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甜&陈爸爸
女儿篇
读完《草房子》之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顽皮、正直的桑桑;恬静、美丽的纸月;多才多艺的蒋一轮;温柔、爱吃药的温幼菊;有责任心的细马……曹文轩用许多事例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写作方法。
在这些故事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桑乔带着桑桑求医问药的一篇。桑乔是桑桑的父亲,他是一个视荣誉为生命的人,还因为桑桑撕掉了印有荣誉印章的本子时,毒打了桑桑。但是在桑桑得了人们认为不能治疗的病时,桑乔却带着桑桑四处求医,把他最重视的学校管理抛之脑后,那时,他心里想着的,是他儿子的生命。
这一本书写的是真善美。里面有太多美好的故事:纸月刚到油麻地小学时,同学们给予了最热情的欢迎。秦大奶奶如何保护油麻地小学的菜地。在桑桑生病时,纸月送来的一篮篮蔬菜和鸡蛋。
爸爸篇
初次读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是在疫情期间。或许是因为与书中主人公一样,都有在乡村小学就读的经历,阅读过程中,书中故事在眼前徐徐展开,好像曾经经历过那样,分外鲜活。虽然《草房子》的读者群体更多的是青少年朋友,但正如曹先生一贯秉承的文学态度那样,书中闪耀的“真、善、美”的光辉,对于像我这样的成年读者,仍留下了深刻印象。
《草房子》的真,体现在作者对乡村小学生活细致的观察,对一个少年主人公眼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细微的探寻,对发生在主人公桑桑身边故事细腻的描摹。因为偷偷将家中橱柜改造成鸽舍惨遭母亲暴揍;为学大人撒网捕鱼将父母卧室蚊帐改造成鱼网,小有收获后又遭母亲不动声色的“责罚”;为体会夏天棉被捂冰棍的制冷原理,大热天身穿棉袄棉裤头戴棉帽太阳底下暴晒的尝试,每个农村顽童或多或少都有类似“战绩”,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不仅如此,作者并没有顾忌读者群体的年少,刻意回避真实世界本身的痛楚、无奈、别离和伤感。书中展开的,还有陆鹤因为秃头心中郁积的愤怒和对抗,这对一个小学少年屡屡受伤的敏感的自尊来说,是何等的真实;纸月的悲惨身世,让蒋老师备受折磨的情感经历,对桑桑而言,应该是他对阳光背后也有阴影的最初感触。这些真实世界的阴影对少年读者心底的触动,应该更深于那些童年趣事吧。
《草房子》的善,是闪耀在故事角色身上的人性光辉。陆鹤在学校汇演筹备遇到困难时,抛弃平时遇到嘲讽和自尊受到的伤害,主动提出出演秃头的反面角色而帮助学校演出大获成功;桑桑母亲因为心疼“借读生”纸月受到委屈,反复盘问自己儿子是否欺负对方;全校师生对一个影响校容校貌的“钉子户”秦大奶奶的迁就以及老太太后来感天动地的善举,都反映出“善”的真实含义,那就是跳出单纯“利己”的“小我”,追寻“利他”的“大我”,实现人性的升华。
《草房子》的美,一是体现在作者讲故事的笔触上,清新、流畅,像山间的一道清泉,澄澈,透明,虽然没有悬崖边瀑布的跌宕起伏,也别有一番自然和亲切的味道;二是体现在书中呈现的生活场景上。作为校舍的村中最好的草房子,渔船、石桥、鸭群构成的水乡风情,少有忧虑的乡村学堂时光,无一不反映出轻松、快活的愉悦氛围,对成人而言,应该是永远难忘,却也再难回归的童年记忆了;三是体现在书中纯朴、纯真的人物联系上。为了争得荣誉,油麻地全校师生夜以继日排练汇演节目;为改善纸月的成长环境,校长思考再三同意“违规”接受纸月借读。乡村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感情,简单又亲密的联系,着实让城里人羡慕。
正如作者在书中序言所谈到的,“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草房子》作为曹文轩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体现出来的真实、善良和美好,对年轻的小读者来说,带来的感动不会随时代变化而消逝。