定居溪镇、以英雄的方式牺牲。第二部分以女主人公小美为核心,年少离家、成为沈家童养媳、犯错被休、北上游离、忍痛割爱、对女儿和林祥福的无限思念以及对自己的无限折磨、在祈祷中离开这个世界。
第一部分,林祥福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少爷,双亲离去后扛起了这一整个家,憨厚老实、勤劳善良的他遇到了前来借宿的漂泊在北方的南方姑娘小美,跟着小美出现的,还有一个人叫阿强,他们是夫妻,但假装兄妹,且谎称来自文城。阿强怜香惜玉,独自北上寻亲。借宿数月的小美与林祥福相恋成婚,婚后小美两次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带走林祥福祖辈积攒的半数金条同时,也给他留下了一个女儿。林祥福最后决定带着仍在襁褓中的女儿南下寻妻,那是一个腊月寒冬,积雪足以堆至膝盖,他在寒风中寻找有小孩哭声的人家,只为替女儿寻找一口热奶,女儿吃过百家奶,因此取名为林百家。林祥福一路南下寻找着小美口中的文城,那是一个“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的江南水乡。他初次来到溪镇,无论口音抑或是烙印在心里的生活环境都让他觉得这就是文城,没找到小美的林祥福,选择了继续往南走,感觉口音越来越奇怪的他,再次回到溪镇,再次确认溪镇就是小美和阿强口中的文城,于是他决定留下来等待小美的出现。在溪镇落脚的他,认识了一生的好友陈永良和他的妻子李美莲,来自异乡的他们共同帮衬,白手起家,创办了木器社。在这动荡的年代,军阀混乱,土匪横行,林祥福、陈永良以及溪镇首富顾益民组建民团,保卫溪镇,他们有过妥协,有过对抗,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衰败下去,“道路旁曾经富裕的村庄如今萧条凋敝,田地里没有劳作的人,远远看见的是一些老弱的身影;曾经的稻谷、棉花、油菜花茂盛生长的田地,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曾经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如今浑浊之后散出阵阵腥臭”。这就是付出了惨痛代价后的溪镇,而林祥福也在这一代价之中。林祥福死于土匪之手后,陈永良因为义,踏上复仇之路,终得完愿。
林百家后来的故事是一个谜。慢慢长大的林百家,林祥福给予了足够的爱,也提供了充足的教育,为了躲避土匪对女性的灾难,与顾益民的大儿子顾同年订下娃娃亲。在后来被父亲送去上海中西女塾上学后,作者就再也没有对她有任何的交待了。林百家跟她母亲一样,在有限的篇幅里,遇到了两个男人,一个是与她青梅竹马,为她身陷匪穴而失去一只左耳的陈耀武,一个是对她一见钟情的副官李元成。由于林百家与顾同年已定娃娃亲的缘故,被父母发现爱上林百家的陈耀武,居家搬迁至齐家村,以保林百家和林祥福的名声清白。在林祥福去世后,仍在上海上学的林百家,需要独自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她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的艰难,面临更多的险阻。至于是怎么样,作者最后只字未提。
看完第一部分的时候,一度认为小美是一个赤裸裸的江湖骗子,直至我看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关于小美的。小美生长在一个非常贫困的纪姓家庭,在当时极其重男轻女的年代,作为三个弟弟的姐姐,由于家庭原因,年仅8岁的小美被送去溪镇以织布为业的沈家当起了童养媳。在沈家,等待她的是严厉古板的婆婆、唯唯诺诺的公公以及毫无主见的丈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美的童年生活是极其压抑的。让她的生活发生转变的是一个决定,来自乡下的弟弟把二哥的婚钱弄丢了,小美在未经婆婆的同意下私自挪用了一串铜钱给弟弟,因为这事儿,小美被责令回娘家数月,而在丈夫和公公的劝阻下,婆婆决定休掉小美,丈夫和公公的劝阻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予了小美尊重以及对小美婆婆的严格表示不满,而在婆婆看来,因为这个女人导致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不再顺从她,与她离心,认为小美是罪魁祸首,于是婆婆决定休掉她。数月后,忍不住思念的丈夫阿强决定离家同小美私奔,计划北上投靠在京城恭王府任事的姨父,阿强的这一举动,对于小美来说无疑是给予了她最大的尊重,她感受到在这个家第一次被当成了人,于是她爱上了她的丈夫阿强。甚至在前往上海的路上,小美暗自决定,如果生活确实无奈,她宁愿以卖身的方式养活她的丈夫。后来落魄的夫妻二人,在北上的路上遇到了林祥福。这可能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骗局,为了活下去的资本,一直以来都对林祥福撒了谎。而毫不知情的林祥福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眼,他真诚而努力地给予了小美无限的温暖和关爱,这些温情和爱护也刺激着小美内心的愧疚,面对往北在某个车店里等着她的阿强,她也始终搁置不下,数月过后,林祥福和小美互生情愫,喜结良缘(或许不该叫良缘)。对于承诺在车店等待她的阿强,小美决定离开林祥福去找他,离开林祥福的同时,也带走了林祥福三代积累下的16根金条中的6根,这是她第一次抛弃林祥福。小美得知自己怀了林祥福的骨肉后,再次北上回到林祥福的身边,而阿强依然承诺会一直等着她,直至死去。为林祥福生下女儿后,她又离开了,这是她第二次抛弃林祥福,这次她并没有带走任何一根金条。回到溪镇的小美,对于林祥福抱女寻妻的情景,表现出了无比的思念和折磨。在与林祥福生出情愫那天起,小美也成为了一名“漂泊者”,她在丈夫和林祥福之间漂泊,那颗永远都无法做出选择和割舍的心脏,在一场风暴中,在一场祈祷会上永远停止了跳动,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祈祷的依然是林祥福以及她的女儿。
小美第二次离开林祥福的那天晚上,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也是他们离得最近的一次。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安排了两人的相聚,此时他们都已变成两具冰凉的尸体,生前不能相遇,死后却偶然重逢。“他们停下棺材板车,停在小美和阿强的墓碑旁边,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的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的左侧,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这时小美离世已有17年之久,17年之后的偶然相逢,更像是一种提示。
我的感受是什么
“落叶该归根,人故当还乡”。这是林祥福在预示自己可能发生的结局后给北方老家的管家田大写的信。整本书中,林祥福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以一个坚守、宽容、重义的品质出现。同时《文城》在字里行间始终透露着一丝丝的温情和暖意,这是人性的闪耀之处。文城,是谎言,也是寄托,是信念,也是希望;文城里,什么都有。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价值,高于“活着”。如果一个故事写得过于完满,就失去了那种缺憾之美,留下一点悬念给读者去咀嚼也未必不是好事。文城之所以是文城,而不是白鹿原,或许是因为这些缺憾和未知吧。
-文城在哪里?
余华: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